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释文: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

释文:朝,骤风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

释文: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四章)(跂)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

释文: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于”)道也,曰:余食赘形(“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释文:(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

释文:“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道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开篇即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强调“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本规律。

宋人集王義之《道德经》释文(4)
第四章描述“道”是空虚而无穷尽的,是万物的根源和归宿。
第十四章进一步阐述“道”是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但又无处不在,支配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 道的运行规律
第二章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动”,即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总是向着其对立面转化,这是“道”的基本规律。

3. 无为而治
第三章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提倡通过减少欲望和干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十七章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虽然看似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一切都在其支配下自然运行。

4. 柔弱胜刚强
第八章以水为喻,说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柔弱、谦逊的力量。
– 第三十六章提出“柔弱胜刚强”,认为柔弱的事物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5. 自然与无为
第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或征服自然。
第二十九章主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即通过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而不是强行干预。

6. 修身养性
第十六章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强调通过内心的虚静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第二十八章主张“知其雄,守其雌”,即在了解事物的刚强一面时,保持柔弱和谦逊的态度。

7. 道的普遍性
第三十四章指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说明“道”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三十五章强调“执大象,天下往”,即掌握了“道”的原则,就能吸引天下万物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