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子(614年2月2日-742年),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即今博爱人);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二月二日生于河内无极寺域(今博爱唐村千载寺),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通《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吐纳导引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德末(约626年)居京师,德齿俱尊(造像西山);贞观中(约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艺传东泉(通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开元三十年,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圆寂于千载寺三教堂殿。
隋朝地图
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十力》:唐僧,氏里师承不祥,通《涅磐》、《摄论》。武德末(约626年)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贞观十四年,640年),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
又《续高僧传·唐梓州通泉寺释慧震传》记载:释慧震,姓庞,住梓州通泉寺,身长八尺,后听皓师三论,大领玄旨,福力所被蜀部遥推,皓之还南,得袈裟二百领以赠路首。每年正月转藏经,千人袈裟奉施无阙,常弘三论听众百馀,忽于高座似闷见人,语曰:西山头好造大佛。既觉下座,领众案行,中堪造像两边泉流,即命石工镌錾座身,高百三十尺。贞观八年,周备成就,四面都集,道俗三万庆此尊仪,其像口中放大白光,远近同奉。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馀马并死,惟此得还。至(贞观)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槃。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知其由。……
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吐纳导引,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武德末,约626年)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即通泉寺),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开元三十年,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大清康熙丙申年(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
关于《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始于2005年前后,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整理编修家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原来树立于唐村附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里的石碑拓片,为我们了解李道子提供了新的资料。千载寺,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南7公里的唐村西北一带。千载寺原名为“无极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年—451年)魏太武帝灭佛,遂更名为无极庙;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年)恢复旧称,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更名为千载寺。
千载寺
千载寺,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座寺庙共同组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寺庙群西侧是千载寺,由绩善亭、无极殿、三教堂、天王殿、大佛殿等佛教殿宇组成;殿后侧是练武堂,是历代高僧、道人与俗家弟子演武的地方。寺庙群中间是三圣祠,由孔圣殿、伏羲殿、文王殿、女娲池等儒教诸神的堂殿;山门之前是博鳌潭,相传为伏羲观鱼画八卦的地方;祠后河上有一桥,名为女娲桥。寺庙群东侧是太极宫,由八卦门、太极殿、老君殿组成的道家诸神的殿宇。千载寺与三圣祠之间则是碑林,原有《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北魏僧惠造像碑》、《洪洞移民舍善传拳功德碑》,以及道家宗师王重阳、丘处机的撰碑,无极图、太极图碑等等。
按《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李道子精通“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这是迄今为止对无极(养生)功、太极拳(太极养生功)创拳理论的最完备的阐述。
2005年,发现的《李氏家谱》附带的《拳谱》中,有明万历十八年(即大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李春茂(李叶蓁)在千载寺太室祠撰写传拳训论《无极养生拳论》,从哲学意义上阐发了无极养生拳(功)的原理和功效,为太极拳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无极养生拳论》录之于下:
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吨,一气混论,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十三势源头)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大明万历庚寅年(即万历十八年,1590年)岁次春月於太室祠传拳训论:李叶蓁(李春茂)
