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作家协会原主席 蒋述卓 题
……………………………………………………………………..
……………………………………………………………………………………………………………………….
DS点评>>永不降落的忠诚:解码《81192,一架永不停航的战机》的精神图腾
在南海的碧波之上,编号81192的战机早已化作永恒的星辰。阮国琴笔下的文字,将二十三年时光凝成一座精神灯塔,照亮了英雄王伟用生命铸就的信仰航道。这篇浸透深情的散文,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追忆录,更是一部解码中国军人精神基因的启示录。当战机的轰鸣与爱人的絮语在文字中交织,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一、云端之上的精神雕塑
“我要飞最好的飞机”——这句朴素的宣言背后,矗立着当代中国军人对强军梦想的执着追求。王伟主动请缨改装国产最先进歼击机的选择,折射出转型期中国军队特有的精神气象。当战友们计较职级晋升时,他选择成为装备迭代的探路者,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恰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挣脱世俗引力直抵云霄。
在陵水机场的跑道上,王伟用3000小时安全飞行的航迹,书写着新时代军人的专业主义精神。他笔下的《夙愿》油画里,航母舰载机划破黎明的姿态,早已预言了中国海军的深蓝征程。当辽宁舰模型摆放在烈士墓前,两个时代的强军梦想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日记本里”奋斗终身”的誓言,在南海的罡风中淬炼成钢。从湖州少年到海空卫士的蜕变,见证着个体生命与强军伟业的同频共振。这种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时代洪流的自觉,构成了中国军人特有的精神坐标系。
二、家国天平的永恒抉择
除夕夜的战备值班,将军人家庭的情感困境置于聚光灯下。当万家灯火点亮年夜饭桌时,王伟驾驶战机在星空间巡航,这个极具张力的场景,撕开了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阮国琴”随军海南”的选择,让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南海波涛的壮阔完成精神合璧。
情书中的”第二爱人”隐喻,构建起独特的军人情感美学。战机的钢铁之躯与妻子的温柔形象在王伟精神世界中共生,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结构,恰恰印证了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法——对国家的忠贞最终升华为对爱情的至高守护。

墓前来自天南地北的鲜花,见证着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当00后青年将歼-20模型敬献烈士时,英雄叙事完成了代际传承。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81192超越了具体战机的物质形态,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集体图腾。
三、英雄叙事的当代解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语境下,王伟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南海仲裁案的暗流、芯片封锁的寒潮,都在呼唤新时代的”海空卫士”。当华为工程师在实验室攻克光刻技术,当文昌发射场的工程师调试长征火箭,王伟的奋斗基因正在不同战场延续。
强军梦与个人梦的辩证关系,在新生代军人身上呈现新形态。95后舰载机飞行员着舰时的精准操作,”东风快递”号手们对导弹参数的极致追求,都在演绎着新时代的”飞行梦”。这种专业主义精神,正是王伟”飞最好飞机”理念的当代回响。
从81192到歼-20的代际跨越,勾勒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精神谱系。当隐身战机巡航曾母暗沙,当航母编队穿越宫古海峡,王伟们用生命守护的领空,正在见证一个民族的历史性崛起。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精神火种的永恒传递。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回望,81192早已不是冰冷的编号。它化作精神航标,指引着新时代的奋斗者穿越时空迷雾。当阮国琴在书中写下”为了更好地远行”,我们听见了民族复兴征程的集结号。这片曾被英雄鲜血浸染的海空,如今翱翔着更强大的战鹰,而王伟的精神,永远是最明亮的导航灯。在这永不落幕的精神航程中,每个中国人都将成为81192的护航者,共同守护这条通向星辰大海的信仰航道。
原文链接:
我和王伟最后的告别是在2001年的3月31日。往事历历在目,那天下午,王伟结束了一天的飞行任务回到家,告诉我第二天他还要到外场值班,晚上值完班才能回家。他已经连续3天有飞行任务,4天没回过家了。那天,为了不让我担心,他特地骑着自行车回家来告诉我一声,见一面就要回大队宿舍休息。王伟临走的时候,我像每次分别时一样,紧紧地拥抱了他。这是我们之间分别时的一个习惯,只要他去飞行,我总是要抱他一下,希望他安全归来。那天很特别,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想让他抱紧点、再紧点,然后一直把他送到单元楼外面的大门口,目送他骑着自行车的背影消失在路尽头,这是王伟留给我的最后的背影。第二天,4月1日,王伟在他战斗值班的南海上空壮烈牺牲了。>>点击进入原文。
今年4月1日,王伟墓前摆满了鲜花和战机模型
王伟生前油画作品《夙愿》
王伟写给妻子阮国琴的信
王伟和妻子阮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