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寨霞村位于锦屏县偶里大坝上部,东邻赛村和格溪村,抵大同乡稳江及八河村。南接皆久村,西连寨先村,北与寨欧连成一片。有11个村民组,400户,1767人。1953年设蔡中乡,乡政府驻寨霞。1956年蔡中乡与番鳌乡合并为偶里乡。
寨霞苗语称“细霞”。传说古时偶里有十二寨,其中寨霞、寨柳、寨伴、寨麻四寨属今寨霞村。寨霞以龙姓为主,坝中自然寨间有杨姓、高姓。寨柳今并入寨霞,居龙姓。寨麻为李姓。寨伴在今新寨屋背一个平台上,雷屯来的朱家曾在此居住,经历咸同兵燹后四处逃散,现有居下格溪的。原址现为耕地和坟地。寨霞村现辖寨麻、寨霞、新寨、皆培牛4个自然寨,新寨杂居龙、吴、尹姓。皆培牛远离乡村所在地,十多二十户人家,僻处培牛坡、板洋冲脚,为寨霞龙姓逃荒村民集居而成。尹姓为偶里开基始祖。传初时偶里大坝为上、中、下三个巨大池塘,塘里长满莲藕,中塘有一株九尺高的藕王,四季花常开不败。夏初,三塘百亩莲花竞相开放,景色迷人。南宋嘉定三年(1210),湖南宝庆尹才鑫游历至此,见池中荷花竞放,如临仙境,乐不思乡,便在此筑舍垦田,赏花度日,过着世外桃源生活。后李、龙、吴、杨、高等姓相继迁入。民国三十三年(1944),龙姓二甲祠建有木构宗祠,后改为砖混结构。现李姓亦建有。传说民国三年(1914)复锦屏县时,偶里人与王寨争作县治地。上司令两地人各送一包泥土,偶里人便到油茶山间精心选出肥沃泥土,王寨人则挖出田最底层的黄泥土。府官将两处泥土过秤,王寨泥土重,偶里泥土轻,县城遂定在王寨。寨霞至今仍有“占县”(县坝)之地名。
偶里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天然“小盆地”,俗称“万马归槽之地”。十二寨相挨而居,良田千亩,阡陌如网,古树参天,房舍稠密,鳞次栉比,胜似“桃花源”。诗人曾昭灿有诗云:“洞在桃源未许寻,何期偶里即其形。别开天地淳风溥,钟毓人民古道存。”足见偶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群山、溪流、荷花、村寨、田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把苗乡点缀得分外妖娆。偶里周围有“四大将军山”,寨霞占其三:即东面布胖,南面布格(螺丝山),北面布尼,均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势雄伟,气势磅薄。寨霞村内有后龙山风景林,多为枫、樟、红豆杉等树种。后龙山传说为牛形,为培植风水,古人在牛头处(今小学背后)一棵巨枫旁栽了一棵野葡萄藤,说为牵牛用。这棵野葡萄藤根部直径有一尺,依附巨枫向上攀爬,有十几丈高。葡萄成熟季节,全寨的小朋友争相攀爬上去吃葡萄。可惜因人为破坏,现在已树枯藤毁。寨霞古时森林茂密,百鸟啁啾,寨子附近至今留有密林岭、松林坡等地名。
寨霞村还有土地坳风景林、字始依古杉、伯妈岩(文革后期已毁)、八字门楼、合秀桥、风雨长廊、百年闽楠等风景名胜。偶里未通公路之前有从皆培善至讲堆仰的青石板路,号称“十里长街”。寨霞段从合秀桥经皆阳台至坝中、字始依直到讲堆仰,另外还有连接各自然寨的石板路。
偶里是鱼米之乡,有稻田养鱼的传统。是锦屏两大鱼苗产地之一(另一个是婆洞,即今启蒙)。村人常挑着软索系的收口木盆装的鲤鱼鱼苗走村串寨叫卖,大批运销外乡外县。
偶里被誉为“油茶之乡”,在寨霞,每家普遍都有几十亩油茶山。过去坝中和新寨各有一个木榨油坊,开榨的季节是人们所盼望的,意味着清肠寡肚的日子要过去了,大家从此就有油水了,还可以打几场平伙。后来,木榨让位给了机榨。去年村里更是成立了一家“贵州绿色农业开发公司”,购置了先进的茶油浸出设备,打出了“蕃鳌”茶油品牌。
杉木为主要的用材林。民国年间锦屏县长万宗震号召广植油桐,寨霞曾种了不少,后来因为行情不好,任其自灭。
村民通用苗语黔东方言东部土语。学龄儿童以上通汉语,少部分人懂侗语。
寨霞苗寨民居过去均为杉木构造建筑,二至三层不等,三层为多,有的盖杉木皮,有的盖瓦。有个别的为吊脚楼。富裕人家有围成四合院封砖的,现在盖杉木皮的已绝迹,相当多的已住进砖混结构的新房子。