万历四十二年(即大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李春茂创传《十三势行功歌》,强调以意领气,气行周身,以腰为轴,屈伸开合,动静相寓,默揆力意,从技术层面阐明了练拳的关窍所在,规定了行拳风格,现将《十三势行功歌》录之于下: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视神奇。势势存心揆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闾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项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囗囗囗。(依武氏《十三行功歌诀》 此处缺“不老春”三字)。大明万历庚寅年(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岁次春月太室祠创传十三势拳歌训论—李春茂
明崇祯五年(即崇祯壬申年,1633年),李春茂作研拳草论《十三势论》,对十三势拳作解说,《十三势论》录之于下: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大明崇祯壬申年(即崇祯五年,1633年)二月研拳草论—李春茂
李春茂(1568-1666),字廷璧,号叶蓁,唐村李氏第八世,李春茂(李叶蓁)的著作包括三篇拳论,分别为《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这三篇拳论从三个不同侧面,记载了李春茂对“无极养生拳(功)、(长拳)十三势”的功理、功法、练法的总结。
李春茂所习练为十三势拳,斯时太极拳尚未形成。大明崇祯七年(1634年),李信、李仲、陈奏庭 太极宫研拳悟撰于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庙会,创艺太极养生功(即太极拳)。
2019年5月,唐村李氏家族新发现的《十三势拳谱·太极养生功谱序》
李春茂之子李仲(1598年—1689年)历经战祸,远走浙江传拳为生,对十三势理论又加发挥,作《十三势行功心解》等,对十三势的理论又加以补充,这些文章后来都成为太极拳的经典拳论,被后世拳术修炼家所推崇,《十三势行功心解》录之于下: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行功心法辩》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敛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李仲
李仲有五子,皆为太极拳高手,及至李仲之重孙李鹤林(1716年—1808年),在村中开有讲武堂,名声远扬。李鹤林专业教武,约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太极拳论》、《打手歌》、《打手要言》等著作,对拳术理论又有发展。至此,现代太极拳的理论框架基本完满形成。完善的拳术理论,奠定了日后太极拳风靡于世的基础。从无极功到十三势、再到太极拳,李氏拳谱中的拳论明显的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拳术与拳论的形成轨迹一致。
按《李氏家谱》记载: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氏。行一。万历年贡生,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擅观星象,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
又《李氏家谱序》:八世祖讳春茂,字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即李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即陈王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即太极拳),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
《李氏家谱》关于李信、李仲、陈王廷三表兄弟创太极拳的记载有三处,第二处,载于该家谱李仲条目中:“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亮,配杨氏,行二,生五子,长元钦、次元臣、三占鳌、四元善、五元明,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即陈王廷,字奏廷)千载寺拜师创拳,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革辞避杞县姨母家传拳,后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信遭贼冤杀,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第三处,载之于李信条目之中:“李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行四,生一子元斌少亡,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栗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杀,洁妻妾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据陈家沟陈氏族人回忆,陈王廷的父亲陈抚民的碑记记载,陈王廷的母亲即为唐村李氏。陈王廷与李岩、李仲系姑表关系,李岩、李仲的姑母,即为陈王廷的母亲。由于陈、李两家为姻亲关系,陈王廷自幼便拜其舅舅、武术家、武术理论家李春茂为师,与表兄李仲,表弟李岩一同习武练拳,直到创艺了太极养生武功。李岩、李仲、陈王廷正是在《无极养生拳论》的指导下以无极拳、十三势为兰本,演绎创造出流传后世的太极养生武功(即太极拳)。
按《李氏家谱序》:谓徙之始祖妣王氏,聚之洪洞广济寺大槐树荫,徙跋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驻员,迎迁分办。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硕四邻茅舍,休居茶待,三教圣师舍食传拳,养脉善焉。始祖与河邑常阳村陈公讳卜(陈家沟第一代人)、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拜圣结义,栽培二柏架葡萄,铭物别焉忘弗。年久鹿鹿,世裔眷怀,逢年大节,苍龙昂首之日,民乐邑舞,百里跋涉千载寺,逢揖祈三教圣灵,拜谢僧道圣师舍食传拳,养脉恩矣。
