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系列章节第十二期之一。
明正德元年(1506年),九江先民在石马涌尾建成天妃庙前墟。明嘉靖年间,进士黄重在石马涌口的西侧建设圩亭,称“开边墟”;同一时期,进士朱让在石马涌东侧建设20多间圩亭,称“里海墟”。明万历年间,进士陈万言在九江大涌西岸阜安桥(即打钉桥)东侧建设20多间圩亭,称“良村墟”;同年,进士黄应秀在九江大涌东岸新圩桥东侧建设20多间圩亭,称“岳湾墟”。
九江大圩

清乾隆年间,各墟不断扩展,逐渐连成一体,乡人遂改称“阖圩”。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九江圩商民创设阖圩公所,推选值理若干管理商户事务。(记载九江繁华的物证——“重建阖圩公所碑刻”

“阖圩”也就是“九江大圩”,又称九江圩,为九江最大的圩场,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期。

清光绪初年,九江大圩的范围以九江涌及两旁的儒林路、太平路为中轴向两边发展。东岸东起东福里,西至洲埠东街,西岸东起显步街,西至长磡头,以及沙基巷、石马东街、石马西街、万寿街、船栏街和白米巷等6条横街的店铺,成一“非”字形的商业街区。

1929年九江墟范围

民国之后,九江墟的住宅建设逐渐变多。

到民国25年(1936年)纳入市镇的街巷有四邱达道、关帝后街、黄族基巷、长春里、棉花街、华光右街、德馨里、德新里、龙门里、龙安里、共和巷、黄家一至四巷、永昌里、万桂巷、丛桂巷、万福里、攸同巷、万昌里、松柏坊、西园巷、文明巷、伏波横街、柏园巷、北园等。同时,扩宽一河两岸主道,铺砌水泥路面,重建桥梁,兴建中学和公园等设施,形成商住一体化城镇。

沦陷时期的九江墟(来源:网络)

儒林路
始建于明末。清末从东往西分别划分为东福街、海嘴街、大正街、桥东街、伏波街、财福街、六合街、洲埠东街;东起兴福里口,西至博爱堂(今成人学校左侧),宽约3米,石板路,两边均建有店户。
民国18~21年(1929~1932年)街道逐渐扩宽至8米,铺砌水泥路面,并改今名;东福街至海嘴街(今船栏街口)称儒林东路,大正街(今寿母桥)至洲埠东街称儒林西路。
民国27年(1938年)前,敦义里口至寿母桥称儒林东路,寿母桥至北园称儒林西路。全路两旁均为商铺。在大板桥附近开设有肉、鱼、菜、米、油、糖杂货店等,形成街市,称下埠。

民国时期的九江墟(来源:网络)

日军侵占九江期间,不少商铺遭火焚毁,敦义里口至植槐里口商铺更是全部被毁。民国34年(1945年)9月后,仅打钉桥至卖鱼桥才有商铺。

1950年12月,儒林西路重新划分为儒林东路和儒林西路。儒林东路东起植槐里口,西至冠江桥(今人民桥);儒林西路东起冠江桥,西至潭涌桥(今慈母桥)。1950年之后,国有商业和集体商业陆续开设商店,户数略有增加。1956年下半年,私营商业逐渐消失。

1958年,清拆临涌的店户,改护坡石磡,筑建栏杆。“文革”期间,易名解放东路和解放北路。1975年,重筑护坡石磡。改革开放后,恢复原路名。1980年后,个体私营商业恢复,商店激增。1988年重铺水泥路面。同时靠岸一边陆续兴建楼房。

至今,松柏园桥至冠江桥称儒林东路,冠江桥至新桥称儒林西路,全长2100米,宽15米,也称儒林东、西直街。

儒林西路夜景

太平路

始建于于明万历年间。清末划分为显步街、云衢街、汇源街、正埠街、太平街、钱行街、谷行街、洲埠西街、潭汇街、永胜街、永丰街、竹桥街;东起番薯萝卜行(今璧堂桥左侧),西至长磡头(今新桥右侧),宽约3米,石板路,两边均建有店户。在洲埠桥附近开设有肉、鱼、杂货等店档,形成街市,称为上埠。

民国22~24年(1933~1935年)街道扩宽为6米水泥路,并改今名;显步桥(今璧堂桥)至石马街口称太平东路,石马街口至丝行口(今丝行巷)称太平中路,丝行口至竹桥(今称铁桥)称太平西路。

