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为配合红安帝都E区XB5-3-11-1地块项目及徐家桥村民自建楼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这两个项目所在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根据已发掘的殷墟文化遗存分布状况,并结合红安帝都D区勘探情况,初步研判,两处项目所在范围是同一个遗址,遂将其命名为“老六庄遗址”。
老六庄遗址位于殷墟西南部,距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约2.9千米。遗址距现地表深约3米,其上依次叠压有战国、两汉、隋唐、宋金、明清等时期的文化堆积。此次发掘约7000平方米,发现了晚商时期的房址、墓葬、道路、灰坑(沟)等遗迹,出土陶器、铜器、玉器以及陶范等各类遗物1000余件。
主要发现
(一)房址 发现10余座,均为地面式建筑,建造程序大致为:房屋建造之前,先将早期灰坑中的填土清理出来,然后再垫土夯打,这样地面就会更平整、结实。之后分段夯筑台基,并在台基上深挖柱坑,柱坑底部垫柱础石。柱子立好后砌墙。按照房址的平面形状和规模,可将其分为大、中、小三类。
大型房址仅发现1座,为一号建筑基址,平面呈“目”字形。房址保存完整,甚为壮观,南北长47米、东西宽25米,面积近1200平方米,由门道、南庑(F12)、前院、前堂(F14)、中院、中堂(F16)、后院、后堂(F17)、西庑(F13、F19、F20)、东庑(F15、F18)组成。前堂(F14)是整个房址的核心,面阔八间,进深两间,前有廊道,廊道下有三个台阶。中堂(F16)和后堂(F17)均面阔八间,进深两间,但没有廊道。前院近长方形,面积较大;中院呈长方形,面积较小,南侧有1眼水井,水井周围2米内陆面上铺有一层小石子;北院呈方形,院中发现较多祭祀用狗遗存。西庑和东庑均为纵长方形,东庑南部有转折。房址东南部有一缺口。该房址始建于殷墟三期,废弃后成为殷墟四期的墓地,其功能应为家族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如祭祀、宴饮等。
一号建筑基址航拍图
中型房址发现7座,平面呈“回”“凹”等字形,面积在100—300平方米不等。例如,二号建筑基址平面呈“回”字形,面积300余平方米,由F5、F6、F7、F8、F9组成,四周为庑,中间为庭院,南部有一缺口,应为门道。F22平面呈倒“凹”字形,面积120余平方米,东、北、西三面有庑,中间为庭院。F25被H29、H66打破,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面阔十间,进深两间,南有廊道。
F25航拍图
小型房址发现4座,包括F1、F2、F3、F4,平面呈长方形,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保存较差。
(二)道路 发现3条,分主干道和小路两种类型。其中,主干道L4位于一号建筑基址东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部被H65、H66、H75、F25打破,南部被现代灰沟打破,残长40余米,宽约16米。路上有明显的车辙痕迹。路土夯打结实,致密,土色呈黄褐色,较纯净,无明显包含物。
小路2条,位于遗址东部,宽约3米,一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路上有明显的车辙痕迹。这两条小路分别向两端延伸,很可能形成交叉,将遗址分为不同的区域。
L4航拍图
(三)墓葬 发现100余座,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可分为四个墓区。其中,西区墓葬是一号建筑基址废弃后作为墓地,因此大部分墓葬打破一号建筑基址,包括M1、M4、M5、M77—M81、M95—M102、M104—M106、M108—M113、M115、M117、M118、M121—M126、M128、M129、M132、M133、M135—M138、M147等。南区墓葬位于一号建筑基址东南,包括M40—M47、M50、M51、M54—M67等。墓葬排列有序,形状细长,口小底大,较为特殊。随葬品以铜器为主,主要器形有觚、爵、鼎、瓿、簋、戈等,M46随葬1件铅瓿,保存完整,这在殷墟遗址也较为罕见。这些青铜器胎体较薄,制作粗糙,多无纹饰,明器化现象严重。一些墓葬中随葬有小型玉器,如龟、鸟、璜等,其中M42随葬玉龟与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龟形体相似,应具有特殊的意义。另外,二号建筑基址和L4之下也叠压有墓葬,虽然数量较少,但都应为一个墓区。
M42随葬器物
