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他是思想家与军事家;
逝世后,他创立的心学影响了整个东亚
兼有内圣外王,堪称儒家最后一位圣人……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生前率军平叛,所创立的心学影响后世数百年,《阳明语录》至今广为流传,可以说是真正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有的传奇人物。
少年人的豪气:“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
在传统史书的记载中,名人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可想而知,这些传说大多数是作者的牵强附会目的不过是为传记主人增加几分传奇色彩
有关王守仁的出生,史书中的描述同样未能免俗。根据记载,1472 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余姚,诞生之时他的祖母梦见一位抱着婴儿的神仙自云中而下,因此取名为“云”字。直到 5岁时,他的祖父又从《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择出“守仁”两字,将他的名字改为了王守仁少年时候的王守仁大概较为沉默寡言,因而传说他在5岁之前还不会开口说话。但是,家人很快就发现,王守仁虽然沉默寡言,但是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记忆力在十二三岁前后,王守仁真正显露不同凡俗的人生追求在私塾进学时,王守仁有次和老师讨论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他慷慨激昂地宣称“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人生最高追求应该是立志成为圣哲。少年人的豪气,让王守仁在 15 岁那年就敢于上书皇帝纵论天下大事。上书没有得到回应,他干脆出居庸关远游,寻访塞外各处险关要隘,历时一月有余。
成功者的境界
中国传统家向来认为,成功有立德、立功、立言三重不同的境界,并称为人生三不朽。按照这个标准,成为道德楷模、建立现实功业或著作传世都可视为人生的巨大成功,如果能够三者皆备,足以称之为圣人。
阳明格竹:从“格物致知”到阳明心学
其他一些逸事,也证明了年少时期的王守仁确实异于常人。17 岁那年,王守仁依家里安排与诸氏成婚。结婚当日,身为新郎官的王守仁在路上碰到一位道士,两人对谈甚欢,竟然相对静坐一夜,浑然忘记了正在举行的婚礼。
另外一件逸事同样离奇,而且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结婚以后王守仁偕夫人返回家乡余姚,中途在广信曾拜访过理学家娄谅,从此对朱意的“格物致知”深感兴趣。他为了找到竹子之理,枯坐在竹林长达七天七夜却毫无所得,最后大病一场才结束这次“格”竹活动。病愈之后,王守仁开始质疑朱意的“格物致知”之学,由此开创了影响后世深远的阳明心学。
“阳明格竹”预示着中国思想史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0 年之后,也就是 1506 年冬天,王守仁因为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而被免职,流放到贵州龙场的一个驿站当驿示。此后的四年中,王守仁静心沉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本框架。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一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图为王守仁画像。

从此以后,“致良知”开始取代朱熹的“格物致知”,自宋代以来一直占垄断地位的理学开始逐渐受到明代心学的挑战。
“远近惊为神”: 荡平巨寇靠智谋
少年时期的王守仁聪慧过人,加上出身于官宦世家,很快就在士林颇有名气。然而,少年成名却为他后来的仕途埋下了隐患。20 岁时,王守仁首次参加乡试就高中举人,但是此后两次参加会试却都名落孙山。据说,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朝廷中有不少重臣妒忌他的才能,因此故意打压他。直到 28 岁,王守仁才考中进士进人仕途,先后出任刑部主事与兵部主事。
1516 年,王守仁出任都察院左金都御史,巡抚南中诸州。当时,南中各州盗贼蜂起,人数众多,其中小股占山为盗,大股甚至劫掠地方州县,历任巡抚对此束手无策。王守仁赴任后,迅速摸清了匪情,然后集中地方戍军分兵进剿不到一年时间,王守仁就将盘踞当地多年的巨寇依次荡平,“远近惊为神”。
真真亦假假亦真: 战场上的哲学家
王守仁用兵奇诡,尤其能在危急时刻“神明愈定”,因此后人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王阳明故居。王阳明就诞生在此处故居内的瑞云楼,并在这处院落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平定宁王朱辰叛乱,让王守仁的军事才能再次绽放异彩。1519 年,江西的宁王朱辰潦公开叛乱,计划集结重兵攻占帝国的陪都南京,朝廷上下为之震动。叛乱发生时,王守仁正在赶赴福建的途中,但他获知宁王叛乱的消息后立即转道吉安,准备就地招募义兵讨伐。
为了延缓叛军进攻南京,王守仁密派手下在南昌城内到处张贴讨叛檄文声称朝廷已经急调8 万边军入赣,加上自己在赣南集结的地方成军,共计有 16万大军正奔赴南昌。与此同时,王守仁分别给宁王朱辰潦的左右传去“密信”让其劝说朱底潦发兵下攻南京,然后故意将内容泄露出去,借此迷惑朱辰潦面对王守仁眼花缭乱的疑阵,宁王朱辰渡真假难辨,滞留南昌近半月之久,由此错过了攻占南京的战机。等到宁王朱辰潦发现中计,出兵攻打九江安庆,王守仁已经集结了 8 万兵力。随后,王守仁兵行险着,弃重镇安庆不救.亲率仓促组成的数万部队直攻叛军巢穴南昌。他的计划,是逼迫宁王朱哀渡回师救援,然后邀击敌军于中途。
果然,正在全力进攻安庆的叛军回救,途经郡阳湖时陷入王守仁的埋伏。经过三日激战,叛军土崩瓦解,宁王朱辰豪本人也成了王守仁的俘虏。
仅仅用了 35天,一场震动朝廷的宁王叛乱就被王守仁完全平定,而朝廷前来平叛的大军才从北京开拔。
王守仁:明代需家圣人。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郭沫若曾评价说:教育方面,王阳明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多有一致。在历史上,王阳明不仅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的思想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阳明心学: 以心求理,知行合一
1529 年1月9日,王守仁病逝于前往江西南安府的路上。逝世之后,朝廷以其平叛大功,追封其为新建侯,谥文成。半个世纪后,朝廷又以王守仁弘扬圣学之功,准其从祀于孔庙,承认他为与朱熹等先贤并列的圣哲。
在他的晚年岁月里,王守仁致力于讲学,在自己的家乡浙江创建众多书院,阳明心学由此广为传播,由此奠定了传统儒学最后一位开创自己学派的大师地位。他在故乡天泉桥留下的心学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最为精练地涵括了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即是成为圣贤之路应该是开发内心的良知,以心求理,知行合一。
在 16 世纪宋、元理学盛行之际,王守仁开创的阳明心学主张返求于内心“心外无理”,提倡让儒学从抽象的哲学层面回归追求道德、良知的精神本源.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直到今天,阳明心学仍在东亚乃至全世界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力。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创新了儒家思想的境界、要求和途径,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有学者认为,格物是因,即割除物欲,致知是果,即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也有学者认为,“格”是“法则、标准”,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 还有学者认为,格物是研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是扩充自己的知识。总之,格物致知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身以及本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