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探古(3)
肥城市仪阳石坞山的民间历史故事6
——清末鸾台李族的挽歌
道光年间,黄泛区龟裂的土地上横陈着饿殍,淮北流民以纸捻束发为号,结伙贩盐求生。这群曾劫富济贫的散兵游勇,在灾年的饥馑中揭竿而起。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的号角掠过淮河,捻党顺势响应,以“五旗军制“组建捻军——张乐行统蓝旗,龚得树掌白旗,任化邦领黄旗,苏添福辖黑旗,韩奇峰率红旗。然而,当铁蹄踏碎更多州县,所谓“杀富济贫“的初心早已蒙尘,所到之处只剩烧杀抢掠,百姓谈之色变。
咸丰十年,户部侍郎杜䎗的团练檄文如惊雷划破肥城的宁静。廪生尹鸿扩(字恢亭)展开文书时,指尖反复摩挲着朱砂印,仿佛能触到背后沉甸甸的性命。他深知这不仅是一纸政令,更是将万千百姓性命系于乡勇刀剑的生死状。此后数月,尹鸿扩率领乡勇日夜操练,凭借肥城城墙的地利,三次打退捻军的猛烈进攻。城头的箭孔尚未修补,护城河的血水未及冲刷,他又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村之间。
“布金山藏粮,豹谷山设伏,石坞山为中枢!“尹鸿扩站在肥城县衙的沙盘前,向各社社长比划着防线,“从孝里社到夹子山,三百里山地连成铁索,定要让捻匪寸步难行!“在他的号召下,肥城百姓拆屋梁加固寨墙,填水井转移粮草,漫山遍野的炊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藏在山洞里的暗火、埋在要道上的蒺藜。
咸丰十一年春二月,捻军黑旗蔽日而来。尹鸿扩立在城头,望着城下蚁聚的敌群,喉结不住滚动。火铳声撕裂空气的刹那,他挥剑砍向登城的捻军,余光瞥见邻村少年被箭矢贯穿胸膛,温热的血溅在脸上,突然想起家中幼子熟睡的面容。握剑的手微微发颤,但县丞“城破则百姓无存“的嘶吼如重锤砸在心头,他咬碎钢牙,将恐惧咽回腹中——此刻后退半步,便是满城妇孺的泣血哀号。凭借着提前储备的滚木礌石,以及城外联动的烽火预警,肥城县城再次化险为夷。
接连七日强攻无果,捻军首领李黑望着城头飘扬的大清龙旗,将茶碗狠狠摔在地上:“肥城县久攻不下,听闻石坞山寨囤着三县粮草,给我转道!踏平那座山头!“捻军黑旗转向东南,朝着石坞山汹涌而去。
石坞山寨内,鎏金烛台的光刺得李履祉眼眶生疼。作为石坞社总团练,他响应尹鸿扩的坚壁清野令,将社内粮草尽数迁入寨堡。轻抚先祖李邦珍抗倭时留下的长枪,褪色的红绸缠绕枪杆,似在诉说李氏一门的忠勇。“爹,这些都是传了六代的家当……”长子李遇恩的劝阻被他粗暴打断。银锭碰撞声中,祖父的话在耳畔回响:“石坞山的人,骨头要比山石还硬。“如今捻军觊觎粮草,若守不住山寨,金银不过是贼寇的囊中之物。最后一箱财宝推上马车时,他望着祠堂里列祖列宗的牌位,脊梁仿佛压着千斤重担——那是整个宗族的存亡,更是一方百姓的安危。
安临站大辛庄的武举人辛振声,这些日子常在深夜惊醒。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族谱上,先祖抗击流寇的记载泛着墨香,却让他冷汗涔涔。白日操练乡勇时,年轻人生疏的枪棒声里,似已传来捻军的马蹄轰鸣。当李黑率部攻来时,他的九节鞭卷起数道血痕,刀刃却在敌阵中卷了口。望着身边乡勇接连倒下,宗祠方向燃起的火光映红天际,他抬眼望向村庄东庙内供奉的武圣关羽——此刻自己,是否也到了该舍生取义的时刻?可当族人哭喊着“保血脉“,他最终带着残部奔向石坞山,逃跑时,心中满是对列祖列宗的愧疚与不甘。
石坞山寨瞭望哨的梆子声响起时,李履祉正往箭楼上搬运石块。望着狼狈逃来的辛振声,二十年前县试相遇的场景恍然如昨——那时两人鲜衣怒马,而今都被岁月刻满沧桑。“辛年兄,豹谷山寨已失,石坞山就是你们的退路!“话虽豪迈,可看着寨中老弱妇孺,他深知这一战凶多吉少。
探马来报捻军倾巢而来,尹鸿扩策马疾驰而至,腰间佩剑还沾着县城保卫战的血迹:“李年兄,董国禄年兄带二十精壮已在赶来路上!我己于牛山主峰燃起烽火,只要撑到淮军援军…”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震天喊杀声。李履祉将一壶烈酒抛给三位老友:“当年咱们同游泰山,说要护佑一方,今日便是践诺之时!“董国禄也拍马赶到,九环大刀砍断路边枯树:“守不住石坞,我董某无颜入祖坟!“三人目光相撞,握紧武器并肩登上城墙。
