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左宗棠的楚军集团中,能称为一流人才的不多,大致只有刘典、杨昌濬、刘锦棠、蒋益澧四人,他们后来都官至督抚。其中二刘一蒋都属于军事型的人才,而杨昌濬是一个半吊子文人和半吊子军人,他在楚军集团中一直扮演的是“后勤总部长”的角色。
杨昌濬骨子里就是个文人
杨昌濬,湖南湘乡人,自幼家贫如洗,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9岁那年,杨昌濬的母亲去世后,拜著名的湘军将领罗泽南为师,学习程朱理学和武艺。
生活的苦让杨昌濬下定了决心要走科举入仕之路,咸丰元年25岁的杨昌濬考中生员,正当意气风发准备发起乡试冲击的时候,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科举的道路也由此中断。
咸丰二年,杨昌濬加入罗泽南组建的湘勇,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因功被提拔为训导。此后杨昌濬跟随罗泽南转战湖南、安徽,积功至知县。
咸丰六年,杨昌濬回籍参加刘蓉在家乡办理团练,并由知县提拔为府学教授。同年,杨昌濬的父亲去世,他解职守孝三年。
咸丰十年,左宗棠脱离曾国藩,前往长沙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楚军。在招兵买马的过程中,左宗棠第一个锁定的目标就是杨昌濬。
左宗棠在保举奏折中高度评价了杨昌濬,说他为人实在,业务精熟,性格平和,建议朝廷予以重用。然而杨昌濬似乎并不领情,当时他刚刚丁忧期满,并不想马上出征。左宗棠几次发出邀请,摆出了一副不出山誓不罢休的姿态。
按说杨昌濬不过是秀才出身,此前也没有干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为何左宗棠非要用他不可呢?原因很简单,左宗棠慧眼识珠,很早就意识到杨昌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认为他有超强的执行力,在治理地方和后勤管理上有着旁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杨昌濬越是推脱,左宗棠越是有兴趣,杨昌濬终究是挡不住左宗棠的盛情邀请,承诺随军襄助三个月。三个月转眼就过去了,杨昌濬喊着要回家,左宗棠又极力挽留,就这样杨昌濬被左宗棠给留了下来。
事实证明杨昌濬干后勤真是一把好手
此后数年,左宗棠的楚军势如破竹,从江西一直打到浙江。短短五年时间,杨昌濬吃了楚军的红利,一路升迁,历任衢州知府、浙江盐运使、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

杨昌濬的军事才能一般,和刘典、刘锦棠等不是一个档次。但是他的文治却是楚军集团中佼佼者。左宗棠组建楚军的时候,就有长远的规划,既要有打仗的将才,也得有建设后方的治才。
事实情况也是如此,左宗棠每下一地,都有杨昌濬负责后勤军需供应,让大军无后顾之忧。打下浙江,消灭太平天国政权以后,左宗棠被调任为闽浙总督,不久朝廷下旨让他从福建出师西征。
浙江是左宗棠的地盘,大军西征之时,左宗棠向朝廷上奏举荐,让杨昌濬担任浙江巡抚。很多人一直有个误解,认为左宗棠西征的后勤和军费都是由胡雪岩主持的。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胡雪岩毕竟是个商人,头上尽管有个红顶子,但那是虚衔,手上没有地方行政权。楚军真正的后勤部长,还得是杨昌濬。
杨昌濬对左宗棠死心塌地,他不负所望,按照左宗棠的叮嘱,在浙江兴修水利、大兴实业。短短几年时间,浙江的经济便有了很大的起色,为西征提供了充足的军需供应。
左宗棠是奉旨西征,但是朝廷有明令,指定东南三省对口支援西征军,但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巡抚并非左宗棠的心腹亲信,军饷供应不及时也不满额,只有浙江一分不差全力支持。
杨昌濬的败笔是杨乃武小白菜一案
同治十一年,浙江余杭发生了一起惊天冤案,即所谓的晚清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小白菜案。案情的经过御史就不多说了,杨昌濬作为浙江最高的司法长官,在此案中严重失察,只是听信下属官员一面之词,导致了冤案的发生。
当时全国的形势已经趋稳,慈禧太后和满洲高层也想借此机会打压湘军集团。当案情真相被披露后,慈禧太后盛怒之下,将浙江30多名官员同时革职、充军或查办,杨昌濬也因此丢了浙江巡抚。
杨昌濬的垮台意味着浙江从此不再是左宗棠的后勤大本营,这不仅仅是杨昌濬的政治失意,也给了左宗棠不小的打击,西征的军饷也就更加困难了。
清代官员被革职是家常便饭,只要没砍头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光绪四年,陕西巡抚刘典因病告退,左宗棠上奏朝廷,让杨昌濬代替刘典主持后路军政事务。
光绪六年,杨昌濬因筹饷有功被赏一品顶戴,左宗棠奉旨回京时,由杨昌濬署理陕甘总督,与刘锦棠会办新疆事务。
光绪十四年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这一年杨昌濬正式调任陕甘总督,并加太子太保衔。然而杨昌濬在军事方面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光绪二十一年,甘肃又发生了农民起义,杨昌濬因镇压不力被开缺回籍,两年之后杨昌濬病逝于长沙,享年71岁。
客观地说,杨昌濬在晚清那个人才济济的乱世中,算不上多出众,只是靠上了左宗棠这棵大树,才得以官至总督。所以《清史稿》中对杨昌濬的评价也不高,论其为“性和巽,而务为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