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的全球化图景与学科建构
开篇,邓碧文明确了“科技艺术”(STARTS)的概念——Science、Technology、ARTS的缩写,这一术语源自欧盟2016年由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荷兰Waag跨媒体实验室和比利时Bozar艺术中心联合发起的STARTS委员会。随后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在首届EAST科技艺术季中将其正式译为“科技艺术”,而2021年中国教育部批准将其列为美术学类下的二级学科,标志其在教育领域的确立。
在国际院校体系中,邓碧文分享了“四大发展系统”:以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纽约大学ITP项目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强调技术创新与产业结合;以德国ZKM艺术与媒体中心、柏林艺术大学为核心的“环德国系统”,体现工业传统与精密技术的艺术转化;“澳洲系统”则以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开创了全球首个生物艺术学位;而随着东亚崛起,东京艺术大学前端艺术系、首尔大学媒体艺术系以及中国八大美院共同构成的“东亚系统”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邓碧文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制作的九大板块系谱表,清晰呈现科技艺术的学科架构:人工智能与数据艺术、生物与生态艺术、新材料应用、科技艺术策展等方向相互交织,形成跨学科网络。这种分类不仅为创作提供路径,更揭示了科技艺术作为’世界观’而非单纯创作手法的本质——它通过技术拓展人类认知边界,重构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国内外科技艺术发展简史
环德国重要科技艺术院校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生态与教育实验
作为生活和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者与创作者,邓碧文深入剖析了该区域的独特优势。相比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60所高校的学术资源,既包括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传统强校,也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新兴科研机构。更关键的是,这里形成了“一小时创作生态圈”:广州的学术资源、佛山东莞的制造工艺、深圳的高科技企业与展览平台、香港澳门的国际展示窗口,构成了完整的创作链条。
邓碧文以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2026年启用)为例,介绍了一种突破性的“学域制’教学模式”。该学院将艺术科技(数字媒体、科技艺术)、数字人文(艺术设计学、艺术与科技)、智能系统(智能交互设计、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三大领域交叉融合,并设立16-20个实验室。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使工学、设计学、美术学在共同空间中自然碰撞。学院将恢复本硕博贯通培养的传统,重建不同阶段学习者深度交流的学术氛围。
大湾区便利的产学研转化条件为科技艺术提供了沃土。邓碧文分享道,他常带学生走访华大基因国家基因库、越疆科技机械臂公司、柴火创客空间等场所,从合成生物学到工业机器人,从开源硬件到电子市场(华强北),这种“城市即课堂”的考察方式,让创作始终与前沿科技保持同步。2024年,他组织四所美术院校首次将科技艺术作品带入Maker Faire创客嘉年华,实现了艺术与工程技术社群的直接对话。邓碧文认为,“科技艺术的考察实际上不仅仅是去看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艺术状态,更多的是要走进研究所、高校和跨学科的商业应用的商业体当中,去体会科技和艺术怎么在这个社会当中去呈现,怎么去创作。”
教学实践:系统性思维与跨学科方法论
作为教育实践者,邓碧文详细解构了科技艺术的教学体系。他在广美践行的科技艺术围绕五大主题,分别是人工智能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机械互动艺术、生物新材料艺术、科技设计和传播。在本科阶段,课程按难度梯度设计:从基础感应互动、编程入门,到人工智能集成、复杂系统控制。他强调,高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六类技术栈:DMX灯光控制、树莓派(Python)、Jetson Nano(C++/Linux)、Processing(Java)、Touch Designer等,这些工具组合能应对从机械互动到算法生成的各种创作需求。
