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了由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先生主编的“大运河人物故事”丛书之《隋唐大运河的奠基者——杨广》,对隋炀帝杨广——这位与扬州结缘的帝王,有了重新认识。称得上颠覆三观了!
原本记忆中对隋炀帝杨广的印象是:阴损诡计,弑父夺位,荒淫无道,忠奸不分,凶残霸道,劳民伤财……
他恶贯满盈,幸苍天有眼,终恶有恶报,最后在他钟爱的扬州(当时称江都)被部将所杀,落得个身亡国灭的下场。
不仅本人,也有人把“隋与秦”这两个大一统的短命王朝相提并论,甚至把隋炀帝与秦二世等同看待!
历史真的如此吗?以下文字系读过《隋唐大运河的奠基者——杨广》一书后,对所作笔记之整理,特与读者朋友分享交流。
杨广(569~618)是杨坚与独孤氏的次子。自小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有“美姿仪,性聪慧”的记载,深得父母的宠爱。
581年,北周权臣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朝后,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史有“冠于诸王”的记载,所以能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而成为隋朝的第二任国君,靠父皇的有意栽培,凭自己取得的卓越功绩,当然也离不开远大抱负与政治谋略。
受封晋王后不久,才13岁的杨广就被隋文帝任命为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担负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并州军务,肩负北御突厥的重任。当然父亲已为他配备了阵容强大的僚佐智囊!
在并州期间,通过实行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等分化政策,让突厥内部始终保持平衡,相互制约,维护了隋朝北部边境的安宁。有此基础,才有后来的隋灭南陈,一统中国!尽管此时杨广仅名义上的“一把手”,其军事谋略已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与锻炼。
588年,隋文帝开启他谋划已久的灭陈大业。杨广被应召入京,给他提供了展露头脚、建功立业的机会。任命他为伐陈大军的最高统帅即行军大元帅,51万大军都受他节制,杨坚自己则于背后掌控全局,派高颎为元帅长史,协助杨广负责军事指挥。
灭陈之战,作为主帅的杨广忠实执行了父皇的战略部署,带领各路将领迅速赢得了灭陈战争的胜利,因此战功,他晋升为太尉。
尽管推翻了南陈旧朝,江南大片领土被隋占领,但长期以来南方对北方的怨恨与敌视,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朝廷没有主动去笼络人心,加上北方官吏的蛮横、粗暴与强压,很快在590年,南方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反隋风暴。
为平定江南叛乱,隋文帝杨坚再让晋王杨广临危受命。到达江都(今江苏扬州)后,他汲取前任的教训,首先对江南名士进行安抚,同时对顽固叛军坚决剿灭。双管齐下,剿抚并重,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平叛之业绩,说明此时杨广在政治上日益成熟,并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素养与政治手腕。
杨广镇守扬州长达十年,积极吸纳江南名士,稳固了隋朝在南方的统治,巩固了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与之同时,在幕僚的支持下,他在一步步向帝国的权力巅峰攀爬。
隋文帝杨坚有五个儿子,长子杨勇已立为太子。为夺储君之位,继而登上皇位,杨广可谓绞尽脑汁、煞费心机、不择手段,凸显作为政治家的禀赋和本色!
首先,开始广纳贤才为己所用,在杨坚的旧部关陇勋贵中、在目前招抚的江南名士中,都培育了自己的铁杆心腹。
接着,通过拉拢当朝权相杨素,让他不断在杨坚面前吹风:一面夸赞晋王杨广,一面诋毁太子杨勇,促使他改变主意。
同时,杨广不忘在母亲独孤皇后面前敬孝、讨好与奉承,以得到母后的信任与支持。
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朝中,晋王杨广的声望盖过了太子杨勇。可悲可叹的是,杨勇对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竟毫无觉察,他不懂耍手段玩政治倒也罢了,可因受到父母的批评与冷落,非但不反省自律,反而更加放荡骄纵我行我素,其手下仗势欺人不守法度,不知收敛。
尽管此时杨坚对储君之位已有撼动,可真要废黜太子,除非找到罪名。杨广当然明白“火候未到”,他物色到东宫的一幸臣,通过威胁利诱,让他揭发太子杨勇图谋不轨,终让杨坚下定决心废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
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太子杨广继任,他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皇位。
605年,杨广改年号为“大业”,意为成就一番大业。由此中国开启了隋炀帝统治的时期。

杨广登基后,启动的第一项重大工程就是选择洛阳建东都,这是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考量作出的决策。政治上是为了加强朝廷与黄河下游及江淮地区的联系;经济上便于获取东部地区的物产,因为当时地狭人繁的渭河平原的粮食产量,难以维系庞大的中央政府及军队的需求;军事上便于对东部及江南地区的控制,弥补都城长安在关中“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的缺陷。
就在兴建东都洛阳的同时,又启动了第二项重大工程,即开启贯通大运河的“大业”!
