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大旱,百姓饥馑,流民遍地都是,于是保守派纷纷上书宋神宗,皆言为王安石变法所致,就连太皇太后和太后高滔滔也在神宗面前哭诉,指责王安石乱社稷。

恰巧此时,有一位叫郑侠的人,官职是监开封府安上门,也就是守门官,因反对新法,特意绘制了一幅《流民图》,进呈给宋神宗。

无奈之下,神宗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职,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值得一说的是,郑侠原本是王安石的门生,有知遇之恩,王安石也多次提携郑侠,无奈郑侠反对新法,屡次给王安石写信劝谏,都没有得到采纳。

后来王安石烦了,就将郑侠贬为监门小吏,郑侠进流民图,到底是出于私怨,还是受保守派蛊惑,不曾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后来郑侠被列为“元祐党籍”,属保守派。

罢相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春,宋神宗再次启用王安石为相,继续推动革新。这就涉及了两个问题:

第一,到底是谁想要变法?

第二,变法有利还是有弊?

神宗是个有进取心的皇帝,梦想着有一日能统一辽国和西夏,然而当时北宋因长期征战,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十分明显,恰巧王安石素有治世之心,这两个人遇到一起,就起了化学反应,一拍即合。

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首先是贵族利益被触动,其次思想不够先进,他们无力解决问题,就试图解决制造问题的人,因此旧党派才被称为“保守派”。

而保守派每每针对王安石,本质上是和皇帝对抗,这也是他们总是不讨好的原因,比如苏轼的“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证明。

王安石罢相后,写了一首诗,心态值得现代人学习

那变法到底能不能使北宋变得强大呢?

首先得肯定,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很有针对性,也很有前瞻性,800多年以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农业上采用的就是“王安石变法”,因此美农业部长华莱士访华时,还特别褒奖了王安石。

当然,政策是好的,能否贯彻执行又是另一码事,因保守派不断搅局,变法变得举步维艰,最后不但没有强国,甚至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当时司马光是保守派的领袖人物,神宗驾崩后,哲宗尚幼,因此由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司马光得到重用。司马光对新党派,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刚当权就开始清算,然而他对治国强国,又拿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还将士兵苦战得来的土地,拱手送给了西夏。

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北宋实亡于司马光。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了,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但就当时的时局而言,王安石称得上是北宋的“孤勇者”,敢冒天下大不韪而去制定新法,试图强国救国,这种勇气值得敬佩。

复相以后,王安石的变法推行得依旧不顺利,尤其是长子王雱的病故,更是让他心力交瘁,于是主动辞去了宰相之职,退隐江宁。

公元1083年初夏,王安石63岁,早入耳顺之年,对过往之事已经释怀,故而心境也格外开阔,这从我们今天要推荐的这首《初夏即事》中就能看出来,一起欣赏: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石桥与茅屋依偎在蜿蜒的河岸旁,潺潺流水漫过两处池塘。晴朗的日光下,暖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麦子成熟的芬芳;浓密的绿荫与幽深的芳草,比那春日繁花盛开的时节更令人沉醉。

都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这就是王安石的气度,进可锐,退可安,虽远离朝堂,却有了乡村的宁静。写完这首诗的第二年,苏东坡在贬谪黄州四年后,平迁汝州,期间还特意来拜访了王安石,两个人一笑泯恩仇,成千古美谈。

苏东坡在历经磨难后,心态出奇的好,而王安石向来公私分明,就在新旧党针尖对麦芒之时,因苏东坡有信引荐,王安石还不计嫌隙,提拔了秦观。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乌台诗案”爆发后,苏东坡自己都觉得难逃一死,最终还是王安石上书向神宗求情,救了他一命。

人生总是此一时彼一时,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的潇洒。正如王安石这首诗,处处透着闲逸,卸下宰相的担子,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可以享受当下,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