太平路旁商铺的旧砖石

日写侵占九江期间,不少商铺遭火焚毁、潭涌口至长磡头铺户全部被毁。民国34年(1945年)9月,仅大板桥至潭涌口桥才有商铺。

1958年拆除临涌的店户,改砌护地石磡,筑建栏杆。“文革”期间,太平东路易名解放南路,太平中路易名朝阳路,太平西路易名红卫路。1975年重砌护坡石磡。改革开放后,恢复原路名,靠岸一边陆续兴建楼房。

至今,松柏园桥至冠江桥(今人民桥)称太平东路,冠江桥至潭涌桥(今慈母桥)称太平中路,潭涌桥至新桥称太平西路,宽8~10米,也称太平东、中、西直街。

墟内部分街巷

船栏街    清代已形成。北起大正路,南至儒林东路,宽约1.5米石板路。1958年改为宽4~5米沙石路,其中三元桥往南段镇筑灰沙土路面。1982年改为水泥路,近年改为沥青路。

船栏街一处旧屋的石碑

文明巷    建于民国20~22年(1931~1933年)间,为私家通道,宽1米,石板路。2000年底扩建,北起中心市场,南至儒林东路,宽10米,水泥路。

人民路    旧为德昌社小路。日军侵占九江后扩宽为3米沙石路。1976年春节前夕扩宽为8~10米水泥路,并改今名。1998年重修,拆除通向大正路的建筑物后,北起大正路,南至儒林东路,扩宽为15米水泥路,近年改为沥青路。

往日繁荣的九江墟市(1):九江圩

石马街    始建于明代,中有石马涌分隔为石马东街和石马西街,两侧均为店户。北起太平东路,南与南方上南村和下西下围村道路相接,各为宽约2米的石板路。1959年拆除石马涌两边店户,填平石马涌,合为一街,石马涌旧址上复建楼房。2000年拆除两街之中的楼房并建街心公园,复为东、西两街,并浇筑水泥混凝土。

石马西街旧民居

万寿街    形成于明代。北起太平西路,南至万寿村,旧为石板路,宽约3米。1959年扩宽为4~5米,铺灰砂路面。1982年铺水泥路面。近年改为砖砌路面,成为宣传九江文化的中心街巷。

万寿街(来源:南海九江)

墟内部分桥梁

松柏园桥    位于九江涌,邻近君悦酒店。建成于1989年,为钢混结构拱型公路桥,宽7米。

石步桥(也称“石埠桥”)    始建年代不详,跨九江涌,邻近硕埠里口。明代万历年间重修,石砌桥墩,木板桥面。民国21年(1932年)改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宽2.6米。1978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型行人桥,近几年又再重修。被认为是九江现存历史沿革最早的桥。

