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文(1832-1894),字惠甫,一字伟甫,号能静居士。原籍江苏阳湖(今常州),后定居常熟。少时有文誉,讲求经世之学。
曾入曾国藩幕府,历任直隶(磁州、易州)知州,后引疾归,爱常熟山水,在城西购得吴氏水壶园(又名水吾园),后称赵吾园,园中有静溪,并筑天放楼以藏书。
嗜金石文字,曾邀苏州古文字学家、金石藏家吴大澂(1835-1902)游虞山,研讨金石。
吴绘有《静溪图》(现藏常熟市博物馆)志记。赵著《畿辅金石略》,以天一阁本为据,集宋薛尚功、郑樵,元阮元、潘迪,清朱彝尊各家石鼓注释,成《石鼓文纂释》。
此书扉页署有“光绪岁旃蒙作鄂(即乙酉十一年,1885年)静圃刊版”(“静圃”是赵吾园之门额题字)。并著《能静居日记》。(注:《尔雅》释干支:“太岁在乙曰旃蒙”,地支酉称“作鄂”,鄂亦作噩。)
常熟虚廓园,今称“曾赵园”,是曾朴父亲曾之撰于光绪七年(1881年)筹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的一个私家园林。它的幽深和疏广,曾经成为清未、民国年间江南的一个名园。李鸿章、翁同龢等名人都为它留下了墨宝,吴大澂为之题名。园主刑部郎中曾之撰将数十位当朝权贵为虚廓园的题名题诗,刻石列于园内长廊。
吴大澂辑《说文古籀补》初刊于光绪九年(1883),有潍县陈介祺《序》,书中“济”字处,载绘图币晚周文字,未录石鼓文“济”字。
溧阳强运开在吴大澂、丁佛言之《说文古籀补补》后辑《说文古籀三补》,在“济”字条补录石鼓文“济”,并说“按无锡安氏十鼓斋北宋精拓第一本,’济’字甚为明显”(即《先锋》本)。
说明吴大澂、丁佛言在世时均未见此《安国本》。赵烈文自亦未见。
与赵烈文同时代的赵重撰有集石鼓文楹联赠晚清名医余景和(听鸿)曰:“君子不平则鸣,好花滋雨始放”。其下联误将“济”字作“滋”字用,“放”石鼓无,或是“”(微)字之误。
图1:1913年孟秋,吴昌硕为常熟城区西门致道观右侧的大门作篆书匾额“逍遥游”三字
清末著名的石鼓书法家吴昌硕(1844-1927)常来常熟,与藏砚名家、诗人沈汝瑾(字石友,1858-1917)订有金兰之交。
吴常榻沈处,观看沈之藏砚,共同品砚、作铭、题词。后集拓成《沈氏砚林》一部,前有吴昌硕诗序。
藏砚中有“缶庐自写七十一岁小像”砚一方,下有“昌硕”小印。砚侧有沈汝瑾作砚铭“行方智圆是端友,廉泉一勺千万寿,文字之交可长久”,有“沈”小印。
1913年孟秋,吴昌硕曾为常熟城区西门致道观右侧的大门作篆书匾额“逍遥游”三字(图1),并留有集石鼓文楹联“深渊求魚大罟所载,平原射虎硕弓自鸣”藏常熟市博物馆。(图2)
赵石(1874-1933),字石农,号古泥。青年时经沈氏推介,拜吴昌硕为师学篆刻。得吴之亲授,艺亦精进。赵石在刻砚、习印之间,亦临习石鼓,并引韩愈《石鼓歌》句,刻“才薄将奈石鼓何”印以自歉。其篆刻字法中“人”写作“”,即源自石鼓页字旁的下垂之笔。
赵石与蒋志范(1867-1952)善。赵殁时蒋先为作《赵古泥先生传》。蒋氏号鄦楼老人,好古文字学,受知于长沙古文学家王先谦。受聘于上海同济医工学校,教授十年。著《清朝逸史》《石鼓发微》,释石鼓文为陕字,主张石鼓为“秦昭王时物”。(见钱仲联编《学海月刊》1944年第1、2期)
金鹤翔(1864-1931),字幼香,号病鹤,江苏常熟人。清末参加南社。辛亥革命后发起成立常熟虞社,任名誉社长。也发起组织梅社。
工诗词,著《病鹤诗稿》四卷,《词稿》一卷。并藏有《石鼓文考》抄本一卷(今藏常熟市图书馆古籍部,审其注释,沿袭清代前人旧说,并无新意)。
