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咱们这些军号可真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比方说国军那边,光是军的编制就有一百多个,师的编制更是多达三百多个。正儿八经按序号来的,军的排到第100军,师的则是到第200师,后头那些青年军不在此列。别看这些数字挺好记的,实际上还有一堆特殊编制的,比如新编军、暂编军、骑兵军,还有新编师、暂编师、骑兵师、预备师等等,各种花样繁多得很。
说到这第100军,数字虽大,起初也没啥光环,成立之初挂着的是第75师和第80师,两个部队都在福建,起家于镇嵩军系统。那会儿虽说是归了中央军的帐,但说到底还是没算进精锐的行列。然而到了抗战中期,这第100军的面貌就变了不少,第80师被调走了,搞来了第19师和第63师。这两个师原先属于湘军,这时候也变成了中央军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部队的调整,连战场都从福建一路挪到了湖南,可谓是大刀阔斧,改头换面了一番。
01
1942年那会儿,施中诚从第74军抽调,坐上了第100军军长的位置。为了让第100军变得硬气一点,施中诚没少带动作风,从74军里带来了一帮子军官骨干,开始把第100军塑造成第74军的兄弟部队。你看,这也是当时国军内部强化派系势力,扩展自己人的一种常见做法。
等到1944年3月,施中诚又回到第74军担任军长,他的位置由第74军的副军长李天霞接替。这时候,王耀武已经升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手下的第73军、第74军和第100军,自然也成了王的嫡系部队。后来第24集团军一变再变,成了第四方面军,他们又把第18军加进来。但第18军是土木系的重要力量,王耀武要消化它,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通过这些人事上的调动,王耀武的意图其实昭然若揭。至于李天霞,很多人一提起来,可能会想到那个“千里驰援李天霞”的段子,好像他就是个只会搞小动作的人。但实际上,跟张灵甫相比,李天霞在和整编第74师的关系上,以及在实际指挥作战能力方面,可是要强得多。别忘了,李天霞是黄埔三期的学生,还是王耀武的同学,而张灵甫则是黄埔四期,李比张还要小四岁呢。
02
说起第74军,那可是个硬茬子。1937年,淞沪一役时,人家才正式披上军号。你瞅瞅,主要是王耀武的第51师和俞济时的第58师搭起的架子。过后,俞济时一溜烟儿的挥手告别了指挥台,第74军就主要靠王耀武那一摊老部队来撑场面了。李天霞这人,在这个过程中啊,关键的很。不光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在背后捣鼓,一手一脚把部队搞得有声有色。
李天霞与王耀武关系匪浅,两人都是从保定编练处补充旅起步。1933年那会儿,保定编练处编了6个团,前三个改成了第2师补充旅,后三个则编成了补充第1旅。李天霞在补充旅成立前是第6团的中校团附,后来补充旅成立后,王耀武担任旅长,而李天霞不久后便升任第3团团长。到了1936年,补充旅转变成了第51师,王耀武当上了师长,李天霞则担任副师长。
淞沪会战期间,第51师进行了再次编制,改成了二旅四团的结构,那时候,新来的张灵甫只是刚刚成立的305团的团长。
03
到了1939年,李天霞这个名字在第51师师长的位置上大放异彩,而后在第74军中挥洒自如,独领风骚。到了1941年的上高会战,他领军所向披靡,甚至赢得了首届“陆海空军武功状”,这等荣誉非同小可。连当时的重量级人物罗卓英都忍不住给他写诗,大赞其战斗能力,这种赞誉在军中可是金子般的存在。
不久之后,1943年李天霞晋升为第74军副军长,1944年更是升至第100军军长宝座。上任后,他为了把军队管得铁桶一般,从第74军带来了一票老部下。到了1945年的湘西会战时,他手下的第100军已经是个两师制的精锐部队,直辖第19师和第63师。
来看具体数字:第100军军部及直属队共有243名军官、1960名士兵,加起来是2203人;第19师拥有400名军官和6954名士兵,总计7354人;第63师则有434名军官和7842名士兵,总共8276人。整个第100军加起来军官1077人,士兵16756人,总数17833人。

这个兵力数字看起来可能不到两万人,对于一个完整的军来说似乎有点少。但这只是表面的情况。实际上,国军的编制可复杂了,既有普通编制也有加强编制,还得看你是国械还是美械。更何况,纸上的数字和实际兵力往往相差甚远。
