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又称汉人、唐人,汉人大家都理解,但唐人还含有浓重的鲜卑味。

魏晋南北朝,鲜卑人统治中原400多年,随后的隋唐虽然是汉人执政,但鲜卑贵族仍然占据近半势力。隋唐延续了鲜卑文化,其风格基本上还是“半胡半汉”。

一、北周隋唐三朝一体

北周隋唐三朝一脉相承,都是鲜卑人独孤信三个女儿家的王朝

独孤天下

西魏时,鲜卑人统治中原,宇文泰、独孤信、李虎被封为鲜卑政权的柱国大将军

宇文泰家先混出头,继承了鲜卑人王朝,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了北周,传位给了兄长宇文毓。

北周第一帅锅独孤信虽然还是为人臣子,但他却养育了几个貌美如仙的女儿。其中长女独孤氏嫁给了宇文泰庶出的长子宇文毓(周明帝),做了北周的皇后。

独孤信第四女独孤氏,嫁给了汉人李虎的第三子李昞,生下了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七女独孤伽罗十四岁的时候,嫁给了大将军杨忠的嫡长子杨坚(隋文帝),杨坚也成为了隋朝的开国皇帝。

汉人杨坚家、李渊家与鲜卑人宇文泰家、独孤信家混成了一家人。核心就是独孤信家。

杨李与鲜卑亲戚

后来,杨坚把女儿杨丽华嫁给了北周皇太子宇文赟,成为皇太子妃,宇文赟后来成了北周第四位皇帝。杨坚成为了鲜卑皇帝的老丈人。

北周只存在了24年,有5位皇帝,平均每人在位不到5年。说明那时的政治斗争非常厉害。杨坚从9岁的周静帝小朋友手里继承了帝位,以独孤信家的关系,这个小朋友要称杨坚为表爷爷。以宇文赟的关系,周静帝小朋友要叫杨坚为外公(其母朱满月是宇文赟的另一个老婆,不是杨丽华)。

外公替外孙子做皇帝,那叫做“关爱后辈、任劳任怨。”

隋朝(581年~618年)存在了39年。李虎的孙子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哥,杨家罩不住了,李渊就接替表弟家坐了江山,那也是“两肋插刀,不辞辛劳。”

这皇帝是宇文家,还是杨坚家、李渊家,不都是一家人家的家里事吗

唐高祖李渊的妻子窦氏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孙女,也是鲜卑人血统。

李世民年轻时,他的表叔杨广把女儿嫁给了他,杨李两家亲上加亲。据说,整个唐朝,李唐家族都以娶杨姓女子为荣。这也是杨玉环那么抢手的原因之一。

杨广、李世民身上都有一半鲜卑人的血统。李世民还感觉不够,又娶了一个鲜卑女人做皇后,她就是著名的长孙皇后。

隋唐是鲜卑政权的延续,隋唐王室的很多代奶奶与外婆都是鲜卑人,有杨李2家坐北朝南,大量鲜卑人也妥妥地过着贵族生活

二、地上文物看山西

中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山西拥有国家重要文保单位530处,名列全国各省第一,山西的运城以102处文保单位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故江湖有言:“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很多的地上文物都是鲜卑人统治时期建造的陕西、河南、河北的魏晋南北朝文物也不少。

山西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历经东魏、北齐、隋、唐等多个朝代。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内有多个洞窟和千余尊佛像、浮雕和壁画,以其精湛的浮雕技艺和绚丽多彩的壁画而著称,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悬空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它是一座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古代寺庙,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

蒙山大佛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

羊头山石窟建于北魏年间,石窟就地以石雕凿,从山脚到山腰数量有40多个,目前开放的有9个,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

河南的龙门石窟也是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

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佛教从鲜卑人统治的北魏时期开始了其辉煌的时代

乐山大佛

唐代乐山大佛的修建,也是延续了北魏的佛教石窟文化。

三、达摩祖师

印度人达摩祖师,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年~526年),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弘扬佛法。

胡僧达摩

据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后,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12月圆寂,终年150岁。

