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四川军政府铸造四川铜币当一百的背景主要与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以下是其背景、参数及收藏价值的详细介绍:

一,背景

       1.政治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四川地区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随后在同年12月因成都兵变,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政府取代了原先的政权。新政府成立之初面临财政困境,需要解决军饷和政府开支问题。

       2.经济背景:

       为了稳定地方经济秩序,抵制外国银元和晚清旧币的流通,四川军政府决定接管成都造币厂,并铸造新的货币。四川铜币当一百文,便是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二,两个铜币铸造厂:

     此钱币由成都造币厂和重庆铜元局铸造。两厂的地址及历史信息:

      1.成都造币厂

      位于成都镋钯街。前身为清末四川铜元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获得清廷批准,在成都机器局内开设了银元局,并从美国新泽西州的汉立克纳浦厂引进了造币机器。当时,清政府计划在武昌和成都分别建立铜币制造厂,并在成都兴建一座银币制造厂。根据合同规定,汉立克纳浦厂需提供全套设备,包括印花机、冲饼机、冲孔机、制模机等可能自制的设备,以及溶炉、退火炉、浇铸炉、轧片机、锅炉、传动配备等从其他厂商购置的设备。此外,制币用模可能由费城造币厂代办。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四川地区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军政府接管了清“成都银元局”,迅速镌刻了铸造模具,将原“大清铜币”改为“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并保留部分晚清铸造工艺。

       2.重庆铜元局

      1905年之前建在南岸苏家坝。其建设起因于四川总督锡良奏请自设川汉铁路公司,以辟利源而保主权。光绪皇帝于光绪二十八年闰五月庚子准旨创办。其原奏章程第45条有云:现拟试办铜元,由本公司会同机器总局,提供存放当铺、盐局公款银100万两,并在票号借款50万两,在重庆试办。1913年5月建成开工,均仿成都厂模式铸造四川铜币。

     注:锡良(1853—1917年),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

三,钱币特征:

      1.材质与配比:

      采用“紫铜六成、白铅四成”的基准配方。    

    实际含铜量52.3%-58.7%,含铅量38.1%-43.2%,镍杂质含量约1.8%1。

      2.铸造工艺:

      采用机器冲压技术,结束了传统翻砂铸造的历史。使用蒸汽动力冲边,单机日产量高,纹饰清晰,边缘齿距均匀,体现了近代工业标准化生产的雏形。

四,设计元素:

       1.正面:

    钱币中央用106颗点珠组成一直径25.5mm的点珠圈,珠圈中镌刻“四川铜币”四字,珠圈外与外缘廓之间的地章上端镌刻“军政府造”,中心是芙蓉或海棠花,3点位和9点位镌刻有中凹四瓣花星。珠圈外与外缘廓之间的地章下端镌刻钱币币值,如“当制钱五十文”或“当制钱壹百文”。

       外缘内廓有尖头短齿。

       2.背面

      中央是直径24.5mm的实线圈。圈内镌刻篆书“汉”字。“汉”字底为30根横线条。实线圈外3.5mm圆围外镌刻着18个直径3.5mm的小圆圈环绕,代表响应辛亥革命的18个省,小圈与中实线圈内陆章空白处镌刻有48条竖线条。此币的铸造版别与线条的尖头,数量和长度有关。

       在18个小圈与外缘廓之间的地章上镌刻钱币有“中华民国元年”或其他年份字样。在3点位和9点位镌刻有凹心四瓣花星。

      外缘廓内有尖头短齿。

      3.两铸造厂铸钱之中花特征:

     ①成都厂铸造的四川铜币中花设计特征:

      成都厂铸造的四川铜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通常镌有一朵精美的芙蓉花,这是成都的市花,象征着蓉城成都。芙蓉花图案设计细腻,花瓣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四瓣花星:在珠圈外左右两侧,各镌有一个四瓣花星,这些花星装饰增添了铜币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②重庆厂铸造的四川铜币花设计特征:

      重庆厂铸造的四川铜币,其正面中央珠圈内有时会出现海棠花图案,这是重庆的市花。海棠花图案与成都厂的芙蓉花形成对比,是区分两地铸造铜币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他花卉装饰:除了海棠花外,重庆厂铸造的铜币在细节装饰上也可能有所不同,如花瓣形状、花蕊设计等,这些细微差别需要仔细观察才能辨别。它们的差异决定了钱币的不同版别。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铸造时间、工艺和模具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铸造厂生产的铜币,其花卉图案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中花的花类,轮廓,形态,层次变化,以及由于历史久远和流通磨损,部分铜币的花卉图案可能已经模糊不清,这也会增加辨别的难度。因此,在鉴别四川铜币的花设计特征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借助专业的鉴定工具和方法。

