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人在不幸福的时候,才想要寻找幸福。

幸福的人,是从来不用去苦苦追寻幸福的。

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太多的人都不幸福,《心流》的作者米哈里说:

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是因为宇宙创始之初,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它广袤无边,充斥着威胁人类生存的空洞与寒漠,它更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

而今,信息传递无比迅速,无数信息,都在向我们汹涌而来,提醒我们生活的凶险和残酷,给我们制造焦虑和恐惧,像一个凶狠的怪物,催促着我们努力工作。

可实际上,即便物质充足,存款也不断增加,但有些人依然不幸福。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幸福不是钱财物质可以换来的,而是一种心灵体验,是我们的意识对事物的阐释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心流》这本书,一起来探寻幸福的密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1

什么是心流?

这几年,《心流》这本书大火,很多人都读过或者听过这本书。

到底什么是心流?

米哈里举了一个例子。

海明威是举世闻名的作家,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写出了《战地春梦》,人们一读,觉得这就是海明威的最高水准了。

可是并不是。

海明威一次次突破自己,不断写出了更好的作品,用了二十多年锤炼文字,最终写出了巅峰之作《老人与海》。

海明威一生,都在用写作催生心流。

米哈里说:

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式,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

在全神贯注的写作中,他找到了一种深沉的幸福。

在诺奖演讲时,海明威说:

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晚年的时候,创造力下降,海明威也不得不重新被生活的烦恼淹没。

所以,心流就是当你全神贯注做一件喜欢的事情时,那种忘我的体验。

当你那样去做的时候,你不会对外在的东西患得患失,因为当你在做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优体验。

这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不幸福,不是因为脑袋没有想法,而是因为想法太多,反而没法真正专注一事一物。

米哈里一针见血地指出: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依仗权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事实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和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在他看来,进入“心流”,就能够更好地获得幸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2

幸福是困难的

然而,当今这个时代,一个人要想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的困难实在太多。

太多的人,被焦虑和恐惧驱使着,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更不要说回到内心。

米哈里说,这就是内在秩序的缺失。

他接着说:

除非个人自觉担负起责任,否则不可能摆脱这种困境。当旧的价值观与制度架构不足以提供支持时,每个人都必须运用现有的工具,为自己塑造有意义的快乐人生。

确实,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自己愿意醒来。

所以,米哈里说:

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不再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标准,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汹涌而来的社会潮流当中,看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意识,而不是让我们混乱的意识控制我们的人生。

有一项研究发现,人脑海中每天会产生1.2万到6万个念头。

如果你让自己的意识和念头控制你,那就相当于,几万个人在同时指挥你。

可实际上,那些真正活得更好的人,他们不会被多余的念头影响,只是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容易达到“心流”状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3

构成心流的要素

注意,我们一直说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是说,心流不是你全神贯注做事就能产生的,不然中学生天天刷题做题,全都是幸福的了。

可实际上并不是,很多中学生在刷题的时候,只感觉无聊和痛苦,哪怕做题的那几个小时,他们心无旁骛。

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有感受到乐趣。

就是说,这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所以,要想真正达到心流体验,有几个要素,缺之不可。

第一,做感兴趣的事情,让人能从中活得乐趣,就是说,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这件事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能很轻松地达成目标,但又不能复杂到难以完成。

第二,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人的脑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太容易被外在的观念和事物所影响,要想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就需要排除外在的干扰。

第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

我们必须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非常明确的认知,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也知道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改进,知道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这就是即时的反馈。

第四,充满乐趣的体验,让人觉得自己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我们常说身不由己。

但是,一旦做事的时候,有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人就很难从中获得享受了。

第五,达到忘我的状态。

只有真正非常投入、全神贯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忘我的状态,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但是当你去回味这个过程的时候,又会回味无穷。

幸福其实很简单,回到自己,做喜欢的事情,成喜欢的样子。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心流》:你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你想得太多

04

喜欢的事,本身就是目标

当年明月在写徐霞客的时候说: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做喜欢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是成功。

人在很多时候,都是被目标驱动,但如果是做喜欢的事情,你可能不需要一定要得到什么才去做,因为当你去做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米哈里说:

最优体验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目标,而不必再去要求其他什么报酬。

而假如你还额外得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锦上添花。

对于喜欢爬山的人来说,山顶不是目标,爬山才是目标,但他也许也会在山顶看到一场绝美的落日,一场绝美的日出,一次飘渺的云海。

会有人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事实上,去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事情,就算没有未来的报酬,你也会去做?

