1930年,蒋碧薇在娘家筹备姑妈葬礼时,收到丈夫给她的加急信说:“如果你再不回来,我可能要爱上别人了。”起初并未当真的蒋碧薇以为丈夫思念她,故而调皮说笑而已。万万没想到,从娘家回来的蒋碧薇一进门,徐悲鸿说的话,以及后来发生的事让她悔不当初。徐悲鸿婚内出轨一名18岁女学生的行为,触犯了蒋碧薇的底线,她无法接受这些现实,于是也让徐悲鸿也没想到,后来她会以这样的方式报复他。
蒋碧薇到底是如何报复的?
1899年,蒋碧薇出生于江苏宜兴。
蒋家在当地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家庭条件很不错,蒋碧薇的父亲蒋梅笙才华横溢,曾任复旦大学的教授。
从小,长辈们便有意培养蒋碧薇,希望她能成为一位大家闺秀。
在蒋碧薇还很小的时候,父母便让她读书,还学习了小提琴和萧。
蒋碧薇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她相貌美丽,谈吐不俗,可谓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在蒋碧薇13岁时,就已美名远播,是当地有名的名媛。当时还处于封建时期,子女婚事仍由父母做主,当时来蒋家求亲的人数不胜数。
后来蒋碧薇被父亲许配给了当时的名门王族查家公子查紫含。由于蒋碧薇年龄尚小,对于爱情之事仍然懵懵懂懂,自己的婚事也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倘若蒋碧薇没有遇见徐悲鸿,那么与查家公子的结亲也不失为一桩门当户对的好婚事。
可是爱情来的就是如此让人猝不及防。
一次,在朋友的介绍下,徐悲鸿拜访复旦大学教授蒋梅笙,同时也认识了他年仅17岁的女儿蒋棠珍。
一个青年才俊,幽默儒雅,一个妙龄少女,落落大方。
两人一见钟情。那时,徐悲鸿特意刻了两个戒指,一个刻着“悲鸿”,一个镌着“碧薇”,整天都戴在手上,别人问他什么意思,他得意地说:“那是我未来太太的名字。”
然而,蒋棠珍与查家公子的婚事,始终如一根刺横在两人中间。
起初,受过严格家教的蒋棠珍,决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徐悲鸿刻意回避,但同时,对名义上的未婚夫查紫含却愈加厌恶。
当未婚夫在考试中作弊被抓,让蒋碧薇越发觉得未婚夫是一个没用的人!
徐悲鸿不失时机地站出来,对蒋碧薇说:“碧薇,我要去日本了,你愿意跟我走吗?”蒋碧薇紧紧地握住徐悲鸿的手,郑重地说:“天涯海角,我跟你去!”蒋碧薇给家人留了一封信,和徐悲鸿私奔到了日本,改名蒋碧薇。
为了避免激怒未婚夫一家,蒋家对外宣称蒋碧薇突发疾病去世,给蒋碧薇办了一个葬礼。未婚夫在葬礼上哭得死去活来,两家长辈联手做戏,让这场闹剧落幕。
1919年,徐悲鸿得到了出国公费留学的机会,于是在家里的支持和鼓励下,两夫妻一同前往法国。异国的生活想必没有那么简单,不知世事的名门闺秀蜕变成满身烟火味的市井妇人。她收起了自己的骄矜洗手做羹汤,当掉了自己的首饰,做女工补贴家用。那块徐悲鸿至死都带在身上的怀表就是她在法国辛苦攒下的钱买的。徐悲鸿也将辛苦卖画的收入为蒋碧薇买下了一件风衣,那是她曾多次流连却舍不得买的风衣。
1921年,张道藩通过徐悲鸿参加的“天狗会”认识蒋碧薇,并对她一见钟情。
原来徐悲鸿爱画如痴,一旦专注于画画,就忘记了在身边的妻子,在法国这一段时间里,让蒋碧薇最不舒服的地方就是孤独,有了张道藩的出现,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最后蒋碧薇似乎想通了什么,果断拒绝了张道藩的求爱。
张道藩后来娶了一个法国姑娘,却始终未能忘情蒋碧薇,不能得到的总是最好的,这是人的劣根性。
回国后,徐悲鸿接受中央大学的邀请,担任美术教授,也很快拥有自己的别墅,日子进了一大步,此时的蒋碧薇住豪宅,儿女双全,丈夫事业有成。
可徐悲鸿也越来越忙,对妻子也越来越冷淡,两人在人生观上的差距也渐渐显露,争吵日增,蒋碧薇想要安稳度日,过着富太太的生活,而徐悲鸿却想要在乱世中成就。
而真正让蒋碧薇感觉到危机的,是孙多慈的出现。
在学校徐悲鸿遇上了自己极具画画天赋的女学生孙多慈,并对其一见倾心,芳龄18。师生恋的绯闻一下子传得沸沸扬扬。
徐悲鸿希望有一个软香如玉的女人在怀,并且还是个极其懂他,能与他在精神上都有着共同语言的女人,而不是像蒋碧薇一样,她心有埋怨,丈夫对她日渐冷淡,还指望着丈夫百忙之中倒过来哄她,还是一个没有小三懂他的夫人。
1930年,当蒋碧薇等到姑母落葬后回到家,徐悲鸿坦白向她承认,说自己喜欢上了学生孙多慈。她本名孙韵君,而多慈乃是徐悲鸿为她所取之名,两人名字即为“慈悲”。孙多慈还赠与徐悲鸿一颗相思豆,被徐悲鸿刻上了慈悲二字,串成项链挂在身上。
