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西班牙殖民战略的开启,伊莎贝拉女皇的委托

严格意义上讲,欧洲第一个殖民国家是西班牙帝国。
公元1492年,受到伊莎贝拉女皇的委托 ,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踏上了寻找通往摩鹿加群岛和中国最短航线的旅途。

伊莎贝拉一世给西班牙奠定了政治统一的基础,并努力在思想上一统西班牙,使西班牙成为世界的中心,西班牙的霸权自此而始,她还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资助人。她留下的影响超出伊比利亚半岛的范围,欧洲大陆和整个世界都为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年(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了新大陆——美洲。(10月12日)黎明时分,哥伦布船队的水手在桅杆上发出颤抖的呼喊,他们看到的不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黄金国度,而是一个即将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新世界!

起初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块现代人从未踏足过的土地,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圣萨尔瓦多的城邦。因此,今天的国家如洪都拉斯、巴西、厄瓜多尔、委内瑞拉、智利、哥伦比亚、巴拉圭、哥斯达黎加、巴哈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把这一天定为“美洲发现日”。

新大陆的发现,意味着西班牙帝国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这个戏剧性的地理大发现,本质上是地中海权力更迭的连锁反应,即奥斯曼帝国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犹如闭合了东西方传统商路的闸门,迫使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们不得不向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寻找生机。

换句话说,西班牙人的探险并不是一开始就酝酿好的,因为自从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以后,到了15世纪末西班牙想要向国外扩张时,土耳其人早已独霸了东地中海,控制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所以西班牙希望开辟一条既避开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又绕过葡萄牙势力范围的人东方新航路,这样就可以直接获得东方的黄金、香料、珍宝、贵重物品和各种商品,而这也是伊莎贝拉女皇探险的最初目的!

同样,其实西班牙帝国的诞生纯属偶然,西班牙帝国是由多个王国组成的多文化多信仰帝国。查理五世先是继承了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王国,以及奥地利的王位,而后又于1519年正式加冕成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

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的政治联姻缔造了西班牙帝国的雏形,这种多元王权结构既赋予其空前的资源整合能力,也埋下了战略方向分裂的隐患。当查理五世头戴四顶王冠登基时,他继承的不仅是广袤领土,更是卡斯蒂利亚的大西洋雄心与阿拉贡的地中海执念之间的深刻矛盾。这些王国各自都有自己的盘算,也就势必导致了帝国没有统一的发展战略规划。

卡斯蒂利亚的传统政策主要基于与法国签署协约,以便控制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和地中海南部地区,最后再逐步霸占大西洋;相反,阿拉贡只想着控制地中海,它的这一想法导致其与法国产生了冲突,而法国又是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安茹王朝的支持者,因此造成后来的意大利战争爆发。

在这一复杂交织的大背景下,查理五世还要考虑米兰的战略利害,控制米兰,就可以通过孔泰(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大区)将西班牙军队经由孔泰送至佛兰德。而一旦失去米兰,就给法国提供了介入的机会!

第二章:“处女地”美洲大陆为西班牙王室带来的海外殖民资源

就在这时,1521年,在西班牙舰队的护卫下,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发现了东南亚岛屿菲律宾。本次的环球航行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是为了“寻找通往摩鹿加群岛和中国最短航线的旅途”。

同年(1521年),西班牙探险家埃尔南·科尔特斯发现了“黄金国”墨西哥,之后大量的征服者来到美洲,西班牙的探险旅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意味着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最大成果呼之欲出了,即把美洲和摩鹿加群岛及被整个欧洲觊觎的香料产地连接起来的前奏!

有了地理大发现的启发,土地开发和占领取代了传统的商业贸易,西班牙人在野蛮的征服过程中使得本土从中获益。贵金属(黄金和白银)的总价值占通往欧洲的贸易的90%,但这些贵金属仅是冰山一角,皮革、胭脂虫、蓝靛、木材都被用来交易,换取食品(小麦、油、红酒)、布料和制成品。越来越多的殖民者来到美洲定居,殖民者为美洲平原带来了新的物种,比如马。科尔特斯(西班牙殖民探险家)在特诺奇蒂特兰焚烧战船的决绝,昭示着征服者文明的野蛮与果敢。西班牙人不仅带来了火绳枪(科技)与“十字架”(信仰),更用马匹改写了美洲大陆的生态密码。

西班牙曾风光无限,它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帝国,最后竟无疾而终!

这象征着,欧洲人粗鲁的征服行为逐渐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同时,美洲的发现为西班牙帝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墨西哥银矿的发掘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1545年波托西银矿的投产使全球白银产量激增300%,这种贵金属洪流在滋养塞维利亚交易所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帝国的产业根基。

但是,凡事有因必有果,西班牙殖民体系也暴露呈现出奇特的二重性:传教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为原住民权利奔走疾呼时,恩西纳达侯爵正在设计以’米塔制’为核心的压榨系统。这种文明与野蛮的共生,造就了人类殖民史上首个’日不落帝国’的畸形繁荣。这非常值得今天的人们反思,国家与地区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最后有没有真正的赢家?

