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出生的萧明华,老师冰心称赞她“将来一定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然而她放弃作家梦,毅然选择潜伏台湾,为解放沿海岛屿以及台湾收集情报,她建立的“台工组”,为解放军解放沿海岛屿,立下汗马功劳!1950年2月6日,她被捕在狱中,送出了最后一份情报!11月8日,在国民党特务非人折磨中,度过了她人生最后的278天后,她英勇就义于台北马场町。

1、女作家的梦想

1922年8月,萧明华出生于浙江嘉兴。父亲萧子山原是广东潮阳县农民,为谋生只身来到上海,最后落户嘉兴,靠经营手工织袜作坊勤劳打拼,积累了一些家底,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萧明华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从小聪明伶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人都叫她“华宝”。

萧子山夫妇很重视子女的学习教育,三个儿子上了学堂,萧明华也上了小学。萧明华上小学不久,因大哥萧明新到河南开封工作,父亲就举家迁往开封。从开封小学毕业后,萧明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开封师范学校。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火,萧子山于1939年携全家逃难到大后方重庆。不久,萧明华考取了重庆师范学校。在这里,她结识了哥哥的朋友朱芳春,受到进步思想影响,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

1941年8月,萧明华从重庆师范学校毕业,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被选送到国民党在重庆开办的中文师资训练班,学习国语注音符号的应用和教学。

根据此时的有关规定,师范毕业生必须任教满两年方可继续深造。1943年秋起,萧明华当了两年小学老师,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庆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抗战期间,设在重庆江津县白沙镇的女子师范学院是一所知名高级师范学院,汇集了许寿裳、台静农、李霁野、魏建功等著名学者,陈独秀也曾在此执教。

在学院,萧明华饱受中华文化熏陶和进步思想影响,增进了对民不聊生社会现实的思考,她为中华民族的不幸遭遇而悲痛,为广大底层百姓的痛苦生活而不平,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非常痛恨,从此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46年11月,北平师范学院复校开学。一心渴望到北京深造的萧明华,经曾在重庆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执教的著名作家台静农介绍、北平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黎锦熙批准,从重庆白沙女子师范学院转学到北平师范学院就读。

在北平师范学院的两年里,萧明华学习刻苦,才华横溢,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受到好评,中文系老师冰心称赞她“将来一定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萧明华最终没有成为知名作家,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隐薇战线的无名英雄。

在北平师范学院,萧明华遇到了哥哥的老朋友、教育系心理学教授朱芳春。朱芳春是中共地下党员,这时作为冀中军区敌工部重要干部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他是萧明华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在北平师范大学,朱芳春经常和萧明华交流思想,给她阅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初民的《社会进化史纲》等书籍。看到《新民主主义论》几乎每页都有朱芳春的读书心得,萧明华兴奋地说,“我会仔细阅读每个字”。

2、毅然赴台潜伏

1946年12月,美军士兵在北京东单欺凌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引发大规模学生抗议活动。12月29日,北平师范大学900多名师生在校园举行抗议示威,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30日,北平师范大学学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联合组织了5000人的抗议游行,同学们一路高呼“美军退出中国”“维护主权和独立”等口号。萧明华参加了这两次抗议活动,深受启发和鼓舞。

1947年9月下旬的一天,朱芳春找到萧明华,郑重地告诉她,冀中军区敌工部根据她多次提出的参加革命工作的愿望,已经决定要接收她到革命队伍中来,随后不久萧明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告诉萧明华,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非常艰险,“你现在不必告诉我你的决定,我给你几天时间考虑”。

萧明华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早就考虑很多次了。请报告党组织,我愿意全力以赴,把我的一生都献给党。”

萧明华提到了李大钊与刘和珍烈士,表示要以他们为毕生楷模,“如果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那也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了”。她热泪盈眶,越说越激动。很快,萧明华就被批准正式加入冀中军区敌工部,在朱芳春直接领导下,在北平开展地下工作。

1948年春,即将毕业的萧明华收到恩师台静农的邀请信,殷切希望她到台湾任教,此时台静农已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台静农曾在鲁迅指导下的未名社从事文学创作,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

