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是中国哲学之原,还是神秘文化之本。想读懂《周易》,必须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
第10篇 读易要诀
类象思维,即借象表意,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它充盈于文学艺术和哲理文化领域。换言之,中国文化形成了借图象场景表达寓意的思维方式和言论方式。究其原因,既缘于天人合一观,也由于汉字的象形会意。
孔子读易“微言大义”,千年治学养成“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传统,把《周易》读成了天书,所谓“最多者《易》解,最难者《易》解”[1]。
类象思维,通俗说,用故事讲道理。《伊索寓言》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例如:农夫与蛇、乌鸦喝水,等等。
图景寓意,恰到好处,几个字就能说透大道理。《道德经》“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冲不赢”,都是经典。
用故事讲道理,庄子最娴熟。他提出了“言者在意,得意忘言”,并举例说明:蹄夹捕兔,得兔而忘蹄夹;鱼笼捕鱼,得鱼而忘鱼笼。

庄子以象明意,王弼理解最透彻。他在《周易略例》明象篇,对“言、象、意”关系作了阐述。一言蔽之,授受同归。作者用言语塑造图象,借图象蕴含义理;读者理解了寓意,便可忘了图象,明白了图象,便可忘了文字。读《周易》,就必须这样审视每一篇文字,拿捏每个图象和场景的深刻寓意。
庄子《齐物论》讲了一个事例:毛嫱、丽姬,人皆说美,鱼见深入、鸟见高飞、鹿见决骤。庄子接着说:“仁义的端绪、是非的途径,樊然淆乱,难以辨正。”他想说判断因人而异。
毛嫱、丽姬这一场景可以两解。一说,鱼、鸟、鹿自惭形秽,迅速远离;由此提炼出“沉鱼落雁”的成语。
另一说,鱼、鸟、鹿遇见绝色美女,为何避之不及?对于人,它们只是食物或观赏物。毛嫱、丽姬想要就一定有人帮她弄到,迅速远离是尽快逃命。
庄子讲了类似故事。《外物》篇说:宋元君梦见白龟,昭告天下寻找,得到后,杀龟取甲用来占卜。《徐无鬼》篇说:吴王打猎,猴子蔑视,飞窜躲过,屡射不中,吴王下令众人齐射,杀死猴子。
知晓中国哲理文化以象寓理的传统,也就能够理解周易八卦有很多“类象”了。易学两端:义理读易、占卜用易。占卜需要多样性解读,类象是解卦的线索和依据;物象多多,使得解卦灵活随意,神秘莫测,底气十足。
读《易》要诀,从文字到图景再到意蕴,要准确把握。王勃《滕王阁序》有写景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图景明确,意蕴何在?山川壮美,天地苍茫,物我交融?全在于入境后的感同身受,也是陈寅恪说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