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注:本文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闲聊样板戏|放着“样板戏”开辟的现代京剧创作的大路不走而走小道儿,是当今的新编戏“见光死”的根本原因
现代京剧 红灯记
无可置疑的是,当年被称作“样板戏”的几出戏,是现代京剧创作的一座高峰,至少仍未被超越。诸如《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这几部戏,即便是与传统经典剧目相比,亦不逊色半分。
“样板戏”在现代京剧音乐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其中,《杜鹃山》为巅峰之作),获得了当时戏剧界内外专家、观众的广泛认可。位于京剧“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便曾不无褒贬地评价说,现代戏也就唱腔有京剧味儿(大意)。这得益于现代戏唱腔及音乐是由专家(如刘吉典)、琴师(如李慕良)和演员(如张君秋、李少春、李金泉)所组成的顶流创作团队的精心创作成果。
现代京剧 杜鹃山

现代京剧 杜鹃山
实际上,“样板戏”的艺术价值远不止于此。在剧本文学、表演艺术等层面,它既深度继承传统京剧的程式化精髓,又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将“韵律”应用于集体造型与念白,让表演节奏更具艺术张力;同时将梅兰芳开创的戏曲舞蹈美学理念和实践,以及始于王瑶卿,完成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的实践——“演人物不演行当”演剧观在现代题材的剧目中发扬光大。这种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并举的艺术探索,不仅赢得了戏曲专家的高度赞誉,更收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现代京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现代京剧 奇袭白虎团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样板戏”题材的选择是与时代和观众群体的审美变化紧紧贴合的,虽然个别剧目存在有“假大空”这些遭人诟病的弊端(这种情况以《龙江颂》《海港》两剧最为明显),但整体来说,大多数作品都是尊重生活的现实性经典之作,从而极大地引起了最为广泛的共鸣。
可以说,“样板戏”成功地开辟了现代京剧的创作之路,为现代题材的京剧创作提供了一种“创作程式”,即便是诟病“样板戏”的理由多种多样,但至今还没有人指责其为“话剧加唱”。
现代京剧 龙江颂
现代京剧 平原作战
“样板戏时期”之后的现代戏创作,最初是有意避开“样板戏”的创作模式(当时确有少数优秀之作,如杨秋玲、刘长瑜等主演的《红灯照》、李维康等主演的《杨开慧》),而如今则更是表现出对其无知或不屑,创作者只醉心于突出自我,盲目创新,独出心裁。有的新编戏比“话剧加唱”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拼凑出“话剧+歌剧+舞蹈+影视+唱”这种“拼盘”式的舞台样式,稀释了京剧的DNA,生生搞坏了新戏的名声,不仅没吸引来新观众,反而气跑了老戏迷。白给票也不看,这就是今天大多数老戏迷对新编戏的态度。
现代京剧 智取威虎山
大路不走走小道儿。当观众对这种违反京剧创作规律、偏离现代京剧创作之路径的剧目选择用“用脚投票”的时候,新编戏也就成了“见光死”的短命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