米塔制度:指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一种特殊的徭役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印第安人每年定期要向殖民当局提供男性总数的4%(在墨西哥)~14%(在秘鲁),从事强制性劳动。

第三章:西班牙“无敌舰队”风光不再

16世纪,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海外利益,西班牙建立了当时最庞大的舰队,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组成的的强大海上舰队,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1588年5月28日,“无敌舰队”驶往尼德兰(尼德兰意为低地国家,即旧时尼德兰地区所包括的区域相当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部分地方),为进一步侵略英国作准备。此时我们将视线对准英吉利海峡:交战过程中,英国德雷克的火攻船撕破了“无敌舰队”严整的半月阵型,英国海军使“无敌舰队”在格拉沃利讷海战失利,并迫使“无敌舰队”向北航行;在苏格兰附近海域,“无敌舰队”又遭到了暴风雨天气的困阻,“无敌舰队”第一次征服英国失利。

这场决定性的海战暴露出西班牙帝国致命的结构性缺陷:过度依赖美洲贵金属输血,却忽视海军战术革新;沉迷于陆权思维,将舰队降格为运兵工具。自1588年以来,历时13年的先后5次“无敌舰队”远征都以失败告终,腓力二世的去世直接给无敌舰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果按照今天的视角来看,腓力二世低估了英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英国人不是人手捏吧的小泥人,它也是一个殖民帝国!所以本质上还是说 帝国之间的竞争,装备的迭新、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综合国家治理效率的提升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国家软实力,但英国人就是凭着日渐成熟的国家软实力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帝国!

加之,腓力二世常年把自己关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里研究国家战略,在房间反复观看地图的时候,导致自己过度的关心陆地,而非海洋,用绘制陆地疆域的思维规划海洋霸权,这种认知错位最终让帝国付出了惨重代价……所以,意图征服英国之时,腓力二世失去了“无敌舰队”,西班牙也无可奈何地让出了海洋霸权。

第四章:无视金融战,西班牙王国彻底沦为欧洲二流政体

更深刻的危机潜伏在金融领域,来自美洲的白银引发’价格革命’,西班牙物价在16世纪飙升400%,制造业竞争力被英荷等新兴国家逐步蚕食。当1596年、1607年两次国家破产接踵而至时,这个表面辉煌的帝国已然沦为黄金漏斗———财富穿肠过,危机腹中留。

从此,西班牙海外帝国的大门形同虚设,荷兰、英国等新型海洋大国正在一步步侵吞着西班牙的海外战略点。缺少了海外市场的补充,光靠本土的资源想成为帝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第四章:西班牙帝国步入黄昏的现代启示意义

三十年的对外战争(1618年-1648年),成为了压垮西班牙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新型步兵方阵横扫欧洲时,西班牙方阵的辉煌永远定格在罗克鲁瓦战役的硝烟中。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英语: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16日),瑞典王国瓦萨王朝第7位国王(1611年10月30日-1632年11月16日在位),瑞典国王卡尔九世的长子。欧洲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古斯塔夫自少学识过人,1611年即位。年仅17岁时,面对瑞典内外交困的局面,他启用奥克森谢尔纳为首相,相继推行行政、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成功加强了瑞典的实力。为谋求在波罗的海霸权,他先在卡尔马战争中抵御丹麦入侵,又先后同俄国及波兰立陶宛联邦进行战争,保证了瑞典对波罗的海东岸的控制。为削弱信奉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他于1630年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干涉德意志地区的三十年战争。在1631年的布赖滕费尔德会战、1632年的列克河会战中,古斯塔夫接连击败天主教联盟军队,并使神圣罗马帝国宿将蒂利伯爵殒命,名震欧洲。同年11月,古斯塔夫在与华伦斯坦进行的吕岑会战中不幸阵亡,终年38岁。古斯塔夫二世大力推行军事改革,在位期间,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战斗力强大的常备军;精简军队编制,改善武器装备,使炮兵变成独立兵种,并使其与步兵、骑兵和后勤兵密切配合;采取灵活的线式战术。他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或称现代)战争之父”,也是历代瑞典国王中惟一被封为“大帝”(瑞典语:den store)者,清教徒则称之为“北方雄狮”(德语:Der Löwe aus Mitternacht)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时,荷兰的商船吨位已是西班牙的三倍,伦敦交易所开始取代塞维利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648年“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为了恢复欧洲和平,而在威斯特伐利亚召开会议结束战争。会议上法国和瑞典巩固了战场上所取得的成果,取得了与神圣罗马帝国同等的地位。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并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对后世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班牙帝国的陨落轨迹为后世留下深刻镜鉴:单纯资源攫取无法构建可持续霸权,技术革新与制度演进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当菲利普四世(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为维持帝国体面不得不熔化宫廷银器时,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清教徒正将五月花号上的公约精神,铸就成了新的文明基因。这种历史性的权力转移证明:真正的帝国张力,永远深植于创新活力与制度韧性之中。

《五月花号公约》被现代欧洲人视为美利坚合众国建国奠基标志,“五月花”号是一艘英国船只。1620年,一批英国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港城普利茅斯出发到达大西洋彼岸。据记载,船上有一百零二名乘客。他们的目的地本是哈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险恶,他们错过了目标,于是就在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这是英国人在北美大陆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
菲利普四世(大帝)(西班牙语:Felipe IV de España,1605年4月8日-1665年9月17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1621年-1665年在位)及葡萄牙哈布斯堡王朝第三位国王(称菲利普三世,1621年-1640年在位)。菲利普四世出生于巴利亚多利德,是菲利普三世的长子。他同时是南尼德兰的领主,并兼任葡萄牙国王至1640年。他在任期间,西班牙虽然仍领有广大国土,但已经继续走向衰落。1648年他承认荷兰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