众僧依佛礼将达摩葬于定林寺内,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纪念。

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佛教在秦汉时已经传入中土,却是在鲜卑人统治中原时才得到了发扬光大

四、魏晋南北朝时写的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贡献了大量文献,如:《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魏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后汉书》等。

前四史

其中《三国志》、《后汉书》与《史记》、《汉书》合称“前四史”,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史料。

鲜卑人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也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缔造者之一。

五、鲜卑人服饰

从先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就开始改变中原人的服饰。

鲜卑人统治的魏晋南北朝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大量的胡人混居中原,简单适用的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鲜卑服饰

唐代服饰是对南北朝服饰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南北朝时期襦与裙已经成为妇女服式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女装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衫、裙、帔帛相互应配的着装方式。

唐朝服饰

鲜卑人改变了中原人的服饰,唐装兼取胡汉之长,展现飘逸之美。

六、鲜卑式汉语–普通话

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入汉籍,说汉话,穿汉服。尽管如此,他们自己的语言、服饰风格却在悄悄地改变着汉语、汉服。就像印度人说英语,说出来跟英国人不一样。事实上,美国人的英语跟英国人也不一样。

“佛”在印度语、西南彝语、英语都念“布”(哺),在汉朝称为“神”,魏晋南北朝以后都叫“佛(Fo)”。佛教在鲜卑人时代得到弘扬,今天佛的发音就来自于鲜卑语。

大夏

隋唐浓重的鲜卑文化

汉朝的“大夏”,唐宋以后称为“吐火罗”。实际上,古汉语里“大夏”发音为“杜我”,唐宋“吐火罗”就是古汉语“杜我”的记音词。魏晋南北朝以后,很多汉语词汇的发音就改变了。

武汉位于夏水与江水交汇处,三国时称江夏。武昌实际上是“夏昌”,因为“夏”的古汉语发音为“我”,故记为“武昌”。

中国今天有很多地名、古人名都是古汉语发音的记音词。这一个语言的转变就发生在魏晋南北朝鲜卑人统治中原的400多年里

今天的普通话以北方汉语为基调,我认为这是一种“鲜卑式汉语”,很多词汇的发音都与古汉语不一样。今天的中国人说的就是在鲜卑人影响下形成的汉语。

相反,长江以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更多地受汉人统治。所以,南方汉语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发音。尤其是吴语、湘语、粤语,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地方语言。

七、收继婚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哥哥及弟弟,把哥哥弟弟的老婆变成了自己的老婆。

武则天

李世民年过半百,又收了一个14岁少女武则天做老婆。武则天还没有长成,李世民就驾鹤西去。李世民的儿子把武则天收为自己的老婆。

杨玉环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他看中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就把她变成了自己的杨贵妃。

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时唐朝最有作为的三位皇帝,但是,以上这些婚史,让儒雅的古代文人难以启齿。一些文人甚至于骂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德行不端。

实际上,古代文人们都误解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了。因为唐人延续了鲜卑人的习俗,这就是鲜卑人的收继婚。他们那么做,完全符合当时的习俗

鲜卑人收继婚:男人死了,哥哥弟弟可以收继他的妻子;甚至于父亲死了,儿子可以收继继母。

如果我们用汉人的标准去看李世民家族,那就错了,他们家很多代的奶奶及外婆都是鲜卑人。李家虽然是汉人,却习了鲜卑人的习俗。

八、人吃人

鲜卑人最可怕的习俗就是人吃人

1982年前后,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我看过一本小人书,里面说一位鲜卑人的将军,名叫什么,忘了。这位将军爱抓老百姓的婴儿来蒸了吃,后来,小孩子哭闹时,大人一提这位将军的名字,小孩都不敢哭了。

2005年前后,我买了一本介绍唐代历史的书。其中有一段记载让我十分震惊书里说,唐朝的长安菜市里,人肉与牛羊肉一起在正常销售

但书里没有说是什么人的肉,我猜那可能是外族或奴隶的。这些人真可怜,居然进了人类的食谱。

唐玄宗天宝14载(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真源县令县令张巡危难之中,自发参与抗战。尹子琦率军攻打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保障了唐朝东南地区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

