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唐代书法中,袁滋的五幅石刻作品独树一帜。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今日,让我们一同穿越千年,欣赏这些传世之宝,感受袁滋笔下的书法之美与大唐盛世的辉煌。

——题记

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的方整劲健逐渐趋向雄浑肥厚。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书法家崭露头角,分别在狂草和楷书领域开创新风。篆隶二体复兴,名家辈出,如李阳冰、韩择木等。此外,徐浩、卢藏用等亦有所贡献。李邕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宋米芾、元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家所学习。盛唐书法展现出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这里分享唐代著名书法家袁滋书法作品。

袁滋,唐陈郡汝南人,宰相、书法家。历任多职,以清简著称。后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与叛镇吴元济对峙无功,贬为抚州刺史,后任湖南观察使。工书法,尤擅篆籀,有《云南记》五卷传世。在石门关留有摩崖石刻,是研究西南丝路的重要资料。元和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代表作品有:《题记摩崖石刻》《吾庼铭拓本》《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中条山靖院道堂铭碑》等。

唐代书法家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赏析

唐代书法家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该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在唐贞元十年(794年),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途经盐津县西南15公里处的豆沙关。为纪念此行,袁滋在豆沙石门关口的巨石悬岩上摩崖题刻,留下了珍贵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该摩崖石刻面积虽小,却意义非凡,全文直书八行,楷书与篆书相间,记录了袁滋一行人的行程与目的。这一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民族友好的历史见证,纠正了《云南志》中的讹误,补充了唐书之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自1963年起,政府拨款修建了保护摩崖的风雨亭,并多次进行修缮和改建。1988年,该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如今,每当人们站在摩崖石刻前,都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生。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

唐代书法家袁滋五幅石刻作品赏析

唐代书法家袁滋《吾庼铭拓本》赏析

唐代书法家袁滋《吾庼铭拓本》现存于湖南祁阳的浯溪碑林,被誉为国宝级的《痦亭铭碑》。

此碑的铭文由元结撰写,袁滋则采用钟鼎篆书书写,并镌刻于浯溪的崖壁上。此碑不仅展现了袁滋卓越的篆书技艺,还体现了元结深厚的文学造诣,因此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唐代书法家袁滋《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赏析

唐代书法家袁滋《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于1978年在洛阳大字营火车站地下被发现,虽已断为三截,但仍可见其长方形碑体上篆刻的“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字样。此碑由虢州刺史王颜撰文,袁滋以小篆书丹,共137字。袁滋不仅是书法家,还曾任宰相,其书丹或撰额的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唐代书法家袁滋《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赏析

唐代书法家袁滋《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简称《王卓碑》,是唐徳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为纪念王卓而立的碑。此碑由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大理评事韦纵楷书碑文,共25行,每行56字。碑额则由华州刺史袁滋以篆书题写,字体庄重典雅,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魅力。此碑不仅是对王卓的纪念,也是唐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唐代书法家袁滋《中条山靖院道堂铭碑》赏析

唐代书法家袁滋《中条山靖院道堂铭碑》现存于山西芮城县博物馆碑廊内,此碑于唐贞元十四年(798)镌建,由虢州刺史太原王颜撰稿,袁滋书。碑文描述了王颜在中条山修建靖院道堂的经过及其个人经历。另外,袁滋曾为许孟容的《尚书省新修记》篆额,但该碑已遗失。在唐代三大篆书家中,袁滋、瞿令问和李阳冰的技艺并驾齐驱。

欣赏了唐代书法家袁滋的五幅石刻书法作品后,我深感其艺术造诣之深厚。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袁滋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审美追求。他的字迹或刚劲有力,或细腻入微,无论是楷书还是篆书,都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不仅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对袁滋这位书法家的才华和贡献有了更高的敬意。

赏名家书法,悦从容人生。读者们,观赏了听月为你分享的袁滋这些书法作品,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