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化妆品零售数据,同比增长7.2%,达到了309亿元。自去年12月以来,该数据已录得四连增。
©截图自国家统计局
据统计,化妆品零售额上次取得四连增,还是在2023年1月至6月期间。由此可见,在经历了两年的调整期后,市场正逐渐走向正轨。
天猫成为推动行业回暖的重要力量
作为化妆品零售的重要渠道,天猫成为推动行业回暖的重要力量。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5年前四个月,天猫美妆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0.6%。而此前,该数据已经连续三年录得负增长。在2022年,天猫美妆首次出现下滑,降幅为3.6%;此后的2023年和2024年,其降幅有所扩大,分别达到了11.6%和10%。
另外在今年618首日,天猫美妆同样取得“开门红”。其中有多达62个美妆品牌,在首日的GMV超过千万元。而作为大促期间的销售主力,李佳琦直播间在首日的销售额也一改往年的颓势,重新回归增长。
与此同时,抖音美妆继续保持高增长。据蝉魔方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抖音美妆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2.6%;到了4月,其继续保持23%的高增长。
国际大牌开始触底反弹
从品牌端来看,国际大牌在中国市场开始触底反弹。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4月中国进口化妆品的金额为121.9亿元,同比增长9.3%,比化妆品零售额的增速还要高2.1个百分点。另外在2024年12月和2025年1-2月,同样分别录得8.3%和3.3%的增长。
此前,该数据已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中国进口化妆品金额分别下滑7.3%、15.2%和7.9%。在这长达36个月的时间里,仅有7个月的时间,进口化妆品金额是保持正增长。
从国别来看,中国的前五大化妆品进口国,在2025年4月都录得了正增长。其中,韩国化妆品的增速最快,进口额同比增速达到了20.5%;另外,法国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化妆品进口国,同样录得10.4%的高增长,4月进口额高达32.8亿元。
在进口化妆品增长背后,是国际大牌们开始扭转近两年在中国市场的颓势。据财报显示,作为法国化妆品“扛把子”的欧莱雅,2025年第一季度在北亚地区(包括中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8.4%,被其CEO评价为“表现优于预期”;另一美国化妆品巨头雅诗兰黛,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售额也实现中个位数增长。
国货品牌呈现两极分化
面对来自国际大牌的竞争压力,国货美妆品牌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据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巨子生物集团旗下的可复美和可丽金品牌,在线上的GMV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2%和141%,推动集团整体同比增长71%;锦波生物的营收增长同样高达62.5%;润本股份也实现了44的营收增速;丸美生物的营收增长为28%。
但与此同时,一些头部国货品牌企业开始遭遇增长瓶颈。其中华熙生物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是下滑了20.8%;另外,上海家化的营收也下滑了10.6%。
虽然现阶段化妆品行业已出现明显的回暖迹象,但由于中国整体经济依然承压,尤其是在提振消费上仍面临较大难题。而作为非必需品消费,化妆品市场想要重回繁荣期,将面临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