民国时期誉满江南的常熟书法家萧退庵(1876-1958),四体皆精,尤擅篆书。他说:“篆书贵圆转自如,贵柔中有刚,贵结构紧凑。必须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又说:“大篆中石鼓最难写,因字形方,笔画短,笔画短的难写。”
其所书《石鼓编句》,书体柔而方。有副石鼓楹联“百花开处松千尺,众鸟喧时雀一声”,联中的“花、处、众、时、一”等字均是石鼓文,书体见方。
另一副石鼓文楹联“平子歸(囿)樂我道趍,翰公好古辞如天章”,(图3)却写得略长而刚,大概是因时而异,顺势而为,耐人寻味。
约1950年,我在常熟城内,曾遇见萧退庵先生,他戴着黑边眼镜,留着胡子,身穿棕褐色和尚服。后来他迁居苏州,由于工作忙,无缘拜访。
萧氏家藏清乾隆时拓石鼓文未裱纸本全张九幅(缺乙鼓),下角钤“迦楞收藏”印,无序跋,余亲见之。萧氏著有《小学百问》、《文字学浅说》。
1989年,冷延梅编辑《萧退庵书法选》,前有柳曾符《江南大书家萧退庵》一文,内有萧氏石鼓文编句、楹联及篆隶行楷四体书。篆书释文是冷延梅嘱我所作。全书资料为萧退庵媳瞿明婵女士提供,高鹏摄影。该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我师邓散木(1898-1963),篆刻师赵石,书法师萧退庵,自称“二十七岁见萧退庵先生,始闻书法大道”。
萧氏曾对邓说:“吴昌硕石鼓有霸气”,因此,邓师不学缶翁,所写石鼓书体柔而遒劲,从萧退庵出。
邓说:“石鼓要学《安国三本》”。著有《厕简楼授课稿》(《篆刻学》)、《石鼓斠释》等。
赵古泥的弟子邓散木,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在艺坛上与齐白石并称,有“北齐南邓”之誉。
评弹艺人黄异庵(1913-1996),亦作怡庵、易安,原籍太仓,定居苏州。是邓散木最早弟子。
并为拙著《石鼓文赏析(初稿)》作石鼓诗“千载高吟石鼓词,字多残缺义难知,归生赏析书成日,安得韩公笑读之”。后钤有黄老晚号“了翁”小印。
常熟市博物馆藏有近现代名人正、草、篆、隶楹联二十多副,其中有集石鼓文楹联四副。
除吴昌硕外,尚有原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字雅辉,1865-1953)作集石鼓文六言联“王右丞多古趣;吴道子夺(获)天工”。(夺是获之误);苏州吴县人吴起(字子云,号云壑,1873-1955)作集石鼓文八言联“右辔左车吾马一出,柳阴花氐(底)多鱼是求”;浙江西泠印人马公愚(号冷翁,1890-1969)作集石鼓文七言联:“执弓鸣勒射麋鹿,载舫维舟写柳杨”(“维”与“惟、唯”通)。(图5)
篆刻、版本学家庞士龙(1899-1987),字云斋,常熟人。其父庞裁,擅画兰,篆刻学林皋。云斋受家学之薫陶,爱篆刻,中年学丁敬、黄易,晚年学赵古泥。唯印章边栏不求残破。家富收藏,亦爱石鼓,曾将1919年上海艺苑真赏社刊《石鼓文甲本》影印本(即《中权本》)给我浏览。庞氏对石鼓年代考之观点,与我有别,他笃信昆山顾炎武(1613-1682)著《金石文字记》引《金马定国传》之《石鼓考论》,云是“宇文周所造”。
言恭达,字公达,一字巩达,常熟人。青年时,师从苏州沙曼翁(沙氏是萧退庵弟子),善篆刻兼篆隶,后以草书出众。巩达篆刻心追秦汉,刀痕较浅,求古朴,篆书有萧氏风,临习石鼓亦遒劲。任常熟书画院院长时,从者甚多。并为我石鼓文著作初稿题词“石鼓文赏析”,有萧氏书风。