江淮与江南是大唐粮米税赋最重要的来源地,张巡守住了睢阳,使江淮与江南免遭战乱。睢阳失守前一个月唐军已收复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洛阳。张巡居功至伟。

张巡坚守睢阳时,军中早已断粮,开始吃树皮、纸张、鸟雀、老鼠,最后只好吃战死者的尸体。吃完尸体,开始吃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4万人,至城破仅剩400活人。

商丘张巡祠

城中4万人,靠人吃人坚守10个月,保卫了江淮与江南数百倍的人口。尽管历史上张巡饱受非议,今天河南商丘的张巡祠依然熙熙攘攘。

一些历史学家从守城的艰辛替张巡说话,但张巡的老家是山西,山西是鲜卑人的老革命根据地。鲜卑人眼里,外族就是“两脚羊”,两脚羊与四脚羊都是羊

唐朝长安城都有人肉卖,非议张巡的学者应该是唐朝以后的人

五胡乱华时,很多中原人被胡人抓捕,像牛羊一样赶着走。一路上,当牛羊一样杀来吃,最后吃光了这些中原人。

九、开放的隋唐

相比农耕文化的汉族人,游牧的胡人更加开放。从服饰及习俗上就可以看出来。

鲜卑人不但有收继婚,女孩子婚前都可以谈男朋友,没有什么“贞操”的观念。

中国古代最封建的反而是隋唐后面的宋朝、明朝。

具有胡人气质的汉人皇帝李世民是数百胡人方国眼里的“天可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南宋皇帝赵构却跪在胡人面前自称“儿皇帝”。

游牧民族的各种生活物资都要使用牛羊及羊毛之类与外族交换,所以,很早就习惯与各种民族打交道。

北魏从386年拓跋珪建立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有20帝,享国148年。

远在北魏时期,西域很多国家与部落与北魏交往,在出土的北魏文物上都可以看到很多民族。隋唐的“万国来朝”源自北魏,隋唐延续了北魏的文化风格。

北魏文物上多国人物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急于要在短的时间内成就自己的“圣王之业”,而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盛大景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隋朝时,日本第一次派遣使臣来到中原,古代日本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不在唐朝,而在隋朝。遣唐使只是遣隋使的延续

唐代万国来朝

唐朝继隋朝后受到万国来朝,以其开明大度的社会风气,领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引来四野八荒朝贺的目光。据《唐六典》记载,向唐帝国朝贡的国家累计多达300余,至唐玄宗时期尚存者有70余。

华夏父系基因为O系,胡人父系基因为C系,商族为C2南支,鲜卑为C2北支。

中国被认可的信史始于商代,自公元前1600年起,至2023年有3623年。商代554年、魏晋南北朝400多年、元代98年、清代296年,胡人一共统治中原1348年,占比37.2%。

隋唐一共326年,虽然是汉人执政,却延续了鲜卑人的文化。加上隋唐,胡人文化影响中原1674年,占比46.2%。

宋朝赵家为印第安基因,也不是华夏;姬周为N系。O系统治中原的时间远远低于胡人C系,咱们O系华夏老百姓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为外族所统治。统治者被汉族文化改变,同时也改变着汉族文化。

北方的胡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缔造者,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了胡人文化的加入,中华文化更加实用、更加大气、更加开放、更加有国际味。

十、鲜卑英雄也是我华夏好儿女

曾经统治中原的鲜卑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今天已经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但鲜卑人创造的文化仍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鲜卑英雄,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影视人物,都是我华夏好儿女的形象。比如:

1)替父从军抗击柔然的北魏女英雄花木兰:

花木兰

2)《楚乔传》里的大魏宇文玥:

宇文玥

3)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北乔峰,南慕容之燕国后裔慕容复:

慕容公子

4)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共同的外公,三朝岳丈、鲜卑帅锅独孤信:

独孤信

5)耗死诸葛亮,侵蚀曹魏江山的大军师司马懿:

司马懿

使用了部分网络图片,仅供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