如果有,那件事情,可能就是你真正喜欢的。

然而,人毕竟要生活,而生活,就需要赚钱。

有些人喜欢玩游戏,但他玩游戏却不能赚到钱。

有些人喜欢运动,可是却不能把运动当成事业。

只有少数比较幸运的人,才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喜欢的事业。

但幸福的一个特征,其实就是做喜欢的事情。

因此,人有两种获得快乐的方式,第一,让外在的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调整外在来满足自己。

但对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都无能为力。

因此,我们只能走第二条路,即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在,找到一种和谐的方式。

可很多时候,即便我们改变了自己,幸福也还是困难重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5

为人生创造意义

纪德说:

人就是为幸福来到世间,自然万物无不这样指点。正因为努力寻求欢乐,植物才发芽,蜂房才酿满蜜,人心才充满善良。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但幸福不是享乐。

山珍海味,花天酒地,以及金钱能买到的一切,都是享乐,享乐是一种短暂的,甚至是低级的肉体满足。

可是人活着,如果只有享乐,而无更深层次的精神欢乐,将会活得非常空虚,非常容易失去方向。

因此,我们还需要寻找意义。

甚至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赋予它一个意义,即创造意义。

米哈里说:

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的心灵秩序。

对于人生意义的问题,米哈里说: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然而,如果没有行动,什么方向都是虚妄,依然不会给人生带来任何充实的意义。

有了方向,就需要奋斗,这才能创造心流。

米哈里甚至说:

一个人制定的目标完成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者浪费掉。

可是如今,很多人没有目标,有些人即使有目标,也不是他们自己的目标,而是社会和传统要求他们的目标。

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说:

为普通人提供人生目标的是社会权威,权威指导人们该这样活,该那样活,给人们提供各种标准和样板。

可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单一的目标即使再好,也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人的个性,所以这些目标都在腰斩个性。

所以,人生目标,不能抄袭恶,没有捷径。

有人问米哈里:

怎样自得其乐?

米哈里说:

就是’拥有自足目标的自我’,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要或社会传统的制约,来自外界,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从意识评估过的体验中涌现,并以自我为依据。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6

建立“复杂”的人生意义

事实上,找到自足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一个人拥有了自足目标,并可以坚定地去实行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建立了复杂的人生意义,而不是简单的以温饱和名利为意义的人生意义。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米哈里总结了追求意义的几个阶段。

每个人刚开始的时候,人生意义都非常简单,只是求生存,求舒适,求享乐。

为了这些目标,他可能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只要能挣到钱,毕竟,你不能要求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去看到精神的浩瀚。

当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人才会扩张他的意义系统。

这个时候,人会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某些传统和规范,这个时候的意义也很简单,但变得复杂了一点。

但这还不够。

人活着活着,觉得上面这些目标和意义之外,还可以有其他东西,他开始回到自己的内心,他不再盲目认同外在加给他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开始思考自己,有了独立的价值标准。

于是,他的意义就是自我成长,开始变成自我实现。

突然有一天,“小我”的追求没有意义,他开始追求“大我”。

米哈里说:

这就是功德圆满了。

外面不求功德圆满,但求过好一生。

事实上,当每个人都在过好自己人生的时候,这个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好。

一个年轻人问历史学家卡莱尔,他将如何改变世界,卡莱尔答道:

改变你自己,这样世上就少了一个恶棍。

企图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却不先学习控制自己生活的人,到头来往往把世界搞得更糟。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7

我们终其一生,只为成为自己

事实上,无论是追求幸福,还是追求心流体验,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

成为自己。

外在的期待,世俗的观念,都在要求着我们,塑造着我们。

回来做自己,就是摆脱外在的期待,摆脱世俗的标准,活在自己的价值体系里。

幸福的人,他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但他的内心,一定是很有力量的人。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