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冬季,解放军的铁骑如风,奔赴晃县(今新晃县)展开剿匪行动,而这场战役的焦点便是晃县的匪首——姚大榜。看过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的人们,大概都记得剧中那个狡猾而又残忍的匪首田大榜,他的奸诈与冷酷让人愤恨不已。虽然电视剧里的田大榜是虚构的,但历史中却有一个与他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人物,那便是姚大榜。尽管姚大榜没有出现在龙山县的八面山,也未曾占据过八面山的燕子洞,他的势力却牢牢把控着晃县一带,令整个地区的百姓都感到恐惧与不安。

姚大榜(有时写作姚膀),字必印,号占彪,1882年出生于晃县方家屯(今杨家桥牯牛溪)一带。年幼时的姚大榜,眉清目秀,尤其是那一对浓眉大眼,显得格外威猛。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两条大膀子,年轻的姚大榜在乡里被亲人宠爱,大家称他为“大膀”,而“膀”字与“榜”字的发音相近,便成了他名字的由来。

然而,姚大榜虽身为匪头,但他并非是出自匪家世。姚家的父母是典型的忠厚老实人,生活朴素,未曾沾染半点邪气。年轻时的姚大榜也曾读过私塾,聪慧且有才,16岁那年,他考入了贵州讲武学堂,习得一身武艺,刀枪如意,身手矫健,跑步飞快,登山如履平地。可是,命运的转折常常是微不足道的一刻,姚大榜的青春岁月在他母亲早逝后陷入了动荡。父亲又难以管教他,使得他早早便走上了流浪的道路,以放牛为生。

姚大榜最终成为匪首,实则源于一头牛。某日,他家的牛被一位名叫蔡建狗的当地人偷走,姚大榜发现后愤怒不已,立即找上门要求归还。但蔡建狗依仗着自己的人多势众,居然愣说:“要想退,拿刀来换!”姚大榜气愤填膺,毫不犹豫地用土夹板枪将蔡建狗击毙。此后,他联络了同乡姚国安(绰号“牙生矮子”)与姚本富(绰号“富林麻子”),三人结为“桃园三结义”,并从当地的土匪唐青云(混名“唐大王”)处拿到了20多支枪支,开始了他的匪帮生涯。

初时,姚大榜的势力并不强大,他带着不到二十人的匪众四处游荡,抢掠无数,甚至越过省界,来到贵州岑巩县的龙鳌、牛场坡一带,进行绑架勒索、掠夺财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力量不断壮大,最终带领着两百余人的队伍回到家乡,成为方家屯一带的霸主。姚大榜在新民、学堂坪、张家寨等地开办兵工厂,铸造枪支弹药,迅速巩固了自己在湘黔边界的统治地位。

在地方百姓眼中,姚大榜比狐狸更奸诈,比泥鳅更滑溜,比老虎更凶猛,比蛇蝎更毒辣。他为匪五十多年,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始终坚持着“兔子不吃窝边草,老鹰不打脚下石”的原则。他从不容忍外人或自己的手下在方家屯一带作恶,一旦有违背规矩者,必定斩草除根。为了拉拢人心,姚大榜在晃县、玉屏、万山交界的三角地带开设了玉屏中心学校,并自封为“姚校长”。他利用学校作为掩护,和各地土匪勾结,坐地分赃,继续从事抢劫劫掠的勾当。

1926年,北伐军第10军军长王天培在贵州天柱招兵买马,姚大榜率领匪众投靠了国民政府,被封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0师一团一营营长。通过这一身份,姚大榜得到了大量军饷与武器,然而,没多久,他便带着这些资源返回了自己的老巢,继续过着土匪的生活。1934年,国民政府再次向姚大榜伸出橄榄枝,企图利用他来对抗红军,于是委任他为晃县铲共义勇总队副总队长,但他不过是以招安之名,继续拖队为匪。1936年初,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晃县时,曾致信姚大榜劝他悔过自新,改邪归正,然而姚大榜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加大了暴力打击的力度,对红军的伤病员及靠拢红军的民众展开了屠杀。

湘西剿匪史记(17):追剿晃县匪首“榜爷”姚大榜,曾称霸晃县

到了1948年,姚大榜再次接受招安,被任命为湘黔边区的晃县、玉屏、万山联防办事处的大队长,负责三县的治安联防,手下的势力进一步壮大。虽然如此,他却依然对政府的指令心生反感,再次带着人马反水,重操旧业。为了彻底独占晃县的霸主地位,姚大榜不惜派出得力干将吴玉清前去刺杀晃县省参议员张本清。张本清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担任过国民党正规军的团长、旅长,甚至一度是蒋介石的警卫团长。他回乡后,公开宣称不允许土匪作乱,谁敢为非作歹,便杀谁。姚大榜对于张本清的威胁感到极大的不满,于是指使手下暗杀了他。张本清被刺杀后,姚大榜趁机接管了晃县,带着匪众进驻龙溪口(今新晃县城内),并成立了晃县保安第二团,自封为团长,并兼任晃县治安委员会副主任、晃县警备第一大队大队长,成为了晃县地区的“坐地虎”和“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