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老医师

文/宜春铁哥

在偏僻山区,由于路程遥远和交通不便,老百姓就医总有些不方便,特别是紧急情况下的医疗救援尤为困难。

很多乡村可能没有自己的诊所或医务室,村民要前往较远的乡镇或县城才能接受医疗服务,可能因缺乏专业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使得一些复杂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有赶往县市医院。

而在江西宜春洪塘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老村医师杨道生,在百姓中传说他医术“诡秘”,是隐居在山村里的一个“神医”,很多患者放弃去大医院治疗,不远千里却赶来偏僻山里上门找杨道生求医问诊。

“情系患者如至亲,精湛医术传佳话”。杨道生不仅医术精湛和高尚医德赢得了乡亲们广泛赞誉,还婉言谢绝过市里医院曾邀请他去高薪坐诊,他认为自己是村里的医生,如果只顾自己名誉和赚钱,离开村里拂袖而去,乡亲们看病就会很不方便‌。

他还是喜欢静谧小山村,可以安静的钻研医学,看到每天有不少人不辞辛苦上门来就诊的患者,都是对他的信任,小诊所也能发挥大作用,他都细心接待、询问每位患者病情,为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诊断流程完迅速开出药方,药费通常只需几十块钱,很少超过百元以上。

“在苍茫世间路迢迢,千里迢迢为医来”。许多患者慕名来到杨医生诊所,每天来就诊人络绎不绝,有当地村民,附近乡镇、以及万载、萍乡、新余、吉安等地方患者比较多,还有来自湖南、广东等省患者,大家都是慕名而来寻诊,真是“纵使山水隔万重,寻方问药不辞劳”

前几天,阴雨天气,我陪同妻子沿着蜿蜒的山路,慕名也来到洪塘镇宣塘村卫生所找杨道生医生寻医问诊。

当我到达村卫生所门口已是上午10点钟左右,映入眼帘的是诊所前面到处停满了来自各地车辆,就诊人员依次排起了二十几个人的队,经过打听大家都是来找杨医生看病患者,有些岁数大的在家人陪护下拄着拐棍,坐着轮椅特来就诊。

乡村里的老医师 (散文) /宜春铁哥

在排队等候时,陆续又有人站在我后面,我默默望着杨医生诊所是一排二层楼房,坐西朝东,靠北头是宣塘村委会,诊所靠南头一楼只有三四个房间,接待就诊室只有十几个平方,诊室里面显得有些拥挤。

步入诊室映入眼帘是三面墙壁上挂满了“神医再世,妙手回春”、“妙手克顽症,医德传四海”各种锦旗称赞杨道生医术精湛,让我对眼前这位杨医生肃然起敬,不愧是百姓中流传的“神医”,“高超手法驱病魔,医者风范映人间”。杨医生每天按时接诊,敞开式容纳来自四面八方患者,诊治五湖四海疾苦。

在诊室见到杨医生坐在靠墙角一张旧桌子前接待患者时,我有点不敢相信,杨医生接诊室如此简陋,桌子傍边摆放了一张椅子和几张凳子,桌面上放着一个电子血压计和水银血压计,一个听诊器,便是杨医生检查患者所有设备,杨道生用宜春方言细心询问着患者病情进行诊疗。

“病房诊室宛如家,医患和谐众口夸”。杨医生穿着朴素,戴着一个鸭舌帽,没有穿白大褂医生样子的架势,他和蔼可亲,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医生的模样。

我静静地站在一傍观察杨医生接待每位就诊者,他接诊方式也比较简单,患者自述病情后,杨医生简单询问患者一些病情症状,有些连切脉、听诊、测量血压都没有进行检查就开出了处方,每个人就诊不到十分钟。

前来就诊患者心里非常尊重杨医生,诊所内外没有专人维护秩序和叫号就诊,大家都是自觉在门口排队,秩序井然,也没有喧闹嘈杂声,静谧依次等候就诊。

杨道生出生于医学世家,他爷爷和父亲都是村里医生,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只上过卫校进行过专业培训,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也成为了村医,孙子也在学习医学,形成了几代人传承的医学世家‌。

他是一名深受乡亲们尊敬的好医生,虽然诊所面积不大,但墙壁上挂满了全国各地患者送来锦旗,见证了他多年辛勤付出和医术水平,他是隐居在乡村里的民间医生,默默守护着老百姓的健康。

他从1974年开始行医至今近50多年来,对皮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疑难杂症等是他主治范围。几乎每天上午开始忙到下午天黑,附近村里有人行动不便的患者,他还是坚持上门为患者提供便捷医疗服务,他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称号。

杨道生的故事不仅是对医学精神传承,更是他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生动诠释,他在乡村中默默守护着老百姓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白衣天使”神圣使命‌。

作者简介:

李铁强(网名:宜春铁哥),男,1964年出生,大专文化,利用业余时间自撰文章百余篇,先后刊登在公安部《好警网》、宜春市公安局《警营文化》、《民警论坛》、《公安快报》以及《江西法制报》、江西省公安厅离退休干部处《警苑老友情》、宜春《赣西晚报》等刊物上,《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图片和视频除作者提供外,来源网络如有不适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