暮色四合,汶河渡口的黑旗如墨浪翻涌。李履祉登上最高的箭楼,看见妻子带着女眷在泰山圣母宫内焚香跪拜,袅袅青烟中,女儿捧着他的披风站在人群里,像株在狂风中瑟缩的小树苗。“当年老祖宗修这石坞寨,就是为了护佑乡邻!“他的吼声震落墙缝里的尘土,胸腔里的心跳却撞得肋骨生疼。
捻军首领李黑望着石坞山上飘扬的大清龙旗,将酒杯狠狠摔在地上,发出:“上,获李、辛、董人头者,赏银万两,升为旗主!“
战斗自黄昏烧至三更。捻军的火铳声如旱雷炸响山谷,李履祉率人将滚烫的桐油混着巨石倾泻而下;董国禄的九环大刀劈开血雾,刀环叮当声与喊杀声交织;辛振声带着大辛庄的残部组成长枪阵,枪尖在月光下泛着冷芒。当捻军发起第五次冲锋时,寨墙西南角突然传来崩塌声,数十名捻军举着盾牌蜂拥而入。李遇恩拼力阻挡,却被铁链缠住脖颈;李履祉挥枪救援,枪头却在乱军中折断。
千钧一发之际,泰山圣母宫内的烛火突然暴涨三尺。白发老妪带头扯开衣襟,撕下红布系在腕间,对着山巅方向嘶声高呼:“泰山老奶奶显灵!保我石坞!“刹那间,整座山寨的铜铃无风自动,云雾从观音洞方向翻涌而来,在月光下凝成白衣老妪持杖的虚影。尹鸿扩听见李履祉大喊:“是泰山老奶奶!当年她镇狐仙、护文曲星,今日必佑我等!“

只见虚影挥动龙头拐杖,山风呼啸而起,卷起砂石扑向捻军。败退的捻军逃至汶河边,回头竟见白衣仙影踏浪而来,杖头龙目射出金光。李黑所骑战马突然人立而起,将他掀翻在地,其余捻军吓得跪地求饶:“仙尊饶命!“
当肥城城头的求援烽火终于唤来淮军的号角,李氏族人的刀刃早已卷成锯齿。“追!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李履祉拖着受伤的腿冲在最前,身后是从石坞山到南大辛庄横陈的尸骸。此战过后,李氏一门十六口魂归宗庙,辛振声的长子永远留在了追敌的路上。
残阳如凝血,照着石坞山斑驳的寨墙。石坞北村李氏祠堂内,十六盏长明灯在灵位前明明灭灭,香烟裹挟着白烛泪,在空气中凝成悲怆的雾。董国禄将染血的大刀深深插入青石板,尹鸿扩抚过城墙上密布的箭孔,指腹传来的粗糙触感让他想起那个替自己挡箭的少年。辛振声颤抖着点燃族谱中记载先祖抗敌的篇章,跳跃的火苗里,长子的笑脸与泛黄的文字渐渐重叠。
岁月流转,石坞山寨的断垣残壁在盛世暖阳中静默。野菊年复一年染黄山坡,观音洞前的古柏沙沙作响,仿佛仍在诉说千年往事。孩子们追逐着华胥氏踏石生圣的传说,总爱抚摸泰山圣母庙残墙上模糊的壁画——那上面挥杖的女神,依稀有着泰山老奶奶的模样。每当夕阳为石坞山镀上金边,山风掠过箭楼的残角,恍惚间还能听见战鼓与呐喊的回响,那是先民们用生命谱写的壮歌,早已刻进这片土地的血脉。
正所谓:
烽燧燃尽百年霜,断壁犹闻战骨香。
十六英魂凝石魄,三千壁垒护乡邦。
圣母祠前烟未散,武圣庙下泪仍长。
残阳岁岁映苍岭,漫卷悲歌入浩茫!
特别感谢李邦珍后人所提供的抗捻素材,感谢董广军老师、尹庆祚老师、感谢泰山文化学者梁胜军老师。
作者简介
李华刚,笔名凌波,肥城泰西中学英语教师。扎根教育一线多年,专注英语教学与高中生人生规划指导,为学生铺就通往未来的成长之路。
业余时间喜好诗词歌赋,品其音律之美并致力于挖掘家乡的人文故事,希用文字展现肥城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将当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韵味丰润起来,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余生愿以笔为戈,以文载道,秉持“为社会进步发声,为文化传承赋能”的信念,让中华美德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作者简介
李华刚,笔名凌波,肥城泰西中学英语教师。扎根教育一线多年,专注英语教学与高中生人生规划指导,为学生铺就通往未来的成长之路。
业余时间喜好诗词歌赋,品其音律之美并致力于挖掘家乡的人文故事,希用文字展现肥城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将当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韵味丰润起来,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余生愿以笔为戈,以文载道,秉持“为社会进步发声,为文化传承赋能”的信念,让中华美德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