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本色》是林忆莲第十四张粤语专辑。
今天晚上去看林忆莲“回响”演唱会成都站。刨去歌单里固定的内容,我最想听的一首歌其实是《再见悲哀》,来自林忆莲2005年的专辑《S/L本色》。实在是因为这些天跟太多人聊到郭伟亮了……
《再见悲哀》是好歌不假、但是初听之时没有达到“相见恨晚”的地步。对于路人听众来说,谈及香港流行音乐,不要说最近一两年的新歌、甚至很多“00后”的好歌都没有达到应该有的传唱度。我个人认为香港流行音乐不应只停留在“怀旧”的功能……例如林忆莲的《本色》,对于林忆莲来说是一次突破“本色”的壮举。
我之前向大家介绍过林忆莲1996年推出的粤语专辑《感觉完美》。而《本色》是林忆莲继《感觉完美》之后、时隔九年再度推出的下一张粤语专辑、也是她截至目前最后一张原创粤语专辑(2016那张《陪着你走》是翻唱专辑)。
2004年,林忆莲与李宗盛离婚,回到香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返港之后的林忆莲,重启了音乐生涯的“粤语故事线”,在EMI高层陈辉虹的牵线下,有了《本色》专辑最初的构想。Sandy首次与音乐制作人雷颂德的合作,标志着林忆莲在音乐上的重新开始。同时,2005年也是林忆莲出道二十周年(今年是四十周年)。时光本是无罪。
雷颂德负责了全碟7首歌曲的制作,以及专辑的“A&R”,林忆莲本人亦有参与专辑的“执行制作”。雷颂德融合了他本就擅长的舞曲、以及“粤语莲”本色的都市气质,让人听起来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
对于“路人”冷门、但是在专辑中最出圈的歌,反倒是《再见悲哀》。这首歌不是雷颂德的作品,作曲、编曲、制作都是Eric Kwok(郭伟亮),Eric和雷颂德的“探索精神”完全不一样,所以也很合理地排在了专辑最后一首。至于作词人,其姓名已不可考。但是他写过的歌我总记得在那里。《本色》里面有一半的词是这位老师写的。
Eric Kwok的作品总有非常明显的创作逻辑。他属于香港乐坛里少有“曲本位”的音乐人,歌曲的“起承转合”特别工整,到了旋律应该出现转折的地方,总会朝着你预想的方向发展下去。这是我对他的作品最深的印象。

雷颂德激活了林忆莲回忆中那些“跳跃的”部分,但是未能重现昔日他与黎明、陈慧琳合作的契合度。林忆莲去滚石之前,一直都是“港乐”圈子里Soul、R&B的代表,这一点和雷颂德的英伦、电子气质完全不符。所以,反而是《再见悲哀》这种稳扎稳打的大路抒情曲成为了雷颂德之外的惊喜。其实,Eric也是第一次和林忆莲合作,但是印象中似乎没有以这条信息作为宣传噱头。
《再见悲哀》这个歌名对于林忆莲来说还有另外一层“特殊意义”。香港前辈歌手杜丽莎也有一首同名异曲的《再见悲哀》。杜丽莎这张粤语专辑和她在日本发行的专辑《Tokyo Dreaming》使用了同款封面、制作人都是小林武史。而杜丽莎不仅是林忆莲在歌唱方面的老师、《Tokyo Dreaming》更是启发了许愿为林忆莲打造“City Rhythm”系列的灵感。“再见悲哀”或许是她们两人不能算交集的交集。但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杜丽莎的“东京梦”,就没有林忆莲的“都市心”。
那么,我为何会知道杜丽莎这首更冷门的《再见悲哀》呢?因为我是安全地带的粉丝……《再见悲哀》就是翻唱安全地带的“同名”作品,杜丽莎还另有一首《爱情监狱》也是翻唱安全地带的歌。
林忆莲在专辑中“唱罢”《再见悲哀》之后,额外附录了一段独白,算是专辑的“Hidden Track”。其中谈论了关于专辑的构思,以及对已故作词人林振强的怀念。
《本色》专辑中,Sandy召集了许多之前合作过的老朋友,但是她总觉得没有林振强参与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于是在专辑的开头,请另一位老友伦永亮创作了一段“无词歌”,将林振强作为榜样的佚名,这次负责了专辑里一半的歌词,也是一种“本色”的传承。多谢林振强!
最后再分享一个小知识,在《本色》专辑封面(底)印有“Copy Controlled”字样,即“复制保护”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张CD里的内容你通过常规手段是拷贝不出来的。当时EMI出版的很多专辑都用到了这项技术,只可惜这么做似乎也没有令实体唱片行业重新回到上世纪的辉煌。《本色》的引进版CD就没有这些“约束”,我贴出来的网络资源大概率也是来自引进版拷贝。
好了,今天先讲到这儿吧,下课。如果这张专辑勾起了你的回忆,欢迎私信跟我交流。如果讲到了您不知道的故事,那是我的荣幸;倘若有哪里讲的存在疏漏,欢迎留言反馈。乐评无声,留言有情,我是绝对不会给您拉黑的。如果呆会儿在演唱会现场有朋友看到我、跟我打招呼,我是绝对不会推您的。
℗&©愚人音乐坊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