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中期,贵州官场上出现了一个爱民如子、清廉如水的官吏,虽然他一直担任的都是知县、同知等基层官吏,但他在每一任岗位上,都颇有政声。甘肃布政使华祝三曾写诗称赞张步虚道:“官居黔地,志在清廉。化被顽梗,人颂神明。”在张步虚离开贵州时,贵州的官员惋惜不已,一时有“黔中少一循吏,我辈缺一良朋”的传诵之声。
▲同治《铅山县志》的封面
步虚,字戴高,号古香,江西铅山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张步虚少年老成,性格沉稳端正,他四岁的时候丧父,在为父亲举办丧礼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严格按照礼法而行,当时乡人惊叹不已,纷纷认为张氏后继有人了。考中进士后,经过吏部的考核,张步虚被分配到贵州去任职。张步虚本来被安排的职位是知县,但当时丹江厅缺少一个通判,于是被任命为丹江厅通判,负责核查案件事宜。张步虚为人耿介,审理案件时,从来不看对方的身份背景,而是看谁有理谁无理。在张步虚看来,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能坚持正义,那就是一家哭乃至于一路哭的悲剧,就是国家凝聚力和团结力下降的悲剧。 
后因青溪县缺知县,张步虚又被任命为青溪县知县。青溪县是清兵驻军所在,当地又多苗族,军民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历任青溪知县的主要任务,就是调和双方的矛盾。张步虚当了3年的清溪知县。在他的努力下,其间清兵和苗族和谐相处,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矛盾。当地百姓非常感激张步虚的仁政,于是他们在元宵节那天,一起制作了一个大灯笼,灯笼上写着“官清民乐”四个大字,以表达他们的眷恋之心。思州知府前来巡视青溪县,看见青溪县一片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官民和谐相处的情况,情不自禁地说道:“居官如是,吾师也。” 翰林院编修朱虹舫典试滇南,途中经过青溪县,见到此地的繁荣安宁,作诗说“羡煞清廉第一人”,可见当时士人对张步虚的崇敬之情。

▲同治《铅山县志》的序

因在青溪县的良好表现,张步虚升任黄平州知州。黄平州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是盆地,阡陌纵横,物产丰饶,在整个黔东地域都算得上是富裕。当地的民风较为淳朴,百姓之间有矛盾都是自行协商解决,很少去打官司。张步虚到任后,因地制宜,采用了宽仁的治政方针,他很少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这种宽柔的管理,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认可,让他在当地苗族民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后张步虚离任后,苗族民众依然对他感怀不已。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平州有一个苗族男子在连杀3人后躲入苗寨中。知州想去缉拿凶犯,怕激起苗民的骚乱;不去缉拿,又有损法律的威严。于是他把这个问题抛给知府,知府认为张步虚曾在黄平州担任知州,有着良好的官声和群众基础,于是建议贵州抚军派遣张步虚来处理此事。张步虚接到命令后,昼夜兼程,匹马进入苗寨,他和村民讲述包庇罪犯的严重后果。在他讲完后,苗寨当场就把那个逃犯抓出来,交给了张步虚。

文史天地|清廉爱民的黔中名宦张步虚【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贵州官场认为张步虚才华出众,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于是调任张步虚为婺川知县,不久又改任八寨同知。八寨是苗族聚居之地,苗族和其他民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矛盾很是尖锐,经常爆发械斗事件。而历任长官自顾自地施行政策,不尊重苗族的民风民俗,因此经常激起民变。张步虚到任后,他认为公平审理案件是缓和民族矛盾的开始,也是赢得苗族认可的关键所在。他在审理案件时,不管对方是汉民还是苗民,他都一视同仁,以法律为衡量一切的准绳。他的这种公平公正态度,让苗族民众对其产生了极高的敬意,也因此愿意听从官府的安排。

后来张步虚又改任水城通判兼同知,一身而兼二任,可知朝廷对他的信任之心。张步虚也不负所望,他在水城采用王阳明守南赣的策略,将当地居民以十户为标准编为一牌,每牌之中采用连坐之法,以此分辨良民与奸猾,加强乡里的守望相助,这些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史称“盗靖民安,所至称治”。
无论官居何职,张步虚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奖掖后进。看见优秀的人才,张步虚就不忍心他们沉沦下僚,他总想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崭露头角,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经常拿出自己的薪俸,在任职地修缮考棚,兴建义学,同时还给学子们膏火费,以鼓励他们勤奋好学。因为他的公正廉直和劝学勉道,朝廷让他连续担任了六次贵州省乡试的同考官,在这科举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张步虚十分珍惜这份荣誉,他选拔人才秉持着大公无私之心,曾坦然地说道:“平生无可自信,惟此际差觉不负。”
▲ 张步虚的文章
后张步虚因眼疾,疼痛难忍,不能视事,处理不了政事,张步虚便告老还乡。张步虚的一生,以勤于政事为自我激励,以清廉正直为原则信念,坚守自己的初心,把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勤于政事的背后,映射的就是认认真真在岗位干实绩,就是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兢兢业业忠守自己的职责,就是在践行为百姓服务的宗旨。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印江县志》中,保存了一首张步虚的《留别士民诗》,诗中可见张步虚的爱民勤廉风采。诗曰:
区区挟纩本非温,敢谓官清民不冤。
民协雨风终命贱,官呼父母总威尊。
衣冠是我荣朱绂,簋簠何人给素飱。
制锦栽花都未了,无由编地到江村。

版式:付宗燕

校对王封礼
责编:郭  军
统筹:姚胜祥
审核:罗  尧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