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晚,我们来到了贵州龙里县,决定考察这里各方面的环境,看是否真的适合将来定居养老。我们早已与龙里的大智约好,请他带我们到山里转转。刚好大智帮扶的村寨已于25日完成省里的扶贫验收,正好星期天不再加班。

大智是微信名,真名叫陈开智,在龙里县财政局工作,我认识他也十分偶然。这两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将来养老的地方,我的老家湖北,妻子的老家福建,还有我们生活的广东,我们都认为不太理想。此后我们又到云南及泰国的清迈考察了一圈,还是不太满意。去年冬天,我们到贵州转过一小圈后,觉得无论是气候、环境、交通、民风,以及生活质量与成本,贵阳及周边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开始在网络上找房找地,打算在贵州弄个小院子,种花种果种菜,以度晚年。刚好,大智为他乡下的姐姐在58同城上挂了一个小院,我们便这样认识了。在明白我不想租用只想购买后,大智表示:鉴于国家目前农民一户一宅的政策,他姐姐的房子并不适合我,并表示可以帮我留心找找可以合法交易的房地。这次我们来龙里,他就主动要带我们先感受一下这里的农村环境。

▲贵州脱贫攻坚修建的大棚种植基地

大智开着车,带我们在山里钻来钻去。车子有时在谷底,有时在山顶,虽说都是水泥路,但毕竟是山路,有些急弯与悬崖,以及30度左右的坡度,使我妻子有些紧张。平时开四驱大越野的我,也担心他这五六万块钱一辆的小型SUV动力不足会滑坡,大智却没事人一般。看来,他对这里的山路已习以为常了。
大智是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的,才三十岁出头,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和技术型干部,正是贵州基层干部的典型代表。他们有知识,肯学习,愿吃苦,朴实勤奋,热爱家乡,正是贵州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从他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的官气,听不到半句官腔。我觉得,我们在别的地方所见的村干部和居委会干部,甚至是普通工人和农民,都不如他朴实。大智身材高大,略显瘦削,满身太阳的痕迹。他穿着黑色运动短装与运动鞋,看起来十分便宜,就像刚从篮球场上下来的工人或农民小伙。他话语不多,也不爱笑,看起来甚至有些过于严肃,这和他在微信中的热情形成很大的反差。看来,在微信上显示的是他本真的热情一面,而在生活中,他的热情却很少表现出来。这一种表里不一,反而将他的朴实衬托得无以复加。这让我领略到了贵州人最纯粹的质朴。这样的人,我在小时候见过几位,他们都是中老年人,平素言语极少,不苟言笑,但在某些关键时刻,却出其不意地表现出他们的刚正、大义与仁爱。我举这个似乎不大恰当的例子,是想说明大智的这种热情,跟我印象中少数老辈人的性情如出一辙。他的热情,是一种人性本真的情怀,它本真到甚至不能用“热情”这个词来形容。“热情”这个词,用到大智以及我记忆中的老辈人身上,甚至带有亵渎的色彩。但是没有办法,我水平有限,还是只能用这个俗词。
山路漫长,大智话少,但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满眼都是风景。那些绿树与野草,那些溪流与瀑布,那些鸟儿与松鼠,一切都那么明净与优美。我们行走的水泥山道,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链子,把这些美景都串连起来,无穷无尽地向我们展现云贵高原之美。

▲贵州乡村的道路与产业

大智介绍,山上的水泥路,都是用国家的扶贫专款修的,为了保证质量,由他们这些扶贫干部分段负责,所以质量都非常好。这样一说,我们才想到,这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的山间水泥路,根本没有我们在城市里常见的破裂和起砂,可见这扶贫工作,做得是非常踏实了。我又想到,我们在这山上转了一天,往往要跑很久,才见到一个小寨子。这些小寨子,多的二三十户人家,少的只有三五户人家,但都被水泥路串了起来。也就是说,高原上的小寨子,应当全部通了水泥路。为几户零散的村民家通水泥路,这在国内发达的地方也是十分少见的,但是这里却做到了。
“要致富,先通路”,这真是一句大实话。只有通了路,村民们才可以把山货运出去变成钱,也才可以把山外先进的东西买进山。为了拥有更多先进的物质文明,就需要更多的钱,要挣更多的钱,就得扩大山货的产出量,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生活的质量。于是,过去有了温饱就不再劳动的村民,劳动量也大大增加。付出才会有回报,才会脱贫致富。这种良性循环一旦启动,就相当于启动了印钞机和百变魔法,山寨哪会有脱不了的贫,哪会有改变不了的面貌!所以,交通的改善,是脱贫的第一关,也是致富的一把钥匙。由此,我突然对这曾让我担心危险的山路有了好感。我想,村民们对政府的感激,也应当是见路思情,最直接感激的,就是党和政府不惜“成本”修筑的通往各个村寨的水泥山路!
车在山路上开得不快,不时有村民隔着车窗向大智打招呼。我听不懂这里的方言,但从他们的笑容中知道,村民们在热情地向这位帮扶干部问好。这里是谷冰村,曾是全县最贫困的高山村之一。我百度搜索的结果是:
谷冰村,哪嗙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共有237户、91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1%,全村辖13个村民组,10个自然村寨。谷冰村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海拔高度138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4℃,≥0℃,积温为5429℃,年降雨量1100㎜,无霜期255—260天,日照时数1060—1265小时。气候温凉,雨热同期,光热同季,其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很适宜发展种养殖业。全村土地总面积20474.55亩,耕地面积1107.9亩,主要生产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以商品蔬菜为主。2010年底,全村贫困人口22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886元。
冰谷村是县财政局定点的帮扶对象,财政局的干部职工轮流驻村,几年来没有断人,所以干部们和村民熟得像邻居一样。一路上,大智时而指着一片桃林,时而指着树下的一箱箱蜂箱,时而又指着一群嬉水的鸭子,时而又指着一片鱼塘……介绍他们是怎样帮助村民们发展起来的。冰谷村还有养猪的,养牛的,也有种葡萄的,种药材的,种刺梨的,还有种郁金香的,现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山寨里近些年建起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楼,都是村民们脱贫的成果。村民们以前住木结构的屋子,潮湿,阴暗,虫子多,容易烂。现在住的房子,村民们都说像住庙堂。因为在过去,山寨里修建得最结实高大的都是庙堂,那可是宫殿级的建筑。
正午,我们来到了山顶的一片草原。这种草原,是贵州山地的一种奇特地貌。我们在贵州登过的几座山顶,都有这种大片的山顶平地。因为这种山顶平地很高,鸟儿不来,风也吹不来树木的种子,所以只长着草,从而形成了山顶草原。这片草原不是很大,比我们后来见过的毛尖镇螺丝壳大草原小得多。不过,这草原看起来也是一望无边。站在草原上,高的山峰也不过跟我们差不多高,低的山峰则在我们的视平线之下。我们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草原之上除了高可齐膝的绿草,就是高高的钢铁风车。这风车是国家电力部门的扶贫项目,这里山山寨寨的电,都靠这些巨大的风车输送。有了它,山寨的夜美了,电机转了,暖气机热了,村民的日子更美了。
大智指着草原上一种贴地的矮草说:“这是海花草,也是我们鼓动村民们种植的,现在都赚到了不少钱。”