为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邓碧文设计了一套“核心-外延”框架:以科技艺术关键词为中心,向外辐射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动力系统、机械原理、数字制造等知识模块,再与传统造型体系连接。这种思维模式迥异于传统美术教育的观察-表现路径,更接近工程师的问题解决逻辑。例如,2016年欧洲现代舞大赛上Kuka机械臂与舞者的实时交互表演,完美诠释了这种系统性:重型机械、MIDI混音、计算机视觉算法的无缝协作,创造了人机共舞的震撼场景。
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邓碧文坚持“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合作”。他要求学生必须走出美术领域,与科学家、工程师共同确立研究命题。例如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的“核聚变艺术项目”,艺术家直接进驻托卡马克装置实验场,用数据可视化、Mapping秀等方式诠释未来能源图景。这种合作不仅产出作品,更促成了艺术与科学认知方式的相互启迪——研讨会上艺术家与科学家交替发言的设计,引发了关于世界本质的激烈思辨。
值得一提的是,邓碧文开设的《科幻电影中的人类世界观》公选课,以六大主题架构科幻影像史:虚拟多重宇宙、AI溯源、时间旅行、星际殖民、生物伦理、神话现代性。这门课通过分析《骇客帝国》的数学母体、《星际穿越》的五维空间呈现等技术-哲学议题,启发学生的未来想象力。这种“科幻作为方法论”的教学设计,实则是科技艺术教育的隐性基础。
少儿科技艺术教育的先锋实验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邓碧文将科技艺术教育向下延伸至K12阶段。他提出艺术教育4.0模型:从1.0时代的绘画技能,到2.0的造型训练,再到3.0的综合材料,最终发展为艺术+科技融合STEAM的PBL(项目式学习)模式。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他的团队开发了30门跨学科课程,如“艺术+生物”(观察荧光蚕丝)、“艺术+编程”(用Scratch生成互动画作)、“艺术+化学”(干冰云雾实验)等。
这些课程的核心在于“祛魅化”的科学启蒙。通过精选《Science》《Nature》中的惊艳实验视频(如磁流体舞蹈、3D打印桥梁),配合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等艺术家的科技作品,让孩子在美学体验中自然理解科学原理。邓碧文特别演示了如何教小学生使用Midjourney和ChatGPT:当孩子无法用手绘精确表达构想时,AI工具能迅速实现其创意,这种“技术赋能想象力”的方式,重塑了传统少儿美育的边界。
在实践层面,邓碧文设计了一系列“城市研学”路线: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系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仿生学)、华强北博物馆(电子简史)等场所成为开放课堂。这种教育理念的革新背后,是对AI时代人才需求的预判——当技术成为“新通用语言”,审美能力与科技素养的融合将决定下一代的核心竞争力。
创作前沿:AI时代的艺术范式转型
在讲座最后部分,邓碧文分享了近年创作实践对技术迭代的回应。他特别关注AI从工具(AGI)向创造主体(AGENT)的演进,展示了团队作品《AI利玛窦的记忆宫殿》——通过获取澳门的多模态数据,用GPT生成剧本、Stable Diffusion重构历史场景,最终形成“外星文明发现地球数字遗迹”的科幻叙事。这种创作方法完全颠覆了传统采风模式,体现了“数据考古”的新美学。
邓碧文还分析了两个标志性技术:Genesle虚拟物理引擎(可模拟真实世界力学规律训练机器人)和Sakana AI(通过组合数千万可能性发现新生命形式)。这些发展预示着艺术创作将面临根本性质变:当AI能自主生成符合物理定律的虚拟世界,或设计出超越人类认知的生命形态时,艺术家的角色必然从“创作者”转向“策展人”或“系统设计者”。
新兴科技时间轴2014—2030+
通过“新兴科技时间轴”的图表,邓碧文指出生物科技、数字技术、纳米技术、神经技术、绿色能源将是未来十年的关键领域。最后,通过播放短片,他提出“科技平权”的问题:科技如同狂奔的汽车引擎,而人文艺术则是方向盘与刹车。“面对科技发展的时候一边拥抱科技所带来的福祉,同时也要思考这种科技所带来的问题,对于跟不上的人,我们怎么帮助他们更好地在科技发展的社会上去生存下来。”
学生作品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听众关于学科转型、AI伦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提问,进一步丰富了讨论维度。邓碧文认为:科技艺术不是简单的媒介更新,而是认知范式的转换。当美院新生文化课成绩已逼近普通本科线,当DeepSeek等AI被接入教学系统实时翻译多语言课件,这场始于林茨电子艺术节的运动,正在中国教育土壤中生长出独特形态。
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本场的 学术主持薛扬总结道:本次讲座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论启示”。从少儿PBL课程到核聚变艺术项目,从科幻电影分析到大湾区产学研网络,邓碧文展现的“科技艺术全景”,恰是未来创作者所需的生存地图——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保持人文温度与跨学科勇气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