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黔西南州晴隆县交界的320国道上的北盘江天险,迄今仍屹立着一座饱经风雨的——盘江铁桥,数百年的风雨烟尘都不曾把这历史的痕迹掩

“滇黔锁钥”

古人用“峻岭不飞千里雁,惊涛常起地中雷”来形容北盘江的地理条件。明崇祯元年(1628),云南曲靖人朱家民任贵州安普监军副使(后任贵州布政使),第二年,他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倡建盘江桥。历时三年,铁桥于崇祯三年(1630)竣工当时建成的铁桥,桥身为36根铁链组合而成,两端贯于岩石之中,桥面为24根铁链平列,链上铺垫木方,厚约27厘米两边架设高约3米的网状链条护栏,左右两侧各排6根铁链为栏杆扶手是贵州省修建的第一座铁索桥。由于此地位于滇黔要道的咽喉,于是有了“滇黔锁钥”之称。

原盘江铁桥

清顺治十五年(1658),明将李定国为阻清兵,将铁桥烧毁,次年云贵总督赵廷臣在原桥的基础上修复,用铁索10 根,铺木板维持通行,因摇晃很大,只能单人行走。此后,又改建为木梗桥,但遭战火,几度毁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铁索桥,计用过江大铁索19根,每根28丈、285扣,每扣长1尺、重10斤;坠桥楼过江的大铁索6根,每根长25丈、225扣;栏杆大铁索8根,每根长12丈、240扣,每扣长5寸、重半斤。栏杆铁枋97块,每块4尺、重4 斤。栏杆细铁索194根。兜底过 江大铁索用铁枋穿链,每块长1尺5寸、宽3寸、重12斤,共55块。铁索贯入两岸 岩石间,桥面用木板铺装,东西两岸还建有堞楼,可以启闭。雍正六年(1728),黔滇驿道改经郎岱毛口过北盘江,此桥行旅减少,同年重新维修一次,维修费银 950 两,普安、安南(今晴隆)两县维修西岸,永宁州(今关岭县)维修东岸。据《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载:“桥以铁索,东西属两崖上为经,以木板横铺之为纬。东西两崖,相距不(足)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

英雄桥

世称“滇黔锁钥”盘江铁桥与晴隆“二十四道拐”齐名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修筑滇黔公路(现今320国道),在建桥时,从资金和工期的角度考虑,仍沿用了铁索桥为能满足通汽车的需要,将原桥进行了加固和扩建,历时两年才完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量的援华战争物资从缅甸、印度和我国云南进入,再经过我省境内的北盘江上铁索桥、安南(1941年改为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运输到抗日战争前线。为保护这座铁索桥,国民党军队在桥两岸的半山上驻扎了高射炮营,布设了防空设备。这座保障抗日物资运输的桥,桥头岩壁上刻着“盘江飞渡,力挽长河,桥横银汉”12个大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二战钢桥”。的确,盘江桥在二战期间作为抗战时中国与盟国的唯一战略补给线上的咽喉要道,直接而有效地支持了国内的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区西南国际大通道的交通命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原盘江铁桥

史料记载:1938年2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在著名学者教授闻一多、黄钰生、袁复礼、李继侗等人的带领下,成立了一支由280人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往昆明转移。4月11日到达安南(今晴隆)与关岭交界的北盘江边,由于当时暴雨如注,淹没了盘江铁索桥,只能靠船只运送过河,而当地几只船每次只能运送40来人,要分7次才能运送完成,每次运送都在翻滚的江上摆渡,很危险。最后到天黑,才把280多人运送过江。他们原本定于第二天赶往普安,但光坐船就耽搁了一天,晚上原本决定住山上的哈马庄,又突遭火灾,房屋化为灰烬,一行赶到安南县城已是深夜。4月12日,旅行团便取消赶往普安的计划,决定在安南县城休整三日。政府举行了庆祝“台儿庄大捷”集会,闻一多发表了一场振奋人心的抗日救亡宣讲,还在城南寿福寺留下了“安南魁星楼”的速写。

在保护文物原貌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提升的盘江铁桥

1941年6月,盘江桥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大规模轰炸,日军接连7天持续空投炸弹,盘江桥受重创。敌机离开后,中美盟军和民工共同在现场抢修,历经敌人数次投炸弹袭击,终于将交通及时恢复1941年到1943年期间,日军100多次轰炸盘江桥, 投下的炸弹超过500,但是盘江桥仍屹立不倒。

文史天地|永载史册的盘江铁桥【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1949年11月,溃败的国民政府军第十集团军89军企图炸毁铁桥,未遂,仅炸毁铁桥下游约 500 米处的预备桥,现桥墩犹存。1949年12月11日,关岭县和平解放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 17 军一部驻守盘江桥。1951、1954、1959年国家先后拨专款维修、加固该桥。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盘江铁桥作为军事要塞受到重点保护,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继续通车。每次维修、加固均保持原貌。

20世纪70年代初,320国道进行了一次大整修,改成沥青路面,在离“二战钢桥”上两公里处新修了一座水泥单拱大桥,取名盘江桥。但是“二战钢桥”一直沿用到1985年,后来从安全的因素上考虑,原桥停止使用,改走水泥拱桥。据了解,“二战钢桥于1982年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进驻省博物馆。

历史的见征者

新世纪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国家对贵州北盘江流域的开发利用,作为贵州“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位于盘江铁桥下游的马马崖水电站2014年8月建成,电站拦坝蓄水使水位升高。如此一来,盘江铁桥即使不拆除也要被淹没于是,曾经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已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盘江铁桥命运归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经过文物管理部门努力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对盘江铁桥的桥墩、桥体予以整体抬升,在原址上加高桥墩抬高桥面15米,使其高于电站库区位。该工程于2013年9月份动工,2014年8月份库区蓄水之前修建完工总投资近300万元。

盘江桥畔,悬崖峭耸,地势险峻,两架桥梁,犹如飞虹卧龙,横卧江面,紧缠两岸石壁。站在钢梁桥头向上游眺望,只见江水从狭谷中滚滚而来,涌起团团银浪,波涛翻出阵阵轰鸣,气势磅磗。古铁索桥遗址的两岸石壁上,镌刻着许多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和造像,徐霞客云游此间时,曾对盘江铁桥感叹不已……

二战期间,盘江铁桥为中国人民最终战胜和消灭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战争与和平、血泪与火的历史中演绎着自己的角色它也被誉为“抗日功勋桥”。盘江铁桥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守护着先辈的荣耀与辉煌,记忆着英雄的鲜血和怒吼。





版式:刘  丽

校对王封礼
责编:郭  军
统筹:姚胜祥
审核:罗  尧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