▲贵州大山里,摆脱贫困的乡亲。

大智说,千百年来,村民们对山上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十分有兴趣,也愿意花力气去采挖,去侍弄,但对海花草却熟视无睹。村民们认为海花草是没有用的东西,是我们扶贫干部发现了它的价值。干的海花草有一个特点,就是比棉花的吸水性还要强几倍,是军用急救包的主要材料。同时,这种干草还是种养兰花等名贵花草的上等基质,日本等国一直到处采购。现在,海花草批发出去都是十几元一斤。海花草种起来简单,采起来也简单,也不怎么需要肥料,更不用农药,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植物。但是,海花草只长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山顶,并且还需要特定的气温、湿度与日照,可以说,这是上天赐给这里的村民们的宝物。
大智弯下腰,随手抓起一把这种似乎没有根系的绿草。他说,我这抓的就是一把钞票,这就相当于捡钱。以前,我们发动村民们种植,他们懒得去找销路,也就不当一回事。帮扶干部只好利用各种渠道,为村民们寻找销路,但还是不行,村民们懒得与外面的人打交道。最后,政府只好安排专员负责收购——也就是包销,然后集中卖给采购商。村民们一手海花草交给我们,我们就给他们一手钞票,他们这才乐了。
我说:“我看过一个黔东南青年发的视频,说他们贵州人(特别是男人)真的很懒,理由是他们靠近湖南,所以镇上和城里经商开店的,绝大多数都是湖南人。我却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客观,因为我们在深圳招工,都喜欢招贵州人,原因正是贵州人肯吃苦。”
大智很赞赏我的说法,他说,这种贵州人自己说的懒,其实是一种本真的性情,是千百年来的自然环境造就的。贵州自古以来交通极为落后,少数民族的村民们分散居于深山,即使山里有伸手可得的珍贵山货,也难以运出去变为金银,因此要多了也没有用。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的都是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生活,吃不了那么多,穿不了那么多,也用不了那么多,孩子们也不用上什么学,生病了有土郎中和山神就行,既不要学费也不要医疗费,盖房子也是就地取材建木头房,有木匠就行。所以,山里人根本不需要过多的劳动,也就是不需要过多的钱。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都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子女都要上大学,深山里的村民,也不能停留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渔猎生活,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才有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才有全面的经济上与文化上的扶贫。而且,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上来看,深山里的珍贵物产,也不能让它们在供村民们所用之后白白烂掉,而要让全国人民也尝尝鲜。不仅如此,国家还希望深山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开发,扩大生产,形成产业链,带动就业,让更多的人在上下游的产业链上受益。而且,这些山珍,除了要让全国人民尝鲜,还要让它出口到世界各地,换成外汇,带来更大的效益,为国家的强盛添砖加瓦。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对边远山区的扶贫,是一种十分长远的国家战略。
没想到平时话不多的大智,竟有这么深刻的见地,真有点大智若愚的意思。
大智说,说实话,现在村民们比帮扶干部有钱多了。你看他们盖的房,开的车,都比帮扶干部的好。有的村民家里,大都有两部车,一部拉货,一部出门做客或出游。有的帮扶干部说,村民们倒是富了,自己却还是老样子,要不辞了职,回寨子当农民去!
我和妻子听了,大笑起来。大智也终于大笑起来。我们的笑声在山谷里回响,山也在跟着我们一起放声大笑呢。

文史天地|黔山贵水放声笑



版式:付宗燕
校对王封礼
责编:姚胜祥
统筹:黎艳萍
审核:罗   尧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