每个墓区都是一定时间内家族形态的反映。根据随葬品的有无、多寡以及青铜觚、爵组合的数量,无论哪个墓区的墓葬,都表现出一定的等差,这反映了商人虽然聚族而葬,但家族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等级分化。
(四)灰坑(沟) 发现100多座,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铸铜废弃物堆积坑、大型取土坑、池苑三类。其中,铸铜废弃物堆积坑位于遗址东北部,发现20余座,坑中出土大量的陶范、炉壁以及与铸铜相关的坩埚、铜渣、木炭、磨石、骨质和铜质工具等。其中,陶范出土4000余块,炉壁600余块,陶范可辨器形有鼎、簋、尊、罍、斝、卣、觚、爵、觯、镞等。这些铸铜废弃物堆积坑的发现说明遗址东北部应为铸铜作坊区。这是继辛店、前定龙、任家庄之后,殷墟外围新发现的一处铸铜作坊,意义重大。

出土陶范
另外,在房址附近发现的大型灰坑,堆积深厚,坑中出土大量的陶片和动物骨骼,应是营造房屋时留下的取土坑,房屋建成后倾倒垃圾,而一些较长的大型灰沟则作池苑之用。
重要意义
老六庄遗址发掘的房址、墓葬、灰坑、道路等组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晚商族邑。该族邑位于殷墟都邑西南部,属于殷墟都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地势低洼,殷墟二期晚段之前尚无人类居住。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都邑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在都邑南部兴建了许多新的族邑,如任家庄、邵家棚等,而老六庄族邑正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
老六庄族邑兴建伊始就集居住、生产、埋葬、游憩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商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居葬合一”的习俗。殷墟二期晚段是族邑的肇始期,三期为发展期,四期是兴盛期。族邑内部存在一定的功能分区,东北部应为铸铜作坊区;布局结构从早到晚发生了较大变化,居住和埋葬依次叠压的现象十分普遍。族邑废弃于西周早期,在殷墟四期的房址、道路上发现一些西周早期的灰坑、灰沟、墓葬等,这些灰坑以及殷墟四期的房址上发现有烧土、草木灰等火烧迹象,表明族邑的废弃当与人为毁坏有关,很可能反映了“周武革命”“周公东征”等历史事件。另外,殷墟四期之后、战国之前的某个阶段,在族邑东部突然兴建了一道夯土墙。勘探显示,该夯土墙从文峰大道南侧一直延伸至安阳体育运动学校绿化带内,总长度约1180米。对于其具体年代和性质,目前还尚不明确。
老六庄族邑具有一些特殊性。该族邑人们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发现较多印纹硬陶、白陶和原始瓷器。一些墓地中墓葬结构的口小底大、随葬器物以青铜器为主的特性表明该族邑中存在特殊的埋葬习俗。另外,青铜器上“冉”字的发现似乎表明该族邑与冉族有关,当然这还需要更多材料的佐证。
要之,老六庄族邑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大型晚商族邑遗址,为研究商代晚期族邑的构成、功能、性质以及历时性变化提供了新资料。该族邑所在的殷墟南部近年来先后发现任家庄、邵家棚、大坡等多个族邑遗址,它们都属于殷墟都邑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发现极大地增加了殷墟都邑遗址的规模,为历史文献、甲骨卜辞中关于“大(天)邑商”的记载提供了佐证,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解读大邑商的布局及演变、深入探讨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社会性质,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安阳地区中晚商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变、人地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崔宗亮 、周立刚 、申文喜 、焦鹏
诚征巡展单位,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学良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