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们单位刚体检完

CT报告上说有肺结节

不会是肺癌吧!”

“要不要动手术?”

“会不会晚期了?”

相信不少患者在

拿到类似的CT检查报告后

都会发出上述的疑问

整日担惊受怕

希望切除结节,但又恐惧手术

肺结节俨然成了“心”结

要解开这个“心”结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肺部实质内类圆形、境界清楚、直径小于等于3cm的软组织病灶。

结节与肿块的区别:临床上根据肺结节直径的大小,把肺实质内大于3cm的病灶称为肿块,小于等于3cm的病灶称为结节,而小于1cm的结节多称为小结节,小于5mm的结节称之为微小结节。


如何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一看密度

简单点说就是看CT片上结节是浓点还是淡点。

根据CT片上肺结节的密度,结节又可分为: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

实性肺结节:是一个在CT下呈现白色的高密度的影子,表面光滑小而圆,拿生活中的食物打个比方,有点像“水煮蛋”。恶性概率低,仅7%为恶性,但一旦明确为恶性,相对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需提高警惕。

还有一类密度淡点的结节,我们称之为磨玻璃结节,CT片上结节与平时生活中的磨砂玻璃较为相似。这类结节按照密度的大小,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

纯磨玻璃结节:CT显示的肺内密度稍增高影,但通过病灶仍然能看到肺纹理影,就像透过磨砂玻璃观察一样。如果把实性结节比作鸡蛋,那磨玻璃结节就像“鸡蛋清”。在临床上的检出率高,但恶性的比例并不高,有统计在18%左右。

混合磨玻璃结节:是指伴有实性成分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又称为部分实性结节,与实性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相比较,混合磨玻璃结节更像是“荷包蛋”,但却是三种结节中恶性概率最高的,有报道恶性比例达63%,特别是实性成分结节一半的结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看形态

结节形态对鉴别肺部小结节良恶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体检查出肺结节,严重吗?


1. 分叶征: 结节表面凹凸不平,呈分叶状,反映肿瘤生长速度不均或周围结构阻挡。

2. 毛刺征:结节边缘短细的放射状突起,形似“毛刺”,提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

3. 胸膜凹陷征结节牵拉胸膜形成“帐篷样”凹陷,常见于周围型肺癌。

4.血管集束征:周围血管向结节聚集或扭曲,提示肿瘤血供丰富或侵犯血管。

5.支气管充气征: 结节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影,多见于腺癌(肿瘤沿肺泡壁生长,未完全阻塞支气管)。

发现肺结节后如何随访?

1. 实性肺结节

<6 mm(低风险患者):  无需常规随访(除非高风险或形态可疑)。  

高风险患者(吸烟史、家族史等):可考虑12个月后复查低剂量CT。

6-8 mm:  

低风险患者6-12个月复查CT,若无变化则18-24个月再复查。

高风险患者:3-6个月复查CT,后续根据稳定性延长间隔。

>8 mm:  3个月复查CT,或直接行增强CT/PET-CT评估恶性风险。若疑恶性(形态不规则、分叶、毛刺等),需多学科会诊,考虑活检或手术切除。

2. 亚实性肺结节(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

纯磨玻璃结节(pGGN):  

≤5 mm:12个月后复查CT,若稳定可每年随访,持续3-5年。  

>5 mm:6-12个月复查CT,若持续存在且≥10 mm,需考虑手术或密切监测。

部分实性结节(mGGN):  

实性成分<6 mm:3-6个月复查CT,稳定后每年随访。  

实性成分≥6 mm:或整体增大:3个月复查,若持续存在或进展,建议手术切除。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胸部CT的筛查?

目前尚无统一的肺癌筛查标准,建议有下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可考虑行胸部低剂量CT筛查肺癌:

①年龄在40岁以上,且烟龄超过20年,每天抽烟20支以上;

②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的(如石棉、同位素接触史);

③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肿瘤家属史,特别是肺癌家属史一类人群;

④有长期慢性肺病,如COPD和肺纤维化病史;

⑤近期伴有胸痛、咳嗽、不明原因的痰中带血丝,消瘦、体重下降。

体检如果发现了“肺小结节”,最关键的是到胸外科就诊,让专业医生判断肺小结节恶性的可能性大小,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手术只能一台、一台做,而科普却能帮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