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光旖旎,鸟雀啁啾。休眠了一冬的韭菜,被日渐升腾的地气唤醒,迫不及待地拱出土层,它们迎风就长,见雨就蹿,在学校菜园里抢得个头彩。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能吃顿韭菜饺子,而且能放开吃,那无疑是最奢侈的事情。父亲从地里割回韭菜,根本不用捡择,拿清水一冲就行。搁案板上,一刀下去,韭菜的气息在院子里弥漫开来。我们哥仨,无论哪一个,就再也不想出去疯跑了。
那些关于吃的故事,想起来就在眼前,挥之不去。
所以,当学校组织学生包饺子比赛的时候,我的腿也迈不动了。我想看看这些孩子,他们是怎么包饺子的。
赛场就在学校广场上。每个班挑出四名选手,男女生不限。这一点我赞成,在吃面前,男女绝对平等。他们有的和面,有的调馅儿,有的擀皮儿,有的包饺子——
忙吗?忙!乱吗?乱!
这样好吗?是真好!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有一个教育主张: “学会吃”乃人生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把“吃”的问题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哪些东西可吃?神农尝百草,一多半是为了找吃的。

——怎么吃?燧人氏钻木取火,一多半是感觉烧熟了吃才更有滋味。
——至于吃什么好,那是物质条件好了,才产生的一种思考。君不见,那些美食家多半是帝王将相,再不济也是个文学家、诗人啊!
所以啊,如果由于味蕾需要,由此刺激大脑强烈反映,从而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不就是课程建设的目的吗?
我们讲究五育并举。如果现实一点,再加上食育就更好了。这种食育,接地气点说是培养“吃的能力”,高大上一点说是培育“生存能力”。
吃好了,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想吃点啥,才能“理解饮食的重要和快乐”;如果能挑选和烹调食物,那就更好了。
会吃了,才会知道跟谁吃饭才有意思,才会有想一起吃饭的人,才能养成对食物和做食物的人的感恩之心。
所以啊,我对学校举办的这个活动点个大大的赞!悄悄对校长说:“真好!这活动真好!”
饺子包好了,下饺子;饺子煮熟了,吃饺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但饺子不多,尝一个品品滋味就可以了。
有人说,不能吃饱,那举办这样的活动有意思吗?爱因斯坦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教育”。若干年后,某个孩子回想起自己的初中生活来,说:“那年春天,我参加了一个包饺子比赛,可好玩了!”
老师尝一个
大家都来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