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深秋的夜晚,黄祖强在贵县棉村插队时,目睹了同街插队的青李建平遭到公开批斗。李建平被殴打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黄祖强感到一阵不寒而栗。街头传出了李建平曾出现在武斗现场的消息,而黄祖强担心,自己很快就会成为批斗的下一个目标。心中恐惧愈发加重,他悄悄溜进了生产队的牛棚,悲伤之下,用裤带吊住了自己的脖子。在队友林士景和其他人的发现后,他们立即行动,将黄祖强从梁上解救下来,急速送往一九一医院。然而,抢救无效,黄祖强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个年轻的生命,注定随着那段痛苦的历史而消逝。对于黄祖强的死,历史会有自己的评价,而本文的焦点,正是要讲述林士景的故事。
林士景,贵县榕兴街人,出生于1945年。他的父亲,林毓坚(1915年10月-1993年11月),享年78岁,是一位身材瘦小却为人正直善良的老教育工作者,笔法工整。他的命运多舛:3岁时丧父,中年丧妻,还因冤屈遭遇了近20年的困扰,包括降职、撤职和无端的罪名。然而,林毓坚始终坚守做人底线,洁身自好,遵纪守法。经过多年的艰难困苦,最后党和政府为他纠正了不公,恢复了干部待遇,给他安稳的晚年生活。
林士景的母亲杨兆兰(1921年-1962年),来自桂平,仅活了42岁,留下了林士景和他的姐姐、两位妹妹与父亲相依为命。困境中的生活异常艰难,但也正因如此,林士景那瘦弱的身体中,蕴含着非凡的能量和坚韧的意志。
林家在贵县城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大户,家庭有着深厚的书香气息。林士景少年时,曾在百年名校县西小学读书,于1958年完成高11班的学业。1960年,他进入贵县达开初中,编在77班。尽管年纪上比我只大了一岁,但由于家境的原因,他读书的进程有所延迟,足以看出当时家庭为他求学所做的艰辛努力。中学时,他和尹碧芳同班,1968年他曾去西山10队找尹碧芳,也见过我;他还曾去西山19队,见过蔡达群、莫雨田等人。
1965年9月,林士景响应党的号召,赴贵县附城公社东北大队(又称棉村)插队。尽管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他依然选择了走上这条革命化的道路。插队后,林士景与黄祖强被安排在同一组,经历了艰难的农村生活和繁重的劳动。虽然他个子瘦小,但林士景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办事果断,深得队友们喜爱,大家常称他为“瘦警”或“瘦警察”。
在农村日常劳作之外,林士景最记忆犹新的事件是1968年秋天。那时,生产队安排他和另一名插队青年来到棉村供销社食品站,将生猪运输到震塘猪仓。在途中,一头猪挣脱了笼子,逃入了附近的庄稼地。林士景与队友们和几位解放军战士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将猪捉回,避免了国家集体财产的损失。此事使得他更深刻地理解到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钻营投机者以极左派面目出现,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黄祖强的死便是这种恶性事件的直接后果。林士景和其他具有正义感的队友,义无反顾地将黄祖强的遗体送往医院,之后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墓穴,将他安葬。黄祖强的自杀事件,成为“文革”时期棉村乃至全县插队青年自杀的第一起重大事件,触动了整个社会。林士景在紧急送医的同时,迅速向县知青办汇报了这一情况。县知青办得知消息后,意识到事态严重,迅速派人前往棉村,遏制了类似的过激行为。自此,插队青年被批斗和虐待的现象有所缓解。
1974年,林士景因病获准回到城里工作,他进入贵县被服厂,后又到西江纸厂工作。期间,林士景先后担任了班长、代理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等职务。他工作勤恳,逐步积累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林士景的妻子姜玉兰,来自永明街,1952年出生,曾在贵港西江纸厂工作,直到退休。姜玉兰晚年因病痛折磨,林士景始终悉心照料,但最终还是于2022年初去世,留下一双儿女和孙子、外孙。
在厂工作期间,林士景秉持着农村养成的勤奋作风,不断学习,努力拼搏,1985年荣获贵县二轻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被选送到北京学习油毡生产技术,成为广西地区油毡技术骨干。1988年,他主编了“针刺无缝布”项目报告书,并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荣获西江纸厂特殊贡献奖。
1988至1990年,林士景参加了北京经济大学贵港市分校相关课程的函授学习,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管理和写作能力。他提出了《关于抓好产品质量的合理化建议》等文章,在地方报刊上发表,并收录进了贵港市总工会的学习资料中。
1993年,在政策放宽的情况下,林士景勇敢地选择了重新创业,停薪留职,投身商海。他先后在凭祥、南宁等地经营钱币、古玩等收藏品。他以诚信为本,凭借虚心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并为家人提供了经济支持。遗憾的是,1993年11月,林士景的父亲林毓坚突患急病,未能享受与儿子共享的快乐时光,令人深感惋惜。
2007年,林士景根据相关养老政策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成为贵港知青活动的重要骨干之一。他和简毓骐、冼世祥等人,共同筹办了“贵港知青联谊活动中心”。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不遗余力地组织各种活动,并得到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的表彰。
林士景在组织贵港知青文化研究会方面,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为其顺利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多次参与“老三届”知青纪念活动,并积极组织各类扶贫、帮困活动。此外,他还写下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回忆录,为后人留存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如今,林士景年事已高,他已退居二线,但依旧担任贵港知青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会长。他曾多次参与贵港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的活动,并在2018年编印的《贵港知青》画册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支持,并参与文稿的起草工作。

2022年5月,林士景作为贵港市“老三届”知青代表,参加了荷城义工协会的相关活动,并为他们赠送了“为善至乐”匾牌。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知青在逆境中,学会坚强,克服困难,在磨练中成长。成熟是知青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前进中的动力。”这些话虽朴实,却深刻体现了林士景的人生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位侠骨柔情的林士景,无论在知青年代还是在晚年,始终坚持自己信念,关爱他人,用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