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审题】

“神奇”

想象类虚构类:需保持现实逻辑(如沙漠缺水、雨林有毒虫)

“探险”

前往探险≠遇难求生:带着一定目的前往某处探秘,而不是飞机失事迫降某处。

“之旅”

记叙文≠说明文:必须有人物、事件、情感变化

命题:地点+事件

探秘XXXX探险之旅、XX历险记……

避免:

过于科幻或者魔幻:如涉及穿越时空或者超自然力量,导致偏离主题。

选材

确定地点及探险目的

在写作选材时,要先确定去哪探险,以及探险目的。优先选择自己

感兴趣的、有一定了解的地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选择:

自然环境:茫茫大漠、热带雨林、南极冰川、神秘火山……

人文遗迹:废弃矿坑、古城水道、古墓机关、海底沉船……

探险目的包括:

寻找特定物品:宝藏、文物、遗留笔记……

进行科学考察:探秘、游历、采集标本……

组建团队及人物设定

组建团队时,需要选择一位有经验的成年导师以及一位性格反差的同龄伙伴,这样与自己构成特点、能力互补的铁三角团队。

注意文中不要用“性格特点+人物”来称呼角色,要给角色起一个反映特点的名字。

【构思】

在构思主角团遇到的险情时,要环境特点相匹配。

特别注意:要把一个险情写具体,而不是选两三个不同险情接踵而至。

可以采用“险情设计四步法”:

1.环境触发:暴雨引发溶洞涨水

2.连锁反应:地图被浸湿照明设备短路

3.性格碰撞:不同角色不同表现

地质学家冷静测量岩壁渗水速度

胆小同伴紧抓背包带发抖

强作镇定用荧光棒标记退路

4.知识破局:利用钟乳石倾斜方向判断出口方位

如果小作者自己也不知道面对险情应该如何做时,可以借助DeepSeek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打开思路:

【写法】

环境描写三幕式

初入险境危机降临脱险余韵三个阶段分别描写环境。可以借助“五感”,从视、听、味、嗅、触五个角度来描写环境。

【习作】五下“神奇的探险之旅”

可以借助AI,把自己创设环境的短语生成图片,再借助“看图写话”的能力,帮助自己丰富作文的环境描写。

人物刻画组合拳

外貌渐变

选择3个关键时间点(探险前遇险时脱困后),用同一身体部位的变化反映人物心理。

道具符号

根据人物身份,选择携带标志性物品。例如植物学家的标本夹;藏族向导的嵌绿松石匕首;考古队员的边框磨损放大镜……

生物映射法:

用动物来类比人物,如:像狐獴般警觉的退伍士兵;树懒般慢吞吞却关键时刻敏捷的胖子;像敏捷的猴子一样的表弟……

细节动作法:

聚焦人物手部细节,替代直接心理描写。例如紧张时:不停旋拧水壶盖;思考时:用树枝在地上画图;感动时:摩挲父亲留的指南针……

【提纲】

1.探险目的以及团队

2.营造环境触发险情

3.人物反应危险升级

4.运用方法历险求生

5.成功脱险以及收获

【例文】

森林徒步记

孟令瞳

    暑假里的一天,好朋友小萱约我一起去原始森林徒步探险。当然,也少不了领队——户外经验丰富的张叔叔。“准备好出发了么?”张叔叔背起户外背包,笑着喊道。“准备好啦!”小萱一只手绰起旅行包,一只手拉着我的手举起来。

    走进大森林,两旁是高耸入云的杉树,我和小萱手拉手,蹦蹦跳跳地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快看!那有只松鼠!”小萱突然指向树梢,“真可爱啊!我们去看看吧。”我们追着松鼠在林间穿行。“注意脚下,不要跑太远!”张叔叔在后面一边喊,一边拿着指南针跟了过来。

    正当我们沉浸于四周的美景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豆大的雨点砸落下来。我和小萱赶紧从背包中掏出雨衣披在身上,张叔叔带我们躲进了一处天然岩壁下避雨。但这场雨来得又急又猛,不一会儿,原本清晰的小路就被雨水冲得泥泞不堪,四周也被雾气所笼罩。在这片混乱中,我们迷失了方向。