璧堂桥    明末清初,原建有显步桥,石桥墩,木板桥面。位于九江涌,邻近沙基巷口。民国21年(1932年)改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宽2.6米。1975年冬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机耕桥,宽35米。1988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公路桥,宽7米,并改为今名。
打钉桥(也称“阜安桥”)    始建年代不详,跨九江涌,邻近黄族基巷口。清乾隆年间重修,石砌桥墩,木板桥面。嘉庆六年(1801年)改为石条桥面,宽3米。最初因为打钉桥桥面过高,60年代在原来石桥的基础上加建斜坡作引桥,当时无大型机械,为九江木器社的几个老师父用几个木绞和几组滑轮才安然卸下重达3.5吨的条石。1975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型行人桥,后来一河两岸改造时又重建为混凝土平面人行桥,并改回原名“阜安桥”。后又改建成拱桥。
打钉桥
人民桥    明末建有桑圩桥,又称新圩桥、中间桥。跨九江涌,邻近人民路口。清同治九年(1870年)遭火焚毁,不久重建。民国20年(1931年)改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宽2.6米。因东岸有冠江酒楼,改称冠江桥。1975年冬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公路桥,宽9.3米,并改为今名。
洲埠桥(又称“卖鱼桥”)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跨九江涌,邻近万寿街口。石砌桥墩,木板桥面。清咸丰年间和同治九年(1870年)曾毁于火,旋即修复。民国20年(1931年)改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宽2.6米。后期又进行扩建,现为钢混结构拱形行人桥。
慈母桥    清光绪末年,原建有博爱桥,石砌桥墩,木板桥面,宽约2米。位于九江涌,邻近辉利大厦、西圣路口。1975年冬改建为钢混结构拱形机耕桥,宽3.5米。1988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公路桥,宽7米,并改为今名。后期又进行扩建,桥上仍保留了纪念捐赠者母亲的石刻文字。
汇龙桥    建设九江商业步行街时建设,具体时间不详,位于九江涌,正对九江医院入口,为钢混结构公路桥。
铁桥(现“星可桥”)    原称竹桥。始建时间不详,位于九江涌,邻近竹桥新村。清代同治年间重修,石桥,木板桥面。因西岸多竹器店,故称竹桥。1975年冬拆除;1979年用钢板重铺桥面,宽2米,遂改称“铁桥”。2000年重修。近年重修为混凝土平面行人桥,更名为“星可桥”。
新桥    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跨九江涌,时称“新桑圩桥”,为石砌桥墩,木板桥面。民国20年(193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成为江佛公路的一段。由于该桥是当时侨商邓志昂、岑伯铭认捐13800元毫洋建成,因此冠名为“志昂伯铭桥”。民国27年(1938年),当局以“焦土抗战”为由将桥炸毁。九江沦陷后,日军以木结构公路桥的形式修复该桥,民国37年(1948年)6月6日被焚毁,修复后改称“国民桥”。新中国成立后重建该桥,仍为木结构,取名“跃进桥”。196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改名为“新桥”。1997年道路扩建,于桥梁左侧新建一座桥梁,结果1999年桥墩出现严重下沉导致塌方,于是两桥重建,连为一体,宽达30米。
寿母桥    位于九曲涌口,民国20年(1931年)奠基,翌年建成,为钢混结构公路桥,宽6米。近期曾进行重建,但仍复刻了“中华民国二十年春月奠基,南海县九江市政局长彭精一志”的字样。

重建后的寿母桥上仍复刻“九江市政局”字样

三元桥    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位于船栏街,跨九曲涌,因旁边有一座三元古庙而得名。桥为单孔花岗石拱桥,桥分级上落,不容易一步一级,有“就马不就人”之说。因为旁边是儒林书院故址,因此走过该桥有“连中三元”一说。桥栏两旁原刻有“三元桥”和“道光年建”的字样,“文革”期间被判为四旧而被铲除,现在痕迹尚存。1955年,旅港乡贤关志显先生捐资对该桥进行修葺。该桥整体保存完好。
三元桥(来源:百度百科)

墟内部分行市

鱼苗行    又称鱼种行,分两处。一处在万寿街尾五丫路(今万寿养志园对开路口),建有砖木瓦盖圩亭一座,为买卖鱼苗的市场。每逢圩期早上开市,午饭前散市。买卖双方成交后,商定日期,买家在鱼花塘前提货。另一处在白米巷直入至岳湾社路(约今大正路白米巷口处),始设时间不详,设圩亭一个。1954年后,两个鱼苗行市双双停业。
桑圩(桑市)    分两处。一处在六合街(今儒林西路东段),始设时间不详。原称旧桑圩,为买卖桑叶、桑苗的市场,每逢圩期开市,午饭前散市。另一处在长磡头(今太平西路西段),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朱氏族人开设,称为新桑圩。民国17年(1928年)前后,市政当局计划扩建一河两岸道路,在儒林西路南塘朱公祠前露天地堂设立孔安桑市,旧桑圩及新桑圩逐渐淘汰。九江沦陷后各桑圩、桑市停业。
蚕纸行    在丝行内,为买卖蚕纸的市场。每逢圩期,早上开市,午饭前散市。九江沦陷后,蚕纸行停业。
丝行    在谷行街(今太平中路红棉公园内),清嘉庆四年(1799年)创设,因地属儒林文社,故称儒林文社丝圩,俗称丝行。内建有圩亭,分设丝巾(蚕丝)、蚕纸、纱布三个摆卖点。每逢圩期,邻近各乡,乃至广东、佛山等地的商贾纷纷前来贸易。早上开市,午饭前散市。至民国,乡人陆续开设和记、利昌等丝庄,收购生丝出口。日军侵占九江后,圩亭拆毁,丝行贸易停业。现红棉公园旁现存一条街巷名“丝行巷”,为当时丝行留下的印记。