李氏始祖清江公,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徙居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唐村。当时,官府在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分办”,大批移民在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暂得栖息,而“三教圣师”则对移民们“舍食传拳”。在这次长途迁徙中,李清江与温县陈家沟始祖陈卜等人一同从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出发,沿途互相照应,“相舍衣食”,后在千载寺“拜圣结义”,为其后李、陈两氏共创太极拳埋下了伏笔;后世“太极拳(太极养生功)”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以至于原先的“(长拳)十三势”也被统一叫做“太极拳”,所以后世有了“太极拳又名十三势”的概念。
十三势雕塑
从“无极(养生)拳”到“太极(养生)拳”,拳术的意向愈加明显,完成了由养生、到技击的历程。这个转变在后世的太极拳发展中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从陈清萍架到武式架,从武式架到孙式架,从赵堡架到忽雷架,从杨式架到吴式架,都表现了这一变化趋势。以上拳论后经李鹤林弟子王宗岳之手流向社会,遂被世人所知,使太极拳成为一个有理论有功法的优秀拳种,毅然傲立于武林众拳之林,百五十年来风靡海内外,创造了一个武术的神话。
补充:
一、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博爱王堡村六合枪(王堡枪)传人王安民在《王堡枪源流序》中关于千载寺和唐村李氏的记载:
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1580年),享年九旬有九而卒(1679年),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再拜唐村李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王安民谨志: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十一月
王堡枪入选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氏六合枪:董秉乾先师游历并隐居于千载寺,将六合枪传授给王堡王公仲锦,随后这一技击技艺在王堡和李氏家族中世代相传。董氏六合枪,亦被称为王堡王氏枪或尊村姬氏枪,而今更有人称之为上白作李家枪,它承载着明末道人董秉乾的深厚传承。
董氏六合枪的传人之——李正府
二、2019年5月,唐村李氏家族新发现的一套《十三势拳谱》,该拳谱为手抄本,线装,书写在印有长方边框的宣纸上,高25厘米,宽16厘米。谱封面左边上方写有《十三势拳谱》五字;首页中间上下行写“未成功器 勿名师门” 8个字。
2019年5月,唐村李氏家族新发现的一套《十三势拳谱》
《十三势拳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太极养生功谱》。《太极养生功谱》分为十目:序·圣源·功理·功名·行功·身法·功基·内养·外御·功论。《太极养生功谱》十目后是“悟谱代序·功目编后·十三势目·五十八势 是为谱。”《太极养生功谱》的落款为:“大明崇祯七年(1634年)岁次甲戌二月初二日李信、李仲、陈奏庭 太极宫研拳悟撰于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庙会;录于李如松《八法五步 道法自然 十三势拳谱》大清嘉庆戊午年(1798年)春龙节 李永达敬录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或三年)二月李群峰再录。”
第二部分,《无极养生功谱》,包括:一、无极图·太极图;二、河图·洛书;三、三才图·天人地缘图;四、先天八卦·十三势行功图;五、盘古斧碑·伏羲女娲典故;六、尹寿子先师说道经碑;七、汉代李自然像·渡河公对联;八、汉武帝赐李自然先生国姓谕碑;九、汉大夫东方朔《自然先先赞》碑;十、张国藩撰自然先生传碑;十一、李自然导引功法等;以及,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刘自然传碑》、《大汉武帝俞旨碑》等古碑刻;
另有,李春茂《无极养生功行功目》、《无极养生十三势》、《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无极十三势目》、《无极十三势行功图》等;李仲拳法行功图像;《长拳者一名十三势》《十三势行功心解》;李鹤林拳法行功图像;《太极拳论》《打手歌》《打手要言》等;李如松《十三势舞剑歌》《十三势杆法》《十三势刀法》《四枪法》《身法》《刀法》等武术器械谱,以及唐村武学名录(共66页,34目)。
2019年,新发现的《十三势拳谱》对无极拳与太极拳的记载,见证了两种不同拳术的不同传承。十三势包括无极(养生)拳与太极(养生)拳两种拳术,同时记载了无极(养生)拳与太极(养生)拳两种拳术理论与拳目,清晰地记载了这两种拳术属于同源一流。
2008年12月,河南省地方志办编纂的《中华通鉴·〈河南卷〉》记载:【万历十八年(1590年)【李春茂创无极拳】:“三月,李春茂创无极拳,并撰成《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春茂,字庭壁,号叶蓁,河内唐村人,万历贡生。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创枪艺箭艺。”《十三势拳谱》记载:大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龙节 研编无极十三势行功目;万历庚寅年岁次(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月太室祠创传十三势拳歌训论 ,与《中华通鉴·〈河南卷〉》记载一致。
《中华通鉴·〈河南卷〉》:“崇祯七年(1634年)年〖陈氏太极拳创立〗:河内(博爱)唐村贡生李仲、李岩(即李信)与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姑表三兄弟,于千载寺拜师习拳练武,创太极拳。撰《太极养生功谱》,此为陈氏太极拳之始”。《太极养生功谱》序论的落款为:“大明崇祯七年(1634年)岁次甲戌二月初二日李信、李仲、陈奏庭 太极宫研拳悟撰于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庙会”,佐证了李仲、陈王廷、李信创太极拳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历史的真实性,佐证了《中国通鉴·〈河南卷〉》所载史迹的真实可靠性。
参考资料: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十力》
《续高僧传·唐梓州通泉寺释慧震传》
《中华通鉴·〈河南卷〉》
《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
《李氏家谱》及其附带《拳谱》
《王堡枪源流序》
《十三势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