    更糟糕的是,手机在深山里毫无信号,随身携带的指南针也因暴雨失效。天色渐暗,森林里传来阵阵声响,像野兽的嚎叫“这可怎么办啊……”我和小萱紧紧握着彼此的手,急得直跺脚。

    “不要急,保持冷静!”张叔叔蹲在一棵倒下的枯树,他仔细观察后指着年轮稀疏的一面喊道:“这面朝南。”这时,我和小萱也努力回忆起出发前研究的地图,并推测出了河流的方向。我们决定沿着地势低洼的地方前进,顺着水流寻找出路。一路上,大家相互搀扶,小心翼翼地跨越泥泞的水坑,拨开横生的树枝。终于,我们在夜色中听到了熟悉的溪流声。

    当我们走出森林,看到路边停靠的汽车时,我和小萱激动地欢呼起来,张叔叔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通过这次冒险,我学会了即使面对困难也要保持镇定,同时更加珍惜身边的伙伴和每一次探索的机会。

李老师点评:

通过一次迷路的经历,传达了面对困难要冷静思考、团结合作的道理,并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精神。文章描写了进入森林的兴奋、迷路时的紧张、找到方向后的坚持以及走出森林的喜悦,层层递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溶洞历险记

杨谨瑜

    “下周科学课要交自然考察报告,咱们去哪儿呢?”我好奇地问好友喻凡,“当然是蟒山响水洞!这才是真正的探险!”喻凡把书包甩上肩头,金属搭扣撞出清脆声响:“放心吧,我叔叔陈景深可是地质专家。”说完,他竖起大拇指,露出灿烂的笑容。陈景深微微一笑,一手握着笔记,一手了推眼镜,提醒我清点好装备。

    穿过茂密的树林,溶洞口像是巨兽张开的大嘴,钟乳石倒垂的阴影在石壁上交织成獠牙。陈景深用地质锤轻叩岩壁,回响带着空腔特有的嗡鸣:“这些蜂窝状气孔是碳酸盐岩被溶蚀的典型……”话音未落,头顶传来细密的碎裂声,像是有人踩着薄冰层在头顶踱步。我脚底一滑,地上冰冷刺骨的积水瞬间渗入裤脚,我抖抖腿:“要不,我们回去吧……”

    “看那蓝色的萤石!”喻凡指着远处微弱的蓝光,“绝对能当矿物标本!”说完,他拿起登山镐,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去。“别碰!溶洞结构脆弱……”陈景深试图劝阻,但事情发生太快,已经传来金属的敲击声,潮湿空气中腾起一股铁锈味。

    “哗啦”一声,喻凡脚下的碎石骤然塌陷,他右腿卡在岩缝里,荧光矿石碎片正从他指缝簌簌坠落。“保持呼吸节奏!”陈景深单膝跪地打开工具包,掏出纱布给喻凡包扎,洞顶水滴正顺着镜架滑落。“轰隆”第二波震颤袭来,整个溶洞如巨兽翻身,气浪吹飞了陈景深的笔记,纸页如同蝴蝶撞上嶙峋的石壁,喻凡的惊呼声被涌出的浑浊水流吞没……

    “看那里!”我瞥见岩缝深处浮动的微光——不是幽蓝的矿物荧光,而是星屑般的苔藓群落。喻凡拼尽全力,反手将登山镐楔入岩缝,陈景深熟练地将登山绳绕过钟乳石柱。我们相互支撑,艰难地从裂缝中爬出洞穴。

    陈景深静静地擦拭眼镜,夕阳透过他破洞的衣袖,在地上投出星状光斑。喻凡坐在地上,双手撑着大腿,大口地喘着气。我伸开右手,掌心是一枚小小的,闪烁着璀璨光芒的萤石碎片。

李老师点评:

文章主旨立足于科学考察,尊重生态环境。人物性格鲜明,喻凡冲动但有少年气概,推动情节发展;陈景深沉着冷静,是团队的定海神针;“我”胆小但观察细致,起到平衡节奏的作用。文章画面感十足,特别是结尾,透出电影般的镜头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