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到50岁才终于明白:余生最清醒的活法,就是做到四个“我不要”。

虽然一句“我不要”很轻巧,但如果你能做到我所说的这个四个“我不要“,可不简单!而做到了,基本可以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很多焦虑与烦恼。

1、无意义的社交,我不要“经营”了

“人是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曾让我深信不疑,于是我拼命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

那些年,我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周旋在形形色色的酒局、聚会中。为了融入所谓的圈子,我学着说违心的奉承话,陪笑到脸部僵硬,明明不胜酒力,却要硬撑着一杯接一杯。

正如作家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写的:“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我看似朋友满天下,实则内心孤独又疲惫。

记得有一次,为了谈成一笔订单,我连续参加了一周的应酬,每晚都醉醺醺地回家,还吐到家里到处都是,搞得一家人都为担心和烦恼,第二天去上班无精打采,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更讽刺的是,当我陷入困境,向那些酒桌上称兄道弟的人求助时,得到的却是冷漠的敷衍和推脱。

那一刻我才明白,那些都是虚假的社交,什么喝了这杯酒,就是兄弟,也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

从此,我果断放弃那些无意义的社交。不再为了无意义人和事消耗自己,而是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事。

正如作家三毛所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如今的我,闲暇时就捧起一本书,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或是走进大自然,感受山川的壮美;又或是陪家人吃一顿温馨的晚餐,这些简单的幸福,远比虚假的社交温暖得多。

2、孩子学习,我不要“管”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我也未能免俗。

为了让女儿赢在起跑线上,我在她的求学路上,花了很多钱和精力。

上小学开始,我就给她报了很多兴趣班,补习班,几乎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就是在课外班学习,每天学习的时间比我们加班加点还多。

为了女儿,能去重点的学校,我还不惜砸下重金,买了一套学区房。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妻子都围着女儿的学习转,每天下班或者周末放假,都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全部都要用来陪孩子学习。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监工,时刻盯着孩子的成绩,稍有退步就会大发雷霆。而孩子眼中的恐惧和疏离,我却视而不见,还美其名曰“这都是为了你好”。

直到有一天,学校里的老师跟我说,我女儿可能得了抑郁症,仅仅比上次考少了几分,或者有个题目没答对,她就会很自责,也不爱跟同学玩,整天就埋头苦读。

后来,带着女儿去看了心理医生,没想到还真是抑郁了。

听到这结果,我突然意识到,好像自己做的太过了,不仅剥夺了孩子享受童年的权利,还让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还没换了多少好的结果。

后来,我不再逼迫孩子,而是尊重她的兴趣和选择。

我开始关注她的内心世界,倾听她的想法。当我放下焦虑,孩子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我活到50岁才终于明白:余生最清醒的活法,是做到四个“我不要”

现在的我们,关系更像是朋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这种和谐的亲子关系,远比一个漂亮的成绩单珍贵。

3、夫妻吵架,我不要“争”了

婚姻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以前的我,总是争强好胜,和老婆吵架时,一定要争个输赢。

我用犀利的言辞攻击她,试图让她承认错误,却忘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次吵架后,家里的气氛都冷到冰点,冷战的日子里,两人都痛苦不堪。

有一次,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又吵了起来,我像往常一样据理力争。

但看着老婆委屈的泪水,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笑,毕竟每次争吵,我就算赢了嘴角,也换不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最后整个家庭还弄得乱糟糟的,影响孩子、影响幸福的家庭生活。

想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他们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携手走过一生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婚姻不是战场,夫妻之间哪有什么输赢?赢了道理,输了感情,又有什么意义?

从那以后,再和老婆发生矛盾,我学会了先冷静下来,耐心倾听她的想法。即使是她的错,我也不再咄咄逼人,而是用温柔的方式沟通。

就像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写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让婚姻长久幸福。

现在的我们,偶尔也会有小摩擦,但很快就能和好如初,家庭氛围温馨又和睦。

4、小目标,我不要“追”了

曾经,我有个奋斗的小目标,那就是努力挣个几百万,让自己也能过得像那些有钱人一样,在城里能多买几套房子,在老家能新建一栋大别墅。

最后还能送孩子去国外留学,夫妻俩更能一起周游全国等等。

然而,在追逐这小目标的过程中,我却迷失了自己。

我每天早出晚归,每天的内容都是为了挣钱而挣钱,为了升职加薪而拼命加班,为了省钱各种抠搜。

虽然这样是让我存下不少钱,也小目标越来越近,但换来的却是很糟糕的代价,我的身体越来越差,失眠、脱发、高血压接踵而至。

有一天,我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憔悴的面容,突然感到一阵迷茫,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后来,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比较,为什么不能享受当下的生活?

于是,我放下了对追逐”小目标“的执念。不再为了物质的追求而拼命,而是学会享受生活的简单与美好。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场旅行,都能让我感到满足。

我发现,当我不再焦虑,不再攀比,生活反而变得轻松自在。

就像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觉这种闲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活了50年,历经了风雨,终于明白了:余生最清醒的活法,其实就是做到这四个“我不要”。

不要虚假的社交,不要过度的焦虑,不要无谓的争吵,不要不切实际的梦想。

放下执念,知足常乐,珍惜眼前的幸福,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寻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最后,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后半程,活得通透,过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