余之亲友陈炜湛先生,1957年江苏常熟中学毕业,入复旦大学,毕业后从容庚、商承祚,后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87年著《甲骨文简论》,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著作三等奖。是甲骨文专家,对石鼓文亦有研究。与唐钰明合著《古文字学纲要》。晚年归里任常熟市甲骨文学会顾问,在甲骨文学会某次学术论坛中说:“在学术研究中是不能不要传统、不要继承的”。他考证《诅楚文》唐以前不载,是唐宋时代之伪文。
此外,篆刻家蔡绍心(1921-2013),号石奴,篆刻私淑赵古泥,1992年任虞山印社首任社长。生前亦写石鼓,唯腕力较弱。(图6)
在常熟城乡,凡学篆刻写篆字的爱好者,均习过石鼓。常熟梅李的老中医王天如(1922-2000),也是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临写的石鼓,多次参加省市级书法展览,深受好评。
曾集石鼓文楹联有“阴阳之道何硕大,朝夕其中有作为”“余(斜)阳射古柳,微雨湿黄花”“鱼乐渊中阳天嘉日,人游原北流水彤花”(图7)。
王先生与我交流石鼓文书法,盛赞我“石鼓如秦之陶量”之论说。
由徐克明、徐梅勋合辑,张浩元题签《常熟古今对联集粹》,载有集石鼓字联“古人唯大同谓治,君子以中庸为归”;咏柳如是回文联“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并辑有余90岁前所作集石鼓字联“康乐人真是康乐,平安里敬祝平安”。
余生于常熟徐市镇,十六岁学篆刻,在小学老师程飞白的父亲程星午书斋中,第一次见到清末冯云鹏辑的《金石索》,共十二卷,《金索》六卷,《石索》六卷。在《石索》中,有《石鼓文》木刻摹本,虽是偶然,却得到启发。此后在读书、拜师、学习书法篆刻、工作与社交活动中,勿忘收集石鼓文资料。
藏品有顾从义刻“石鼓砚”影印本,吴大澂、吴昌硕、邓散木、罗君惕、易越石等研究石鼓的著作,郭沫若著《石鼓文研究》及上海艺苑真赏社《周石鼓文》(甲本)等各种石鼓拓本出版物十多种。
经过多年摩挲著录成《石鼓赏析》初稿,曾取室名为“石鼓赏析之斋”。在此基础上,把前人的研究注释进行比较推敲,纠其误并补其缺,成《石鼓文三百字注》,2004年10月在香港出版。
发行十多年来,却未见有人评述,奇哉!唯西泠印社诗人篆刻家叶一苇(1918-2013)看了拙著《石鼓文三百字注》后作诗云:“大篆从来崇石鼓,其文难读时为苦。归翁力大超九牛,为我驱除纸老虎。”(图8)叶老著《篆刻丛谈》《篆刻欣赏》等,于95岁时逝世,惜哉!但我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等待可有新的出土文物,再作新的论证。
钱仲联老师曾说明刻本《铁网珊瑚》有石鼓文。惜此书难得看见。
脉望馆赵琦美(1563-1624)得无名氏残稿《铁网珊瑚》。据赵琦美跋称:“原从秦四麟家得《书品》《画品》各四卷,后从焦竑得一本,卷帙较多,经两本互校,增为《书品》十卷、《画品》六卷,其先后次序,则赵琦美所隲定,而又以所见真迹续于后。”(书佚)脉望馆在城区南赵弄10号。
归曾熙(?-1936),字止庵,号帚庐,常熟人。性嗜书,喜搜访秘籍。购得汲古阁藏明代朱存理辑《铁网珊瑚》钞本,分《书品》八卷、《画品》五卷、《石刻》一卷,共十四卷。
毛氏收藏时,衬以皮纸,装十四册。两页骑缝及连合处,钤有“汲古阁”朱印,每本首尾均有“毛子晋印”“毛晋私印”“毛扆之印”“斧季”等印。
毛晋曾撰《铁网珊瑚歌》以纪之。此钞本曾被姚宫詹所藏,后为毛氏两代珍藏。
归曾熙获得后即名其藏书室为“宝珊瑚阁”,赵古泥为刻“宝珊瑚阁”朱文印一方。并成《铁网珊瑚歌》一集,有徐翰青等题咏。歌中感叹:“从来尤物多幸得,因缘种种莫揶揄。但祝此书在天壤,水火劫厄永永无!”
