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皆如梦境、幻觉、泡影、朝露、闪电般虚幻易逝 —— 梦境空幻无实,泡影瞬生即灭,朝露见日晞干,闪电转瞬即逝。“应作如是观” 则指引世人以空观照见本质:不执着于色相、不贪著于名利,以超然之心看待世间变迁。此语非否定现象存在,而是揭示其 “缘起性空” 的本质,旨在破除 “我执”“法执”,引导人在虚妄表象中体认真如本性,达成心灵的觉悟与自在。

/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经文直指修行核心:真正的 “如来” 需从自心觉悟中证得,而非依赖外在形式。它警示世人破除 “相执”,超越感官认知的局限,在 “离相”“无住” 中体认诸法实相,方能抵达佛法真谛,恰似《心经》“色即是空” 的般若智慧,强调内在心性的修证而非外求。

/

/


五句堪称封神的佛家偈语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经文以 “心” 为喻,揭示时间的虚幻性与心性的流动性:世人困于 “过去 — 现在 — 未来” 的线性认知,实则一切皆因缘生灭,本无固定实体。修行者当体悟 “三心不可得”,放下对时态的攀缘,不沉溺过往、不执迷当下、不幻想未来,在 “念念无住” 中安住本心,方见真性如如不动的智慧。

/

/


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经文破除 “有来有去” 的世俗认知:世人以生灭观衡量事物,而 “如来” 如同虚空,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既在山河大地间显化,又不被具体形相束缚。所谓 “如来”,实为对宇宙本真 “不二性” 的表述:万物皆从空性中来,又向空性中去,其本质从未动摇变迁。修行者若能体认这种 “动静一如” 的境界,便契入了佛法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的究竟智慧。

/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 指心灵不执着于任何外境,如同明镜映照万物却不留痕迹;“而生其心” 则指在破除执迷的空明状态中,自然生起清净、智慧之心。此语直指 “离相修心” 的关键:不被物欲染着,亦不陷入虚无,在 “空” 与 “有” 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最终抵达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的自在境界,堪称修行者破迷开悟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