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1592年-1680年),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是 “清初四王” 之首。明崇祯初年,以荫官至太常寺少卿。善画山水,得元黄公望墨法。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被视为山水正宗。
曾鲸《王时敏像》 藏于天津博物馆
祖父王锡爵熏陶:
王时敏祖父王锡爵于万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出任首辅。父亲王衡,万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王时敏在祖父熏陶下,酷爱书画,饱览家藏,结识名家,亲受董其昌指点。二十余年疲于奔波的官宦生涯,使他对官场日感厌倦,却也使他有机会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水。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逼近太仓,王时敏为保全城百姓生命,率众出城迎降。
明 王锡爵《词翰册》
追随董其昌创作理念:
董其昌是王氏家族的世交,王锡爵为其老师。董其昌比王时敏大三十七岁,然两人 “亦师亦友”,到董氏晚年,两人达到了 “杂坐忘宾主” 的地步。董其昌宣扬的南宗文人画和远师董、巨,近宗元四家的画学理论及创作画风, 对王时敏均有重大影响。王时敏堪称南宗的嫡传衣钵。
王时敏董其昌书画合璧册
开创 “四王” 之风:
四王是指明末清初画坛四位王姓画家 –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王时敏与族侄王鉴同里同族,交情甚厚。而王鉴发现王翚后加以指授,后在远行前将王翚托付给王时敏,也使王翚得王时敏亲授,并培养成为 “集大成” 之名家。
王时敏为人宽厚,好奖掖后学,精心调教孙子王原祁,全力提携毫无血统关系的王翚,还十分欣赏恽寿平(1633-1690),多次相邀一叙,病危时终于见到了赶来探望的恽寿平,虽重病缠身,却有相见恨晚 之慨。 王时敏生平作画,始终沿着董其昌所指引的道路,而且把这衣钵传递下去,遂形成清初 “四王” 雄踞画坛的局面。
王时敏 《仿王蒙山水》
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
王鉴 《画秋山图》
王翚《临范宽雪山图》
仿古和笔墨程式化:
王时敏的画学思想直承董其昌衣钵,接受 “南北宗论”,视文人画为 “画家正脉”,尤膺服黄公望;追求笔墨的程式化和形式美。但王时敏的仿古并不是一味肖似古人,而是脱略形似,求其神韵,并且要顺古求变,宗古而出新。他强调师法古人,但也不忽视体察自然,只不过并非面对实景写生,而是对照古画,领悟笔墨,扩充胸襟,提高修养。
王时敏承文人画衣钵,十分重视笔墨这一形式因素,董其昌将古人画法高度地程式化、抽象化、 形式化、符号化,而王时敏进一步加以标准化,并产生自己的笔墨美,形成独具一格的笔墨语言。

王时敏《仿黄公望山水图》
王时敏《仿黄公望山水图》
艺术特征:
王时敏力追古法,刻意师古,作画无一不得古人神髓。其仿古作品,比古人更严谨、更认真、更规矩,但因能集众家之所长,浑然一体,意味盎然。
他的绘画创作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四十九岁前:多摹董其昌遗意
王时敏早期遵董其昌指授,从临古着手,顺文人画体系上窥宋元诸大家,力求形神逼肖,同时多带董其昌画风遗意。
下图构图作一河两岸式,画风简淡松秀,呈倪瓒遗意,然用笔变劲峭为秀润,显然受董其昌影响;境界少萧索之气,更多幽美之色。
《仿倪云林春林山影图》崇禎六年(1633)
時年42歲 上海博物館藏
(二)四十九至七十岁:痴迷于黄公望
此时期痴迷于黄公望,大量仿作求形、韵、神俱备,同时也不废诸家,亦由形达神,董其昌的因素逐渐减弱,而融入自己的追求。此时期存世作品较多,可一窥其渐变过程。
“三赵”:赵令穰(活跃于北宋后期)、赵伯驹(活跃于南宋初)、赵孟頫(1254-1322)本未列入 “南宗”,赵令穰还属 “北宗”,然董其昌对这三家是另眼相看。
《仿北宋赵令穰江乡清夏图》順治九年(1652)
時年61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七十一至八十九岁:笔墨苍茫, 写心达意
画法熔诸家于一炉,并形成自己成熟风格和鲜明的特色。景致倾注于 “写心达意”,而不求仿古之逼肖和写实之逼真;并通过程式化、符号化的山水树石图式组合布置,以营造心中的境界。笔墨变为老辣苍茫,淡墨干笔皴擦,湿墨渲染,用笔求毛,境界求 “暗”,色墨交融。 王时敏晚年源自其他名家的作品,也显现出自己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