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东北绺子头目

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的国歌原名叫做《义勇军进行曲》,也知道作词和作曲作者叫做田汉和聂耳。

却很少有人知道歌词原创作者,他曾经是一个绺子,也就是啸聚山林的土匪(“绺子”东北叫法)。

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后,他毅然投身抗日大业,为了鼓舞士气,创作了一首属于自己队伍的“军歌”,名为《义勇军誓词歌》。

歌词为: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民族已危亡,山河已破碎,留着我们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携手并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往前冲,用我们的身躯筑起长城。

当我们再唱一遍国歌时一定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国歌的歌词竟然与土匪队伍的“军歌”十分相近,因此被誉为“国歌母本”。

这位作者就是打响东北抗战第一枪的高振鹏。

高振鹏出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辽宁黑山人,民国九年落草为寇(1920年),报号“高老梯子”,绺子队伍人数500,主要抢劫对象为老毛子、当地富户豪绅以及当地驻军。

晚清时期的地方军警

高老梯子在落草前就读于奉天文会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取奉天文会书院学习,他居然是个大学生。

遗憾的是他父亲经商业务繁忙,大学没有毕业就退学回家经营家业,开始了他二少爷掌柜的生活(高老梯子在家排行老二),他居然是个富二代。

在家经商的日子里,高老梯子渐渐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种整天倒买倒卖,跟钱打交道的生活。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向往充满自由、充满激情,有诗和远方的生活,于是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本地民团队伍。

由于为人仗义,身手了得,学历又高,不久后便被乡绅们推举为民团巡长,他居然当了警察。

民国八年(1919年),当了一年多巡长的高振鹏发现有兵痞调戏妇女,一怒之下带领手下弟兄与兵痞们搏斗,当场打死官兵9人,背上了人命案,被当地政府通缉。

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领手下弟兄逃进深山,投奔绺子落草,报号“老梯子”(取步步登高之意),开始了除霸杀恶、劫富济贫的绿林生涯。

他当上土匪了,至此,高老梯子名号越来越响亮,绺子队伍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500余人,成为当地官府大患。

下巴砸地上的历史冷知识:国歌歌词原创作者其实是一个土匪

居中者为高老梯子高振鹏

1932年,日本关东军发动“9.18”事变,开启了占领东三省的军事行动,由于张学良的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奉天沦陷(沈阳)。

高老梯子目睹日军暴行,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所以决定不再打家劫舍,改打日本人。

9.18事变第7天,高老梯子率领500余好汉在黑山县北营子村歪脖子山关帝庙里誓师,改绺子为“镇北军”,作军歌《义勇军誓词歌》祭旗。

13天后(1931年10月10日),高老梯子举起抗日救国大旗,以“镇北军”的名号公开招兵买马,队伍发展到1300人。他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爱国义士了。

练兵三个月,高老梯子率部在新民县沿日军铁路设埋伏圈,攻击日军铁路巡逻车,击毙日军10人,其中少尉指挥官1人。

一个月以后,用同样方式袭击日军汽车运输队,击毁汽车4辆,击毙日军20人,俘虏4人。

接连两场战斗,高老梯子的队伍仅伤亡7人(1人战死,5人负伤)。尽管战术依旧有一股子绺子气,但战斗力却得到了广泛认同。

正在伏击日军的东北土匪抗日武装,其作战方式就是游击战

“镇北军”经过这两场战斗后名声大噪,民国《中央日报》大篇幅报道高老梯子抗日精神和他的作品《义勇军誓词歌》,各大报纸也竞相转载,高老梯子自此名扬天下,比马占山还出名。

1934年,正在为电影《风云儿女》片尾曲作词的大作曲家田汉先生看到了报纸上关于高老梯子的报道以及其军歌《义勇军誓词歌》,随后以此曲为蓝本改编歌词,为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填词。

《义勇军誓词歌》自此成为国歌“母本”。

鉴于高老梯子的镇北军持续高效攻击日本关东军,再加上舆论导致抗日热情高涨,日军开始悬赏高老梯子人头,赏金价格竟然与杨靖宇同为大洋10000元(生擒10000,打死5000)。

令人心痛的是高老梯子犯了与杨靖宇相同的错误——过分信任手足兄弟。1937年6月,连续攻击日军100余次的高老梯子在战斗中负伤,队伍溃散后被手下骗至山林杀害,人头被送往关东军,时年39岁。

英雄至此陨落。高振鹏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既是富二代,又是大学生;既打家劫舍,又大义凛然;既是草蜢汉子,又是用兵如神的抗日烈士。

文能武,还能创作歌曲。也许他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作品居然能成为新中国国歌的母本。

让我们记住这位英雄——土匪高老梯子高振鹏。

义勇军誓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