公共建筑有文昌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祭祀文昌帝君而建。楼两层,下层为砖木结构,墙上石灰彩画,门窗雕刻花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上层系木质结构,顶竖琉璃宝顶,阁内板式木梯登楼,阁楼上四面开设花窗万字格,馆厅内设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两边书一联:“文阁巍巍垂千古,圣德赫赫永万年。”大门墙上书一大“福”字,左右有联云:“普天悉荷栽培力,万姓咸沾雨露恩。”楼阁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同治四年(1866)为张秀眉部队焚毁,后重建。“文革“期间被拆毁,现原址上建有偶里民族小学。
合秀桥位于两溪汇合处,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为石拱桥,桥名为娄江举人杨学沛所命名。桥楼四角飞檐,顶饰宝塔,直指苍穹,两排长廊,供过往行人遮风避雨,步入桥上,远眺青山眇眇,近听溪水潺潺,气象万千。
南宋嘉定三年(1210)湖南宝庆府尹才鑫到此定居以后,李氏先人李堃从湖广麻城“逋赋逃入苗中”,明永乐十三年(1415)湖南靖州洋溪(今坳上金麦村)龙表安游玩到此,看到荷塘一片,景色胜似“桃花源”,疑为仙人所赐,并择地而居在下塘。当有一天看到清澈的溪水有稻草流下,遂沿10里荷塘往上游寻觅,才知有尹氏早已到此居住。历经600多年,四支龙氏现已发展到1000余户,5000余人,成为千家寨人口最多的姓氏。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八月,藕洞、婆洞、上下标绞等寨的各族人民抗暴,控制周围乡村。明廷命镇远侯顾成、太监廖永忠及都督同知梁福率领明军,溯清水江而上进行征剿。义军终因势单力薄,为明军所败,明军掳抢烧杀并施,其情惨然。
明天顺四年(1460),寨麻李天(添)保组织苗侗族人民揭竿起义,攻打中林长官司及隆里千户所。一直打到湖南武冈,在今湖南绥宁县黄桑坪乡建有上堡古国,建元“武烈”。传说,李天保能耐过人,一日欲在鸡鸣头遍时放箭射死远在京都的皇帝,只因其母亲起来太早,提前弄叫家里公鸡,李天保随即放箭。然此时皇帝尚未早朝,箭射在龙椅上。皇帝惊恐,派入四查,得知乃李天保所为,遂派兵追捕。官兵来到偶里,四处搜寻。后来一位地理先生献计,只要斩断李家后面龙脉李天保就会灭亡。官兵遂开挖李家后山龙脉。然次日查看,头天所挖之处又己恢复原样。如此多日,军官便派人连夜守候,听见山里有声音:“不怕挖,不怕斩,只怕芝麻害瞎眼”,“不怕斩,不怕敲,只怕铜钉斩断腰”。随后,凡在挖好的地方都钉上铜钉、撒上芝麻。李天保自此兵败,最后逃到皎洞一山洞里度过余生(一说械送京城杀害)。
生于清乾隆丙申岁(1776)的村人龙天映(谱名龙嗣光)被誉为“神医”,“其于医术,只以望、闻、问为用,极精灵,极捷效,救灾殃于眉睫者又不知几何”(见杨云亭为其题写的墓志铭)。他的医术传了五代人。龙天映一生除了医术高超,治病救人,造福百姓外,还是一位大慈善家。清道光己酉年(1849)偶里遭遇特大旱灾,几乎颗粒无收,造成岁饥米贵,人们难以度日。龙天映即打开他家三个砖砌的粮仓,平粜给饥民,周围几十里的遭灾民众得以平安度过灾年。
清代龙汝骧(名开基,字云程),清光绪二十年(1884)考中辛卯科第二十六名武举,传说他是一代枭雄,以力大无比而闻名于湘黔边隅间,他留下来的练武石礅有五个,一级礅重150公斤,二级礅重120公斤,三级礅重45公斤。他中举后居乡不仕,热心地方教育和建设事业,常勉励青年学文化、练武术,并捐资督修从培依街通往高讲寨的一段青石板路,全长约五华里,以利交通方便农民往来耕种和采樵,深得乡人称赞。
1934年12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左路纵队第九军团长征从稳江经过寨霞土地坳进入偶里,次日村人龙道才、龙道立等三人曾为其带路下阿郎冲走平略、八洋,获红军赠送每人大洋1块。1976年毛泽东去世,皆阳村人民砍了一颗几人才能合抱的被称为“红军树”的香樟树“敬献”毛主席纪念堂……
寨霞村2020年9月被评为“第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愿她有更美好的明天。
版式:刘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