1946年10月,台静农应邀到台湾推广汉语普通话。他深知萧明华在中文注音、语音应用方面的功力,且会讲潮州话,而潮州话与闽南语相通,所以几次写信诚邀她赴台教学。经过再三考虑,萧明华认为,如能赴台工作,无疑为开辟地下工作新战场提供了极好机会。朱芳春很赞同萧明华这个富有远见和勇气的想法,迅速报告了上级党组织。上级党组织对此非常重视,很快予以批准,并作出细致安排。

1948年7月4日,萧明华转道广东汕头乘船前往台湾基隆。

临行前,她还专程回老家看望了年迈的双亲。为便于开展工作,经党组织批准,萧明华赴台后在台湾大学与台北师范学院之间,选择到台北师范学院执教,并特意租住了一套离学校较远的公寓。按照党组织指示,萧明华广泛结交台湾军政、教育、文化等方面精英贤达人士,积极发展工作关系。同时,萧明华还在《国语日报》兼职,经常发表文章。

1948年8月底,组织上派遣朱芳春到台湾从事地下工作,由萧明华接应,协助解决朱芳春在台湾的生存立足问题。朱芳春化名“于非”,与萧明华以夫妻名义为掩护,共同开展地下斗争。

他们筹建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萧明华负责台湾大学、台北师范学院及妇女界工作,发展了林范、郑臣严、王隆煜等核心成员。

于非、萧明华还按照在北京、天津组织学生运动的方式,以台湾省政府社会科学研究会名义开办了讲习班和读书会,利用专题讲座等方式扩大宣传,考察培养骨干。

经过一段时间了解,于非、萧明华从讲习班60余名学员中筛选了一批进步青年,把他们分为21个学习小组,对他们着力加强思想培养,增进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认识,很快就形成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参加讲习班的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体育处上校处长梁锺浚是河北无极人,也是于非在河北正定中学和北平师范大学的同学。

于非和萧明华联系上梁锺浚,深入做他的思想工作。后来,梁锺浚成为“台工组”重要成员。

3、“台工组”的汗马功劳

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1949年8月,组织上决定撤销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成立“台工组”,全力开展情报工作,并决定于非为组长,萧明华为副组长。萧明华作为“台工组”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台工组”的大部分重要情报关系,都是在萧明华及由其联系发展的于凯等人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于凯是山东宁津人,曾在山东参加过中共地下党工作。萧明华发展于凯后,于凯遇到当年在山东一起参加地下党活动的同乡孙玉林和苏艺林。孙玉林介绍了自己在赴延安学习途中因遭遇日寇拦截而失去组织关系、抗战胜利后来到台湾教书和经商的情况。

苏艺林193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在山东从事过地下斗争。1937年,苏艺林为抗日考入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曾担任过蒋介石黄山警卫营营长,后担任陆军大学教官。

1948年陆军大学计划迁往台湾时,苏艺林安排妻子张振平联系中共地下党组织,但还没有等到她返回,苏艺林即随校来到台湾,不久转任国民党国防部三厅中校作战参谋,兼管作战处机密资料。

于凯将苏艺林和孙玉林的情况向萧明华作了汇报。经考察,苏艺林和孙玉林参加了“台工组”,被确定为“台工组”重点核心骨干,苏艺林很快就发挥了重要情报作用。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进入福建,全国解放指日可待。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变本加厉实行高压统治,中共台湾地下党组织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台工组”成员历经万难,搜集到一些重要军事情报。于非、萧明华一面安排“台工组”地下党员转移隐薇,一面设法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几经周转,于非经香港秘密回到北平,带回了《台湾蒋军兵力概括》等重要军事情报。

上级党组织对“台工组工作充分肯定,并传达了他们的老首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聂荣臻关于“要不惜一切代价收集台湾沿海的军事情报,以便配合解放台湾的战斗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

根据党组织指示,于非迅速返回台湾,向萧明华等作了传达和部署,决定将“台工组”的工作重点放到国民党军队上。他们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发展可靠的关系和渠道。

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台工组就获取了国民党《海南岛防御计划》《舟山群岛防御计划》《台湾兵要地志图》等重要军事情报。这些情报由于非、萧明华分六次安全送出,对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和东南沿海诸岛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湾兵要地志图》是日本战败投降时,冈村宁次亲自送给蒋介石的。它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绘制的一份台湾岛地志图,这时保存在国民党“国防部”三厅一间两道铁门的房间里,保管措施十分严密,只有三厅作战计划处的三位参谋可以接触,而且必须两人一起才能打开铁门。

