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芜湖轻轨站,刷卡闸机响个不停。同一时间的马鞍山江东大道上,骑电瓶车的上班族正等待绿灯亮起。这两个相邻的皖南城市,正用不同速度书写着发展篇章。下一个五年,当芜湖踩着长江经济带的风口加速领跑,马鞍山又该如何破局突围?
十年前坐公交从芜湖北站到城南要颠簸两小时,如今轻轨划出的银色弧线只需四十分钟。滨江公园里退休教师老周感叹:“年轻时在镜湖边谈恋爱要翻两座桥,现在能坐地铁直达方特约会。”相比之下,马鞍山今年刚开通的南京都市圈市域线,让采石矶的游客能乘动车直达南京南站,正午买的金菜地茶干,傍晚就能出现在南京家庭的餐桌上。

街角巷尾的热气里藏着城市的性格。芜湖凤凰美食街的百年老耿煎包摊前,第三代传人给外卖骑手打包时总要垫层吸油纸,扫码支付的嘀嗒声混着铁铲刮锅底的脆响。三十公里外的马鞍山红星夜市,湖北西路的牛肉锅贴摊主连夜改装了可移动餐车,带着当涂螃蟹和黄池酱货辗转于长三角美食节。传统味道追着人流跑,是这座城市的新生存法则。
住在芜湖的人发现江景酒店顶楼亮起了星空灯,电竞主题房里总传来年轻人的欢呼。而马鞍山雨山湖畔的智能酒店,能通过手机预订太白诗词主题套房,推开窗就是李白醉过的山水。两座城市的住宿地图上,文旅融合的标记正在覆盖曾经单调的商务酒店名录。
去年国庆期间,芜湖滨江书城的旋转楼梯成为网红打卡地。彼时,孩子们于绘本区触摸屏上绘出的鸠鸟投影于穹顶之上。马鞍山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的狐猴馆里,长三角亲子游家庭举着手机拍下小猴捧起和县辣椒的滑稽模样。当文旅资源插上创意的翅膀,周末自驾两小时半径内的客群正在重新定义流量。
万达广场里的芜湖傻子瓜子开了体验工坊,顾客能亲手炒制印着自己照片的礼盒。马鞍山金鹰购物中心则将采石矶茶干做成了盲盒,开盒时迸发的芝麻香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商业体的进化史里,藏着城市争夺年轻消费力的野心。
夜幕降临,芜湖大剧院外等着取票的观众排到了镜湖栈道,法语原版音乐剧的海报倒映在湖面。马鞍山奥体中心的无人机表演画出的钢铁熔流,照亮了台下宝武马钢工人们的安全帽。文化消费的升级如春风化雨,改变着市民生活的质地。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节点回望,芜湖用立体交通网和数字文旅打开了皖南门户,马鞍山则攥着南京都市圈通行证和工业遗产转化牌寻找支点。
当长三角城市群开启新一轮竞速,马鞍山能否将地理位置的“近水楼台”转化为发展优势?芜湖人引以为傲的“皖江速度”,又会在哪些领域遇到天花板?五年后的同一天早晨,当阳光再次掠过轻轨站和江东大道时,你更期待看见什么样的城市面孔?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