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漫漫,诗词为伴,流年匆匆,且祝君安!你好,我是飞花君。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笔下的这一幕穿越千年仍跃然眼前——那金灿灿的菜花地,黄蝶倏忽消失,孩童踮脚张望,天真与自然浑然一体。

中国古代诗人以敏锐目光捕捉童趣瞬间,十首经典诗作如十枚晶莹琥珀,封存了永不褪色的童年本真。



1.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春风拂面时节,学堂门开,童子们如小鸟出笼般四散飞奔。一个“忙”字何其生动!书包未及放下,便急急翻出珍藏的风筝,呼朋引伴奔向开阔地。东风正盛,正是纸鸢扶摇直上的好时机。村居生活的闲适与儿童对游戏的天然热望在此交融。那细线牵引着竹骨绢翼,也牵引着稚嫩目光直上青云——风筝在云端飘摇,童心在风中飞扬。这般对自由的向往与自然节律的呼应,正是农耕文明下童年最明媚的印记。



2.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碧波荡漾的荷塘间,一叶小舟悄然划破水面。小娃笨拙又认真地执篙撑船,悄悄拨开田田荷叶。那“偷”字用得妙极!并非恶意,而是孩童自以为隐秘的顽皮与探险的窃喜。稚嫩的小手伸向饱满洁白的莲蓬,用力一折,清脆一声,满心是收获的得意。归途中或许还频频回首,生怕被大人发觉。白居易以简净笔墨勾勒出充满动感与童趣的画面:小艇、小娃、白莲,是夏日里最清新的配色。孩童心中那份冒险成功的得意,如莲香般隐隐浮动在字里行间。



3.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林间小道上,牛蹄踏踏,牧童悠然横坐牛背。他未必在认真放牧,倒像是借牛代步出游。黄牛温驯沉稳,孩童自在随意。最妙是那毫无拘束的歌声,清亮童音穿透浓密枝叶,在林中回荡。“振林樾”三字何其传神,仿佛整个绿荫世界都为之颤动共鸣。这歌声里没有愁绪,只有无边的快乐与山野赋予的豁达。袁枚捕捉到牧童与自然生灵间那份天然的和谐,骑牛的稚子仿佛山野的小小主人,其率真歌声正是生命最本真的乐章。



4.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春日田野,菜花烂漫如金海。一只黄蝶翩跹飞过,立刻点燃了孩童的热情。“急走”二字活画出那份急切——撒开脚步,全神贯注,直追而去。然而蝶影闪入金黄菜花丛,瞬间隐没无踪。孩子茫然驻足,眼前只剩一片耀眼的黄,蝶踪杳然。杨万里以明快笔触和巧妙的色彩设计(黄蝶与黄花),将童趣与小小的遗憾定格。这寻常一幕饱含哲理:追寻的快乐与求而不得的怅惘,恰似人生况味的微缩预演,却以最天真无邪的方式呈现。



童真如诗:十幅古诗里的儿童生活画卷
5.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溪水潺潺,辛弃疾笔下的“无赖”小儿(“亡赖”即可爱顽皮),正惬意地趴在溪边青石上,专注地剥着刚采的新鲜莲蓬。“卧剥”姿态何其放松自在!小手灵巧地抠出碧绿的莲子,或许边剥边往嘴里塞几颗,清甜满颊。诗人用“最喜”二字直抒胸臆,这孩童的憨态与无忧无虑,成为辛弃疾眼中宁静田园生活最动人的点缀。没有课业的负担,只有溪声为伴,莲香盈怀——这是远离尘嚣的童年本味,也是对淳朴乡村生活的深情礼赞。



6.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家伙,煞有介事地模仿大人,在水边学钓鱼。他“侧坐”在长满青苔的石上,野草几乎掩住他小小的身影。这姿势透出努力学习的认真与稚拙的可爱。或许鱼竿并不趁手,浮标久无动静,但那份专注的神情却无比动人。绿草、莓苔、清澈溪水,映衬着蓬头稚子,构成一幅天然和谐的画图。胡令能捕捉到儿童模仿成人劳作时特有的庄重感,这份“小大人”式的努力,闪烁着成长最初的光芒。



7.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大人们在田间挥汗劳作,幼小的孩童虽不懂耕织辛劳,却也沐浴在勤劳家风之中。他们不甘旁观,凑到桑树荫下,用稚嫩小手笨拙地模仿播种瓜种。一个“学”字点明核心——这是游戏,更是对劳动的懵懂模仿与向往。桑阴柔和,小童蹲踞的认真身影,传递着朴素而珍贵的价值观:劳动精神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传承。范成大敏锐地观察到农家生活中这富有深意的一幕,孩童在模仿中悄然迈出了参与生产的第一步。



8.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杨万里《稚子弄冰》

冬日清晨,严寒将盆中积水凝成晶莹冰块。孩童兴奋地将其小心取出(“脱”字精妙),视若珍宝。更用彩色丝线穿孔,提在手中当作银锣(“钲”)敲击玩耍。“金盆”、“银钲”的比喻,赋予寻常冰晶以华美想象。孩子专注的神情、冰块的剔透、彩线的鲜艳,在冬日晨光中交织。杨万里赞叹孩童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一块寒冰,在童心中幻化成可敲击出清音的乐器。这份因陋就简的创造与快乐,正是童年智慧的光芒。



9.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秋夜萧瑟,诗人客居他乡,忽见篱笆深处亮起一点灯火。他立刻心领神会:那定是孩童们提着灯笼在捕捉蟋蟀(“促织”)!夜深犹不肯眠,执着于草间石下的寻觅,只为收获一只善斗的“将军”。一点灯火刺破沉沉夜色,也点亮了诗人的孤寂之心。叶绍翁借这篱落微光,反衬出儿童无惧夜寒、沉醉于小世界中的盎然生趣。那跳跃的光点,是童年好奇与专注的象征,在成人眼中倍觉温暖珍贵。



10.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

诗人闲步池畔观鱼,正逢孩童在玩小船。这“弄钓舟”非为真钓鱼,而是纯粹的嬉戏:或推小木船入水,看它随波漂荡;或以竿轻拨,模拟垂钓之乐。鱼儿自在游弋,孩童专注“弄舟”,两相映照,一派天真和谐。白居易以平和之心观此场景,感悟到“鱼乐”与“童趣”本质相通——皆是不为功利所缚的自在之乐。儿童与游鱼,在诗人笔下成为自然生趣的双重化身,共谱一曲无忧的生命欢歌。

十首诗词,十幅丹青。从偷莲的狡黠、骑牛的放歌,到剥莲的慵懒、弄冰的奇想,古代诗人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定格了千年不褪的童颜。诗中的蓬头稚子、溪畔小儿,他们的欢笑追逐、专注嬉戏,穿越时空依然鲜活。

童年是灵魂深处不灭的灯盏。诗人们捕捉的不仅是游戏场景,更是生命初绽时那纯净无染的好奇与创造——菜花地里的追寻、篱落灯下的专注、桑荫之下的模仿,无不闪耀着未经雕琢的灵性光芒。

当我们吟咏“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雀跃,遥想“稚子金盆脱晓冰”的奇趣,那些沉睡的童年记忆仿佛被诗句温柔唤醒。愿这些古老诗行如清泉流淌,提醒我们在喧嚣尘世中,珍存一份稚子之心,让生活永葆“侧坐莓苔”的专注与“溪头卧剥”的悠然——因这童真之眼,正是我们重新发现世界美好的密钥。 

以上是今天分享的内容,希望你能喜欢。岁月静好,愿你历经沧桑,千帆过尽,心里依然住着那个少年,青春不老,诗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