1937年日本侵华,常熟沦陷,归氏第三子启丰将《铁网珊瑚》《丁卯集》等书携至沪上,其余藏书均在战乱中散佚。《铁网珊瑚》钞本曾辗转流落香港,后为北京图书馆收藏。
常熟人周文在(1906-1994)将军,1987年将家藏古籍二十余种捐赠给常熟市图书馆古籍部。
其中有《铁网珊瑚》明万历刻本一部,计《书品》十卷、《画品》六卷,包括目录在内,分订二十册。
无书名题签和序,无收藏印(疑已失去卷首与卷尾数页)。《书品》卷一目录有:石鼓文、兰亭定武本、二王墨刻和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真迹条目(无石鼓文摹本)。
开国将军周文在(1906-1994),江苏常熟人,1925年入党,1926年初与李强(曾培洪)一起建立了常熟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同年夏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5年和王志平一起被捕,1938年和王志平在常熟东乡创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六梯团。1955年被授予少将,是常熟乃至苏州地区唯一的(1955年授将衔)开国将军。
《书品》石鼓文刻载明赵古则(1351-1395)撰《石鼓文序》全文,文章较长。序文起句感叹:“乌乎!三代之文字之存于金石者,惟禹之’治水文’,穆王’吉日癸巳’,史籀石鼓。”三代,指夏、商、周时期。所谓“史籀石鼓”,是说石鼓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传承了唐韩愈《石鼓歌》“宣王愤起挥天戈,……蒐于岐阳骋雄俊”句的误导。
《容斋随笔》评说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通周宣王事,伟(违)矣”。《左传·昭公四年》把“成(成王)有岐阳之蒐事”,说成是周宣王,实是误也。
评涉石鼓的年代,引北宋郑樵之说:“谓是秦篆,因其以’殹’为’也’,见于秦斤;以’’为’丞’,见于秦权。其次曰’嗣王’,有曰’天子’,天子可为帝,亦可为王。秦惠文称王,始皇称帝,以惠王之后,始皇之前所作也。”亦有《金史·马定国传》北周说之记载。
对石鼓诗的解释,均引自《诗经》之《车攻》《吉日》。
如《车攻》曰:“四牡庞庞,四牡奕奕”;《吉日》亦曰“四牡孔阜”,盖即石鼓“六马”“四马其写”之谓也。
又曰:“吉日维戊”“吉日庚午”,即“日维丙申”之谓也。曰“田车既好”“田车既安”,即“田车既安”“我车既好”之谓也。
再曰“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即“秀弓时射,射之族族”之谓也。
《诗经·小雅·车攻》和《诗经·小雅·吉日》是记述周宣王东巡洛邑接见诸侯及沿途打猎的情形,歌颂车马装备精良,纪律良好,射御技术高超,以及此行获得的巨大成功。如《诗经·小雅·车攻》首句:“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与石鼓《车工》篇首句:“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完全相同。至以《诗经·小雅·吉日》的“吉日维戊”“吉日庚午”与石鼓《吾水》篇中“日维丙申”,虽句式相同,但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