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臣出生于1915年,河南省商城县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当革命的春风吹到商城县时,蔡炳臣也接触到革命思想,并亲眼见证了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也使得蔡炳臣了解了一些基本的革命道理,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32年,蔡炳臣加入了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也是这一年,他参加了红军,成为红二十五军的一员。红二十五军是一支活跃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工农革命队伍,土地革命时期,这支队伍在我党的领导下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建设与巩固了根据地。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主力部队西征,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不过,蔡炳臣并没有随部参加西征,而是继续留守根据地。留守根据地期间,他见证了红二十五军的重建以及红二十八军的改编。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的主力部队在程子华等人的领导下踏上了长征之路,蔡炳臣没有随部参加了长征,而是继续留守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不仅策应了主力部队的长征,而且还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为后续全面抗战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新四军第二师“铁锤子团”的政委,建国后授少将,52岁受到迫害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在改编新四军的过程中,延安方面专门派出一批干部前往大别山腹地,寻找留守的红军战士,并把他们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四支队成立后,蔡炳臣担任了第四支队第7团政治处主任,此后他随部奔赴皖中一带,投身抗日救国的烽火狼烟当中。

然而,国民党顽固派却不断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阻挠新四军的抗日行动,1941年1月,他们包围了正在向江北转移的新四军,制造了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蔡炳臣担任了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一团政委,是第二师的一名团级干部。不久后,蔡炳臣与团长吴华夺率部在大桥战斗中攻歼守敌,立下赫赫战功,十一团也赢得了“铁锤子团”的光荣称号。

那段时期,蔡炳臣主要活跃在津浦路一带,参加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并多次率部粉碎日本侵略者的“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在我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蔡炳臣奔赴东北,担任了东北野战军3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40军153师政委等职务,参加了解放东北的主要作战,见证了东北的解放。

东北解放后,蔡炳臣随军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以及广西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以及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政委等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担任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政委期间,52岁的蔡炳臣受到迫害。当时是1967年,七二零事件后,武汉军区以及湖北省军区的一部分干部被叫到北京开会,其中就包括蔡炳臣。此后蔡炳臣受到批判,并被暂停了工作。

重新复出之后,蔡炳臣担任了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继续投身我军的各项建设。1978年,蔡炳臣因病去世,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