在三厅潜伏的内线向于非和萧明华报告了这一情况。有一天恰好是这位内线值班,而管理另一把钥匙的参谋临时有私事,就把其掌管的钥匙私下交给了这位内线。于非、萧明华当即作出安排,先是派人带全套摄影器材潜入三厅,对12张分图及其拼成的全图进行拍照,但冲洗出来的底片图像文字不太清晰。

为此,他们又采取更为大胆的行动,再次利用内线一人值班的机会,将图拿出送到事先联系好的一家照相馆,连夜拍照冲洗,直到凌晨四点多才完成。萧明华对所有地图进行了密写、整理和伪装,放入一只军用皮包。

为了把情报安全送回祖国大陆,萧明华对一位老妇人耐心做了一个多月工作,最终说服她回上海探亲。于非则化名“赵光”,假扮老妇人的亲戚随她一起回到上海,将情报及时上交给了有关部门。

4、被捕入狱

1949年底至1950年初,国民党对中共台湾地下党组织进行大搜捕,中共台湾省工委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1950年1月31日,在国民党警察系统潜伏的“台工组成员郑臣严、王隆煜等相继被秘密逮捕,但萧明华和于非没有及时掌握到这个情况。

1950年2月4日,是萧明华三哥萧明柱的生日,萧明华邀请同在台湾的三哥一家人去她家庆贺。萧明柱也是朱芳春的老朋友,一直在暗中支持萧明华开展地下工作。餐桌上,大家聊得正欢时,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面对此一突发情况,萧明华立即让于非从后门撤离,并告诉他:“如果没有见到我的通知,千万不要回来,一定要注意门外的晒衣杆!”

萧明华:26岁潜伏台湾,被捕后她如何用7粒鱼肝油,成功传递情报?

原来,为了安全起见,萧明华已将宿舍门外的晒衣杆当成信号:上面有晾晒的衣服时,宿舍是安全的;若无衣服晾晒,就千万别进宿舍。开门后,两个陌生人说要找于非教授。萧明华告诉他们于非不在家,这两个不速之客四处张望一阵就离开了。

萧明华立即警觉起来,再三嘱咐萧明柱:“万一发生什么事,你一定要保持镇定,只说我们是兄妹,其他没有任何牵连。”

萧明柱一家人离开后,萧明华马上联系其他“台工组”成员,叮嘱他们注意防范,要把获得的情报安全送出。当大家劝她躲一躲时,萧明华说,“我不能动,我若一动就全都暴露了”。2月6日深夜,萧明华因身份暴露在宿舍被捕。被带走前,她从容地在国民党特务眼皮底下,取下搭在后窗外竹竿上的旗袍,向于非发出了报警信号。

萧明华被捕后,先被关押在台北西宁南路国民党“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监狱。3月25日,与她一同被捕的三哥萧明柱被保释出狱,萧明华则被转押到台北青岛东路国民党“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监狱。

在狱中,国民党特务用电椅、老虎凳、捆绑吊打等酷刑,把萧明华折磨得遍体鳞伤,双臂双手多处骨折,使她身心饱受摧残,甚至进行疲劳审讯五天五夜不许她睡觉,妄图在她失去自制力时,能够从她口中得到线索。

但萧明华以坚强的毅力,始终坚贞不屈,自己承担了一切,扛住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酷刑,没有泄露任何机密,没有牵涉一人一事。

无论国民党特务怎么拷打,她嘴里说的依然是那句话:“我是一个拥护革命、支持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我何罪之有?”

曾在《国语日报》与萧明华共事、当过排字工的刘姓难友回忆说,她亲眼看到萧明华被国民党特务吊起来拷打,满脸鲜血,昏死醒来后,仍用一副轻蔑的眼神看着特务打手。就这样,萧明华在特务持续的非人折磨中,度过了她人生最后的278天。

5、慨然赴死

尽管身在狱中,但萧明华仍然牵挂着党组织和战友们的安全。她决心设法将狱中了解到的情况报告给党组织,让他们了解危险并尽快转移。一天,萧明华借放风探监之机,心生一计,将一个还剩七颗鱼肝油丸的药瓶托人带出监狱,说要按照这个牌子再给她买几瓶。这是暗示于非,要他迅速撤离。因为她和三哥萧明柱在家里都说嘉兴方言,口音中“七”与“去”相近,“鱼”与“于”同音,两者连起来便是“于去”。这是萧明华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向党组织报出的最后一份情报。“台工组”战友们知道其中用意,无不为萧明华的忠诚担当而感动。