04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军的编制和装备状况可以说是多样化的。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步兵师的人数大约在六七千人左右,如果一个军包括三个师加上军直属队伍,总兵力通常会略超过两万人。第100军当时情况略有不同,它不属于美械编制,而且由于之前有一个师被调走,只剩下两个师,因此其实力数大约也符合国军的常规水平,不算多也不算少。
在武器装备方面,由于第100军属于国械部队,所以装备配置基本是按照每个师2500支步枪、172挺轻机枪、54挺重机枪、以及18或30门迫击炮的标准来配备的。不过,得益于王耀武的人脉和影响力,第100军还是能分到一些美式装备,比如冲锋枪和火箭筒,这些在湘西会战中都有所使用。
因为在编制上缺了一个师,所以在湘西会战中,王耀武把第74军的第51师临时配给了李天霞指挥。第51师不仅是王耀武和李天霞的老部队,而且李天霞已经指挥了好几年,把这样一个熟悉的部队划给他,自然是为了增强第100军的战斗力,更有效地对抗日军。
在湘西会战的实际战斗中,日军试图通过绕开坚固的据点,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来攻击。但第100军的防守位置上,总有一些必须坚守的阵地。这些阵地上的国军部队展现出了极其灵活的防御策略,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05
根据时任第19师参谋处上校主任陆承裕的回忆,这次战役可分为几个阶段。
在这场拉锯战的第一阶段,日军企图一举攻克第19师防守的多个关键点位。不过,第19师坚守得很顽强,把每一个阵地都固守得像铁桶一样,使得日军的进攻步履维艰。随后,日军换了个招数,派出敢死队试图在雨雾蔽日的条件下通过小路悄悄渗透。面对这种情况,第19师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部队以连排为单位,进行轻装快速迂回,四面出击,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大幅削弱了敌军的战斗意志。
到了战斗的第二阶段,日军的第224联队主力围攻第19师第55团一个连所守的杨竹江隘路。这时的日军装备简陋,弹药补给也捉襟见肘,处在明显的劣势。第55团在得到飞机的支援下,不仅成功突围,还把日军一个步兵大队及其直属部队追到底,大量武器装备被缴获。
进入第三阶段,日军一个大队趁夜间暴雨,试图长途跋涉偷袭土岭盖的制高点。由于第56团一个连的戒备松懈,这一点位暂时落入日军手中。然而,第56团立刻调集两个营的兵力,迅速反应,将日军包围。由于日军的补给线被切断,无法长时间坚守,最终被迫撤退至黄茨坪。在这个过程中,刘汉雄营长带领一支敢死队进行了勇敢的突击,击溃了日军,尽管最终英勇献身,但他的行为无疑激励了所有士兵。
06
日军残部没跑多远,躲到了青山界,还想着据险自守。这下第55团又添了一个营的兵力,军部也不含糊,直接加大了火箭筒的攻坚火力,终于把这些顽固的敌人给彻底清理干净。战事进展到第四阶段,第57团配属给了第57师,在洞口的战斗中,又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根据陆承裕的回忆,第19师在湘西会战中的表现堪称出色。具体数据来看,这支师在战斗中共击毙和伤害日军2480人,自身则伤亡2642人。而同属第100军的第63师也不逊色,毙伤日军2397人,伤亡1456人;军部自身的伤亡则是4人。总的来说,第100军在湘西会战中共计伤亡4102人,而杀伤日军则达到4877人。对于一个只部分装备美械的普通军来说,这样的战绩实在是不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天霞的老部队——第51师,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尤为出色,以1561人的伤亡换取了3308人的敌军伤亡,战损比显然更加优异。战后,国军高层甚至一度考虑让第100军替代第2军进行美械换装,以期提升战斗力。但就在这时,日本突然投降,原本的换装计划就此搁浅。何应钦在报告上去后决定,为节省运输资源,保持第2军的原有装备不变。这样,第100军最终还是保持了国械编制,尽管通过李天霞和其他渠道,他们手中的美式冲锋枪和火箭筒数量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