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荔枝新鲜上市,大家一定都尝鲜了吧?那水汪汪、甜滋滋的口感,是不是直接击中了你的味蕾?
而荔枝不仅好吃,还是中医眼里的“纯阳之果”,能大补阳气排阴寒,还有补血之效!
荔枝:难得的“纯阳之果”
补阳排寒又补血
中医认为,大多数水果都容易生寒,但荔枝是个例外。
荔枝春末开花、炎夏结果,生于南方火热之地,是难得的“纯阳之果”。吃点荔枝,就好比在人体里架起小暖炉,轻轻松松就能把寒气驱逐出去。尤其荔枝入肝、脾二经,对肝阳不足、脾阳不足的人特别好。
哪些表现提示肝阳、脾阳不足呢?
-
肝主疏泄,肝阳不足,气机升发不起来,人的精神就很差,情绪低落、胆小易受惊吓,女性月经不调;肝主筋,肝阳不足还会表现为全身乏力、指甲苍白凹陷等。
-
脾主运化食物、水湿,脾阳不足,运化无力,人就容易饭后腹胀、胃口差、大便不成形、手脚冰凉、腹部冷痛;湿气在体内停滞、堆积,还容易下肢浮肿、舌体胖大有齿痕。
这2类人吃点荔枝,就好比给身体的“动力泵”做检修,能让气血生化、流动起来,濡养全身。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夏天也特别适合吃点荔枝,可以减少空调、冷饮对脾阳的伤害,避免寒湿堆积伤身。
在五脏六腑中,脾生血、肝藏血、心主血,满足任意一点,就有补血养血之效。而荔枝3点都满足——
清代著名医家、乾隆皇帝的御医黄元御在《玉揪药解》中说“(荔枝)最益脾肝精血……功与龙眼相同”,能补益心血、脾血,并且能“补脾精”,脾精充足,气血生化有源,就能从根本缓解血虚;荔枝还能“温滋肝血”,比桂圆更胜一筹!
吃点荔枝,相当于能“补脾精(帮助生血)→养肝血(储存血液、调节血液分布)→益心血(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完美地形成了“生成-储存-运行”的补血闭环。
所以,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及指甲颜色淡白、容易头晕眼花、头发干枯易脱落、月经量少色淡等血虚表现的人,是非常适合吃荔枝的。
【小贴士】
荔枝含糖量高,短时间内吃太多容易引起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手抖等症状。
一般,每天吃10~15颗就差不多了,最好不要空腹吃、一次性吃。
这才是荔枝的正确吃法

补到位还不上火
荔枝虽好,但如果吃不对,不仅难以补到位,还容易上火。那怎么吃比较合适呢?可可给大家分享3个方法:
【做法】7颗荔枝剥壳去核,放入碗中,开水上锅蒸30分钟。
这种做法把荔枝本身的汁水都蒸出来了,软糯清甜,还多了一份养阴的助益,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荔枝的火性,吃了不容易上火。
【做法】荔枝干果7个(鲜品可以适当多一些)、大枣5个,加水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炖15分钟,喝汤吃果。
荔枝和大枣,双补脾气、养血,让脾胃运转得更有力量,加快新血生成与阴寒的排出,非常适合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易疲劳的人群。
【做法】新鲜荔枝20颗剥壳去核,乌鸡半只(350克左右),放入炖盅,加水没过食材,放几片姜,将炖盅放入锅中,隔水炖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本草求真》记载鸡肉“内通乎肝”,入肝经,尤其乌鸡专入肝经血分,可以补益肝血,而且补而不燥。
与荔枝搭配,相当于植物补血+血肉有情之品,双补肝血,非常适合血虚+阳虚严重的人,一周可以吃1~2次。
荔枝身上还有2个好宝贝
千万别扔
除荔枝肉外,荔枝壳、荔枝核也是一味药,用对了能清热利湿、行气散结。
吃新鲜荔枝容易上火,荔枝壳却性味苦寒,能清热利湿、消肿止血。
像口干咽燥、咽喉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上火的人,或者“痘疮发不爽快”的人,都可以用荔枝壳煮水喝。
【做法】5~10颗荔枝壳,洗净后加水煮20分钟即可。还可以搭配适量薄荷一起煮。
荔枝核味苦、性温,入肝肾经,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效,对肝经不畅引发的情绪波动大、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痛经、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有好处。
把它用盐水浸泡一天后捞出炒干,拍碎外壳使用,力量更强。
【做法】碎荔枝核一小把,加水煮10分钟即可饮用。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荔枝也是补维C的一把好手。《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显示,荔枝维C含量高达41mg/百克,在水果中属于中上水平。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