       ③中心花和四瓣花形状特征:

       (1)中心花

      ~圆形花:花瓣呈饱满圆形,线条圆润。

      ~扁圆/椭圆花:花瓣纵向或横向压扁,形似橄榄。

      ~菱形花:花瓣尖锐,四角分明,形如菱形(较少见)。

       (2)  “四瓣花”特征:

      四瓣花中圆凹点:中心点呈约1mm小圆凹状,边缘光滑。

      四瓣花中方点:点画为方形或矩形,棱角分明(分大方点/小方点)。

      四瓣花为菱形花、椭圆花 : 点中心有微小凹孔(模具磨损或刻意设计)                                             

      四瓣花中心点缺失(极罕见,多因模具损坏)   系后期私铸版。

       4.“汉”字特征   

      四川铜币上篆书“漢”字的书写特征,直接与钱币的版别有关。

     普通版(军政府五十文/一百文), “汉”字花瓣宽大,线条粗犷,中心点圆润。 代表币,民国二年一百文(中心花圆润饱满)。

       部分民国中后期铜币(如民国19年大二百文)正面或背面出现篆书“汉”字作为纪地文字,结构较中心花更规整,笔画更清晰。       

      另外就是繁体“漢”字篆书体笔画的变化所致。按“汉”字笔画特征区分可区分出以下版别:

1).结构变异类

     ①长颈汉:

     “汉”字上部(一头)与花瓣间距大,颈部显修长(多见于民国三年五十文)。

      ②短颈汉:

      字与花瓣紧贴,颈部几乎消失(民国二年百文典型)。

      ③斜汉:

      整个“汉”字逆时针倾斜5°-10°(私铸版常

见)。

      2).“漢”的笔画变异

      ④ 四种变化

      断笔汉, “汉”字横笔或竖笔中断,不连贯(模具裂痕导致)。

       肥汉,笔画粗厚,字肉饱满(民国元年大一百文特有)

       瘦汉,笔画纤细如刀刻(民国五年后减重版)

       连笔汉,“汉”字“氵”部三点连成一线(成都厂民国三年版)。

      ⑤五笔水与六笔水:

     篆书繁体“漢”字左边水旁写为五笔者,俗称“五笔水”,极为常见;写为六笔者,俗称“六笔水”,极为罕见,仅民国二年二十文四川铜币中有此版式。

      ⑥方头汉与圆头汉:

       篆书“漢”字右边上部“廿”字头为方折写法者,俗称“方头漢”;为圆弧写法者,俗称“圆头漢”。

       ⑦分水“漢”:

       按“漢”字与其他字组合特征区分。

       篆书“漢”字在左侧“水”部的右上角笔画与中间笔画之间并未相连。

       ⑧按“漢”字底纹特征区分

试论民国初四川军政府“四川铜币当一百文”及“五十文”的铸造背景,参数,版别及收藏价值

       横直纹数:“漢”字底横直线条数有18条至30条等多个版别。还有竖线穿18小圈和未穿小圈之别。

      3).年代演变规律

   ①早期,民国元年–二年(1912–1913):  

      正圆花+圆点汉为主,字型大气,笔画浑厚。花瓣多饱满圆润,“汉”字结构松散。

    ②中期,民国三年–四年(1914–1915):  

      逐渐出现扁圆、椭圆花增多,出现方点汉,笔画渐趋硬朗,菱形等变体,点画分化(方/圆)。

     ③后期,民国五年后(1916–1926)  

     工艺简化,“汉”字趋向规整但字形略显呆板。花瓣简化(扁圆化)。私铸版泛滥致版别混乱。

      4).地域与造币厂差异

5).几个顶级的稀有版别:

     ①. 民国元年“大菱形花方点汉”

      花瓣尖锐如星芒,“汉”字带棱角,中心方点清晰(仅见于五十文,存世不足10枚)。

      ②.民国三年“长颈断笔汉”  

      颈部拉伸明显,横笔中断,点画带凹孔(重庆厂试铸)。

      ③. 民国二年“肥汉圆花二百文”

      笔画粗于常规2倍,花瓣肥厚(成都厂特殊模具)。

      ④ 四瓣花为菱形花、椭圆花 : 点中心有微小凹孔(刻意设计)。                                    

      ⑤四瓣花中心点缺失(极罕见,多因模具损坏)   系后期私铸版。

      汇总起来“军政府四川铜币”由中花的花类,花形,轮廓,形态,层次;

