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几篇文提到过翁大年、张廷济、瞿中溶这一票人,但大多一笔略过,今天讲讲翁大年,翁大年(1760—1842)清代篆刻家,初名鸿,字叔钧,又字叔均,号陶斋,江苏吴江人。
翁大年大张廷济八岁,大瞿中溶九岁,三人在金石考据上的成就均有建树,刻印又各有千秋,特色迥然。
熟悉金石篆刻的朋友应该知道瞿中溶曾经写了印学史上第一部厘定古代官印的著作《集古官印考》,这部著作具有在古玺印研究,印学史料考证上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可以说是开山之功,对晚清的印学家吴式芬、陈介祺、吴云都有很深的影响,而在同一时期,也曾掀起了古玺印考据热,而翁大年此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写就了《古官印志》和《瞿氏印考辨证》,指出了其中瞿中溶所采纳的部分玺印是疑印之见,这也间接的推动了古玺印研究开始摆脱谱录和故纸堆,开始重视古玺印实物与文献的结合,由此进入了地下出土文物与文字记录相互释证的早期断代考释期。
过去的金石收藏古玺印、古兵符、封泥是大宗,能入金石收藏家法眼的器物不多,但是能掀起考据热潮的肯定是上面遗留的文字,而清中期恰恰是出土文物日渐增多,这无形当中给当时的金石考据提供了众多可靠的资料,而此时也是金石考据著作频出,为后来人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成果。而翁大年也正是此时的个中翘楚,精金石考据,曾著《古官印志》八卷、《古兵符考》八卷、《泥封考》二卷、《陶斋金石考》二卷、《瞿氏印考辨证》一卷、《旧馆坛碑考》二卷,可谓著述颇丰。
除去金石考据之外翁大年书法篆刻更是无所不精,行、楷学翁方纲,刻印上宗秦汉,与曹山彦异曲同工,雅秀工致,而且所刻边款更是韵致非常,用小楷刻边款是其一大特色,有《陶斋印谱》存世。其篆刻作品不多见,大多在上海、南京、浙江各个博物馆馆藏,见诸拍卖市场的也是非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