自春秋起1000多年来,各地的陆续营建,此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贯穿东西南北的运河雏形已初步显现,这为当时大运河的开挖整治及全线贯通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即位后,仅六年时间,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至会余杭,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相连接,串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全场2700千米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终于全线贯通。
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全国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同时也促进了运河沿岸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尤其扬州(时称江都),成为当时南北水路的交通枢纽和财货集散中心。
隋炀帝杨广在位的十余中,干成了两件大事,堪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彪炳史册。
首先是开通大运河,其次是开设科举。隋炀帝即位后,创设进士科,将考试作为录用官员的唯一标准。科举制度的开设,官员不再局限于世家贵族担任,平民百姓通过考试也可改变命运了!打破了门第、地域、年龄等界限,为广大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官僚阶层的通道。这种选人用人制度影响了此后1000多年!
不仅如此,为了成为千古一帝,他北巡草原,西巡河西,降服蛮夷胡人,崇拜中原文明。他是史上唯一一个巡视大西北的皇帝!是他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通过十余年的努力,让隋帝国的疆域达到极盛。
为征服辽东的高句丽(今辽宁至朝鲜一带)这一心腹大患,他不惜举全国之力,于611~614年接连三次用兵讨伐,终因急躁、失误,后院起火以及军事才能的匮乏等,未能尽如心愿!正是如此,直接给帝国酿成灭顶之灾——国内民变汹涌暴发!
616年,眼看国内反隋义军四起,自己的江山岌岌可危。内外交困之际,为避开战乱,他经慎重考虑,决定暂离京都,南下去江都(今扬州),本想把富裕的江南、自己原先的根据地——扬州,作为复兴隋朝的基地,东山再起,重振河山。
但形势发展之速超出了预判,使他陷入绝望中。江淮地区同样充斥着反隋武装;各地的农民起义发展到几十个,有些结成联盟,合力对抗朝廷,势头强劲,不可一世;原先班底关陇贵族也乘机反叛;身边的禁军觉得大势已去,他们在暗中策动政变。
此时杨广恰如“笼中鸟”,枉为帝王之尊。在被挟持无奈之际,索性自己解下丝带,手下人把他活活缢死。可叹一代枭雄,曾经豪情万丈的帝王,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50岁的人生。
杨广这一生,似乎与扬州天生有缘,超过1/4的人生是在扬州度过的,并且长眠在扬州这片土地上。
据说隋炀帝墓曾几经迁移,长期隐匿在扬州的荒郊野外,直到2013年才被当地人发现,后又经考古确认无误。现重新修建了陵墓(位于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写到这里,读者朋友不禁要问:想干事干大事,敢作敢为的隋炀帝结局为何如此悲惨?
在肯定隋炀帝的历史贡献后,也不得不说其明显过失,最终成为被人唾弃的亡国之君!
他大兴土木,徭役苛重;他营建工程,荒废农业;他宴游无度,穷奢极侈;他穷兵黩武、指挥失策。尤其他虐用民力,不懂得“务农是本”,不知道爱惜民力,未做到休养生息,导致民不聊生,天下骚动,反隋起义爆发,席卷全国。
世人对隋炀帝多有误解与丑化,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贯通大运河,是为去江都看琼花找美女”,真太轻视这位雄才伟略的帝王了!
大运河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便于漕运、军事及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才是其用心和本意,且已被后世历朝历代所证明。
污名化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隋末农民起义领导人李密所发的檄文流传民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可李密此人一直反复无常,立场不稳,史上对他评价颇有争议;二是民间文学及野史、戏曲等以讹传讹,这些都是缺乏史实支撑的说法;三是《隋书》记载,这部由唐人编撰的史书,为证明自身的合理合法性,拼命把隋炀帝说成昏君暴君,背离了真实的历史。
写在最后的话:
隋炀帝杨广,确是一位与扬州有缘的帝王。是扬州给了他发迹成就的大舞台;他使扬州成为当时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齐名的政治文化中心。据考证,他此生在扬州居住达14年之久,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广是宏才伟略的一位雄主,也是刚愎自用的一个暴君。他的统治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他在位共14年,前七年是帝国快速发展时期,后七年则使帝国走向“下坡”。他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过于激进的改革以及对民众的过度剥削,导致了隋朝的快速衰败直至灭亡。
不得不承认,正是凭借隋朝奠定的基础,汲取隋朝覆灭的教训,得益于李世民这样的开明圣君,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