1950年3月,国民党特务公开通缉于非。面对险恶形势,“台工组”战友们全力掩护于非潜藏。孙玉林和苏艺林共同谋划将于非送出台湾,他们倾其家私,为于非筹措了20两黄金,用作路上打点。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历经周折,4月1日于非成功撤回祖国大陆,将一批重要军事情报交给党组织。

5月24日,苏艺林在国民党“国防部”办公室被捕。他在狱中对战友说:“行动失败,暴露的不过是我一个人,成功了,就能减少千万人的牺牲。”

9月,孙玉林被捕。

由于身份暴露,“台工组”大批成员被捕,他们在国民党监狱里遭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国民党反动派在岛内更加疯狂地残害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台湾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肃杀气氛中。

萧明华知道,她的日子不会多了。

她在狱中忍着剧痛,艰难地用一支铅笔头和仅有的一张纸,写下了她人生最后30篇669个字的狱中纪事:

8月30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包上生青草,白云,蓝天。

9月7日:清晨失声痛哭,瞬息强止。

9月24日:夜梦缭乱,心境较宁…昨天的事仿佛已过了许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却又好像发生在昨天。在失掉自由的日子里,“时间”的观念已不复存在。

1950年9月24日,萧明华写下最后一篇纪事,之后直到牺牲前的45天里,不知何故再无纪事。这期间,萧明华还用她被打伤的双手,艰难地一针一针给三个侄子、侄女每人织了一件毛衣。牺牲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她仍在静静地为难友小廖织毛衣。

这一针一线,凝结着萧明华对亲人、对战友、对组织、对人生的多少情与爱啊!

1950年11月7日深夜,国民党“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监狱办公室的灯又亮了。难友们知道,这间屋子的灯一亮,第二天又要有人被国民党杀害了。大家立刻明白:萧明华明天就要离开了。难友们紧紧地依偎在萧明华身旁,泣不成声。萧明华微笑而平静地对难友们说:“我早有准备了,大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萧明华拿出心爱的黄杨木梳,那是两年前来台湾时母亲送给她的。母亲的万般慈爱都凝结在这把黄杨木梳上,而萧明华与父母的匆匆一别却成为永别!表情平静的萧明华,内心激荡着对亲人们的无限眷恋。但酷刑使她已无法举起木梳了,她请一直帮自己梳头的难友小黄为自己梳了最后一次头。

小黄流着泪,解开萧明华的辫子,小心地梳理起来夜深了,萧明华脱下囚衣,换上自己的衣服,穿上难友们送的新鞋新袜…默诵着她最喜爱的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月8日凌晨,牢房的门打开了。萧明华从容站起来,整理好头发和衣服,轻轻地向难友们告别:永别了,姐妹们,愿你们早日自由!

萧明华听完“宣判”,从容拿起笔,给在台北的三哥三嫂留下了最后遗言:

柱哥、香嫂:

请你们不要过分地悲伤,千万要保重身体,健康第一。

害你们受冤枉罪,我很不安。我相信你们很快会自由的。

我很平静。我祝福你们和孩子们安好。

不要带我的遗骨回家乡,就让她在台湾吧!

祝福你们,祝福父母。

千万不要哀痛,好好地、健康地生活吧!

也只有如此,才能慰我九泉之心。一定啊!

遗书展现了萧明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台北马场町刑场,萧明华和她的三位战友周哲夫、郑福春、吴国祥大义凛然,慷慨赴死。临刑前,萧明华拒绝跪下,突然挣脱,奋力向前奔去,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枪响了,萧明华和她的战友们倒在了血泊中。

1951年6月29日清晨,苏艺林、孙玉林等18名“台工组”成员被杀害于台北马场町刑场。临刑前,他们面无惧色,昂首含笑,挺胸而立,从容就义。

1953年3月,梁锺浚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

在萧明华英勇就义30年后的1980年,她的灵骨从台湾回到祖国大陆,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书写“归来兮”墓碑大字的,正是当年萧明华的战友朱芳春。

1982年9月,萧明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4年11月,孙玉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6年,梁锺浚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9年,苏艺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萧明华和“台工组”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传奇英雄和英雄群体。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台湾人民的解放,为了祖国的统一,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文完)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