这个消息对于蒋碧薇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徐悲鸿见蒋碧薇反应如此之大,于是改口向蒋碧薇解释,说自己只是欣赏孙多慈的才华,并不是男女之爱,并允诺以后出国了断纠葛。
但蒋碧薇性格泼辣,立刻开始反击,在不同场合辱骂孙多慈,甚至把她的名字写在学校黑板上,加上污言秽语进行羞辱。徐公馆落成时,孙多慈以学生身份送来一百棵枫树苗,蒋碧薇看到后勃然大怒,让佣人一把火烧掉。
蒋碧薇这种近乎泼妇的行为,无疑让徐悲鸿极为恼火。就算他跟孙多慈原本清白无辜,被蒋碧薇这么一闹,全校师生都会怀疑他们俩有关系。

作为女孩子,孙多慈受到的伤害最大,她的名声经过蒋碧薇的传播之后变臭了,她的家人很快作出反应,让她断绝与许悲鸿的往来。
一边是家庭和名声,另一边是不被世人祝福的师生恋,孙多慈的压力非常大。最终,她选择了家庭和名声,离开了爱人徐悲鸿。
蒋碧薇的举动让徐悲鸿更加厌恶。他在《广西报纸》主动刊登,自己已经和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关于他的社会一切事件均由个人负责。
然后两人开始了分居。
徐悲鸿爱上别的女人,蒋碧薇对婚姻和感情逐渐失去信任,这让张道藩再次看到暴露出来的“缺口”,不死心的他又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
陷入在张道藩温柔体贴中的蒋碧薇有一些苦恼,因为她没有与徐悲鸿离婚,她要以什么样的身份呆在张道藩身边?
张道藩给了她四个建议,让她择其一:双方离婚再结婚;私奔;维持婚姻现状,做彼此的心灵伴侣;她离婚来做地下情人。
蒋碧薇选择了第四个,她不愿张道藩为了自己放弃大好前途,而与徐悲鸿再走下去她也不愿意。
当年,孙父拒绝了徐悲鸿要娶孙多慈的请求,并且举家又搬去了丽水,给孙多慈找了个中学任教。
失恋的徐悲鸿悲伤不已,跑出国多年不曾回来,直到1942年回国才发现孙多慈已经嫁于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为妻。徐悲鸿才真的放下了孙多慈,回到了重庆。
而他这次回来,竟然是为了和蒋碧薇复合。此时的蒋碧薇正和张道藩感情正浓,一口回绝了徐悲鸿。
1944年,徐悲鸿又爱上了19岁的红颜知己廖静文。此时,他再次登报表示和蒋碧薇结束了同居关系。既然徐悲鸿如此薄情,一次又一次无情地与她划清界限,蒋碧薇决定去法院起诉离婚,彻底了断这份情债。条件是100万的巨额分手费和100幅画作。也许是为了给廖静文一个交代,也许是因为内心愧疚,徐悲鸿答应了蒋碧薇提出的条件。
1945年,走出感情纠缠的徐悲鸿与廖静文在重庆举行婚礼。
得知消息后,孙多慈沉默良久,最终还是寄去了一幅红梅图道贺。
画上题道:“倚翠竹,总是无言。傲流水,空山自甘寂寞。”
望着那熟悉的笔触与画面,徐悲鸿发了很久的呆,随后也只是提起画笔,在画卷的梅枝上,补了一只未开口的喜鹊。
他们的感情,就如那喜鹊一般,一直存在,却无法开口,没有结果。于是只好天各一方,在心中祝愿对方能有一个好归宿。
1949年,蒋碧薇随张道藩去了台湾,因种种原因,蒋碧薇去台湾后,一双儿女再没有与她联系过。
造化总是弄人,蒋碧薇当年是徐悲鸿的正室,棒打鸳鸯斗小三孙多慈,仅仅十几年后,自己也变成了小三,遭受着周遭的压力与非议。同时,她还失掉了自己亲手带大的一双儿女,代价更加惨重。
1958年,因为迟迟等不到张道藩承诺的婚姻,蒋碧薇给张道藩写了一封长信。然而张道藩态度冷淡,让蒋碧薇深感失望。她终于明白,与张道藩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
十年相依,一朝分离。最令人佩服的还是碧薇,她已深知这善中大势已去,还不如咬紧牙关潇洒退出来得明智。这种决绝的快刀剪乱麻式的干净利落、不是谁人都能做到的。更何况,此际她已然六十岁,子女也都和她决绝,凄凉的晚景即在眼前。如何做到决绝,又如何做到无一丝的恨意,这世间女子也唯有她蒋碧薇一人吧。
蒋碧薇拒绝张道藩的资助,靠变卖徐悲鸿赔给她的一些字画维生,好在生活还有所着落。1968年,张道藩病逝。孤身一人的蒋碧薇,连个念想都没有了。
同为抛弃,可是蒋碧薇对于这两个“为人性格迥然不同的男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和态度。
蒋碧薇回忆录分上下两部分,《我与悲鸿》占三分之一,而《我与道藩》占三分之二。前一部纯粹叙事,对徐悲鸿指责甚多;后一部情深意长,对张道藩无一微词。
真是应了那句话,年少情深也可以走到相看两厌。
爱情曲终人散,满地尽是荒凉。转身对她来说与其说是决绝,不如说是沉痛之后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