今日红棉公园(文旅佛山)

杉木行    在长磡头(今太平西路西段),俗称杉栏。始设于清代,年份不详。全街杉铺十余间,售卖杉材,亦有附设人力锯界板材小作坊。日军侵占九江后杉铺停业。

酒米行    清末,酒米店遍布各街,多数前面为店,后面为作坊,售卖自酿米酒及大米等酿酒材料。著名的酒米店有和丰、亿盛、友隆、宝盛、谦生隆、杏花村、公和生等字号。民国10年(1921年),墟上有酒米店近40家。日军侵占九江后酒米店纷纷歇业。民国34年(1945年)年末,包括沙口、闸边在内,恢复或新开设的酒米店有19家。1956年,酒米店合营成立九江酒厂。

炮竹行    清末,炮竹店多设于东福街(儒林东路东段),作坊多设于盐步。著名的炮竹店有永胜祥、永胜利、冯胜祥、顺胜祥、隆胜祥、冯隆声、公祥吉等。民国以周同茂、岑渠记等最为有名,除内销外,还办洋庄出口。日军侵占九江后,炮竹店全部倒闭。民国34年(1945年)年末,恢复者仅有周同茂等2家。1955年门市停业。

绸缎布匹行    清末,绸缎布匹店多开设于钱行街一带(今太平中路东段)。民国25年(1936年),著名的绸缎布匹店有晋盛、永和、日隆、利隆、大伦、天然、源泰等。民国27年(1938年)冬日军侵占九江后,店铺倒闭,且遭火焚。民国34年(1945年)年末,重开绸缎布匹店11家,大美、均隆两家资本较雄厚,兼营百货用品。1956年,11家绸缎布匹店全部参加公私合营。

生果行    清末,生果栏多开设于正埠街(今太平东路东段),以批发经营为主。每逢墟期,外地水果船均泊正埠街水埗进行交易。民国27年(1938年)冬日军侵占九江后,果栏萧条歇业。民国34年(1945年)末只有两三家。1956年纳入公私合营。

墟市的流变

1950年后,丝行遗址改建为中心市场,为砖瓦结构平房。临街肉、鱼、菜店等迁入场内经营,是当时九江第一个综合市场。至1956年下半年,私营商店逐渐消失。1980年后,个体私营商店陆续增多,铺位不足、商贩在卖鱼桥至打钉桥临涌岸陆续搭建棚架式简易档子。同年,临街前座改建为钢混结构三层楼舍。

1988年中心市场迁于儒林东路伏波街内。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为钢混结构楼舍及平房式铺位,设有肉菜、瓜果、杂货、百货、服装等200个铺(档)位。

不久后,旧市场被拆除,至约1996年,市场原址建起了红棉公园,原来市场厕所门前的两棵百年木棉树成为了几代九江乡民的共同回忆。

这两棵种在旧市场旁的木棉树历经260余年风霜,送别了一船又一船的鱼花、米酒和酱油,承受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轰炸,守护着风雨飘摇的九江墟。这两棵老木棉,从九江设市的繁盛,疯狂时代的荒唐事,到如今公园老人下棋跳舞,一直静静地凝视着九江圩从兴盛到平静,成为了旧九江的象征。

80年代之后,原来的九江圩成为了九江城区,天天都是圩日,在2000年开辟西圣路前,为九江的商业中心。

今日的九江城区

2000年后,西圣路、洛浦路、大正路陆续兴建或改造,新建的潭涌口开发区成为九江城区的延伸,洛口开发区建成九江新城区并将镇政府迁至新建的江滨路,2010年后更是在原汇昌工商业城(汽配市场)开发大正新城。

从此以九江涌一河两岸为中心的九江城区为九江的老城区,而九江涌扮演的角色也从镇内水运要道转为传承龙舟文化的中心动脉。

2022年,九江中心市场升级改造,改头换面称“溢丰市场”。

溢丰市场

500年九江圩,竟只浓缩成了人民路旁一方小小的综合市场。

只是人们不知,200年前先民在丝行圩亭前种下的木棉树,棉絮带着的小小种子乘着历史微风,悄悄在九江墟的北方生根发芽,最终在那片从鱼塘到现代城市的、几经浮沉的土地上,开出了繁盛的红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