      “漢”字外小圈底纹竖线出圈否;

      字体有“民”字右有点无点;“汉”的书体变异之;

      边四瓣花有凹和无凹芯,凹芯1 mm圆点还是菱角分明的方凹点,以及四瓣是分开的还是连着的区别;

      边轮是光边、齿边、橄榄齿等形态,可以分化出许多种版别。

      这些版别特征不仅体现了四川铜币在铸造工艺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5.几个已发现和才发现的防伪特征:

     ①真品币笔画边缘有“刀刻感”,压力足,字底与币底平缓过渡。  

      伪币画圆钝无锋,常见电火花雕模的“颗粒底”。 

      ②成都厂特有的暗记是 “漢”字顶部横笔常带有“断笔”。红外光谱检测显示,这一特征是通过模具冷刻先天形成的。

      ③仔细观察,真品的币背的横,竖线头都是尖头,直径与中段不同。

      ④重庆海棠花版的币背12点位右边第二个小圆圈内陆章上的竖线出头。

      ⑤成都版海棠花版的币背12点位左边第二个小圆圈内陆章上的竖线出头。

      ⑥ 刻意设计的四瓣花为菱形花、椭圆花 。          

       四川铜币的铸造工艺和设计体现了近代中国货币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历史。

五、材质和规格参数

       1.一百文

       材质:主要为红铜。

       直径:约为39mm至44mm。

       厚度:约2.2mm左右。

       重量:约为21.4g至21.8g。

       2.五十文

       材质:主要为红铜。

       直径:约35mm到37mm。

       厚度:约2.4mm左右。

       重量:约16.1g到18.13g。

       3.实物币展示:

    ①币a.民国元年,成都厂铸币。当五十文。

     径36.2mm,厚2.1mm,重17.74mm.

中圆芙蓉花,汉字笔画深竣精细。圆弧四瓣芯中圆凹点,开口“告”字造。光边无外齿,内齿较长。背12点位左第二个小圈内竖线出须。

②币b. 民国元年重庆厂铸币。当五十文。

     径 36.8mm,厚2.2mm,重18.1mm.

中圆海棠花。汉字笔画深竣精细,面圆弧四瓣芯中椭圆凹点,背圆弧四瓣芯中圆凹点。“告”“造”,“告”下口封。

      背12点位右第二个小圈内竖线出须。

③币c. 民国二年成都厂铸币,当一百文。

    径 39.3mm,厚2.1mm,重20.49mm.

中扁芙蓉花。汉字笔画粗,多数字浅,但面文“当制钱一百”深竣。小圈内竖线无出须。面圆弧四瓣芯中左大圆凹点右小椭圆凹点,背圆弧四瓣芯中左圆凹点,右椭圆凹点。

      “牛口”造。

      有“漢”字顶部横笔常带有“断笔”之暗记。光边无齿。

六、鉴别要点

      1. 观察花瓣轮廓:圆形、椭圆还是菱形?

      2. 分析点画形态:圆点、方点?位置是否居中?

      3. 比对字体结构:注意“汉”字篆法的弧度、转折角度。

      4. 结合其他特征:如纪年文字风格、嘉禾图案细节等。

      但要注意区别因铸造模具磨损、修模或私铸等因素,同一版别可能存在细微差异,需综合判断。

七、收藏价值

      1.历史价值:四川铜币当一百文,当五十见证了辛亥革命后四川地区的历史变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艺术价值:铜币设计精美,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美感,其文字和图案的雕刻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审美。

      3.市场价值:由于其存世量相对较少,且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四川铜币当一百文,当五十在收藏市场上都备受关注,价值较高,品相完好的铜币在拍卖市场上常能拍出高价。

      2023年嘉德春拍“菱形花方点汉”五十文成交价高达RMB 47万。

      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成都人,笔者为家家乡有这样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而自豪!

      综上所述,民国元年四川军政府铸造的四川铜币当一百,当五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是收藏家们青睐的对象。

      参考文献:                 

1. 《四川铜元研究》(郑仁杰著)

2.《四川铜元谱》(李亮编)— P.87–112 专论“汉”字版别图谱。  

3. 《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 四川铜元部分

4. 权威数据库:上海博物馆钱币馆在线资料、华夏古泉网**版别图谱。

5.  “川钱网”版别查询系统(含2000+实物拓片) 数据库。

            2025年5月30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