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一段岁月,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有一群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不朽的篇章。我们,就是知青,上山下乡,为祖国的强大和发展。在共和国历史上,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当青春的一列又一列相续的列车驶出城市温暖的港湾,我们带着懵懂与憧憬,踏上了一条未知的壮阔旅程。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国家的召唤,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吹响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我们,这一大批老三届、新三届的知青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有新疆,有云南,有山西,有内蒙,有陕西,有东北,有海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之际,古诗的意境在心中悄然弥漫。父母的叮嘱,亲人的不舍,化作一滴滴热泪,洒在那条通往远方的道路上。我们深知,这一去,便是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也许是壮士一去兮不回归。

然而,我们对此没有丝毫的畏惧。那是因为年轻的我们,心中都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仿佛感觉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向往着那广阔的天地,也渴望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坚实的真正的足迹。

不得不说,初到农村,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破旧的茅屋,陈旧的窑洞,简陋的生活条件,整天繁重的体力劳动,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劳动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我们稚嫩的肩膀上。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我们便扛起锄头,扛着厥头,走向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与山岗。夕阳西下,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一天下来,许多人手上打起了血泡,而第二天,队长或组长的哨音一响,又拿起工具,出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过的这首古诗,仿佛为我们这一代量身定做。我们开始了深刻体会到了农村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粮食的珍贵。在那片土地上,我们学会了耕耘,学会了收获,更学会了坚韧不拔,这就是我们这一辈。

除了体力上的磨砺,还有精神上的孤独。日日夜夜,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夜晚的寂寞常常如影随形,我们的中间,许多人还不到十八岁,虽然说称不上红小鬼,但是年龄上与当年红军队伍里的小红军不相上下。我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家乡的点点滴滴,互相倾诉着心中的苦闷。

然而,我们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劳动归来,或者是在倾盆大雨中,在一孔孔窑洞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带去的书籍,学习着知识,我们还唱着许多的歌,有前苏联的,有咱们自己国的,《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我们爱祖国的蓝天》《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有毅力有信心,就可以干出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信心满满就是一个方向,这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一个害怕吃苦的人,绝对成不了对国家有用有贡献的人。

王侠|知青上山下乡:浓墨重彩的一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知青岁月,那真是一场艰苦的磨砺,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虽然生活充满了艰辛,但我们从未后悔。因为我们知道,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那片黄土高原黄土地上,我们逐渐成长。我们学会了面对困难,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关爱他人。我们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而是有着坚定信念的陕北青年农民,在生产队的会议上,我表示决心,一定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的心中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每天尽管很累,也要写上半页一页的字来,很快笔记本就写滿了字,又向家里写信要。

1970年年初,我有幸被县上和公社点名,参加了延安地区三干会议,(同去的还有另一名知青:大庄河队的温东方),我所在的甘泉县县委曹书记的讲话稿,也是我修改和誉写的,曹书记讲话中,得到了会场里数百名地、县、公社干部的热烈掌声,地委书记许效民也在台上不停的鼓掌,等讲完话,曹书记下了主席台对我说:额(我)从来讲话没这么(格)畅快过!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以至后来到了工厂,从学生的身份农民的身份又有了工人的身份,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我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热爱。我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渴望通过文字,提高自己,也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最初的投稿总是石沉大海,但我从未气馁。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的曙光。那个时候或阶段,我是在延安被第一批次招工,且在工作了十年,业余时间,我几十次的步行到枣园,到杨家岭,到王家坪,瞻仰与学习,了解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把这些与延安精神牢记于心,并且也最终成为了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更多的进行着传承与宣传!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我也不断地看书看报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作。终于,现在的我,一切努力得到了回报。一篇篇作品被发表,一个个梦想逐渐实现。我用文字,记录下了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也记录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也描写了北京,描写了上海,也描写陕北,更描写了西安,当然也描写了许多许多。

岁月如梭,转眼间,知青岁月,人生岁月已过去很多。我们很多人一个个带着成熟与收获,回到了家乡,或者没回去也到了新的环境。虽然岁月在我们脸上留下了痕迹,但我们的内心却依然年轻。我们用那段难忘的经历,激励着自己,也激励着后来的人们,我自己的的底气一直十足,因为有农村的底在垫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知青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它是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是我永远的财富。我用那段经历,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也壮阔的书写了中国历史的一页,浓墨重彩,毫不夸张。最主要的是,我们一个个的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如今,我们和我已不再年轻,但我们的梦想依然在心中燃烧。我们用笔,继续书写着生活的美好,继续传递着正能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知青岁月,是我们这辈一段最初的难忘的旅程,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次人生的升华。我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岁月留痕,青春铸梦。知青岁月,将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最主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农村,更了解了我们自己!

著名作家曹谷溪老师早在1997年就精确的超前的评价:这一代人,与其父辈相比:少保守,少教条;与比他们年轻的一代人相比:更具有使命感,多思考,多实干。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中,这一代人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是世纪交替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