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开始讲十二经气圆运动,在此之前,我把前面几节所讲的再梳理一下。
为了说明中医为什么能治病,我们必须了解人为什么会患病,而要知道人为什么患病,必须知道大气运动对人身的影响,所以一开始我讲二十四节气升浮降沉的圆运动,就是为了说明大气圆运动对人自身的影响。后面讲到五行圆运动则进一步揭示人体内在的降沉升浮圆运动,讲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论”则为了说明中土之气对肝、心、肺、肾左升右降的调节,二者都蕴含着中医哲学的病理与医理。
由五行圆运动衍生讲到六气圆运动,更进一步说明五行变六气,大气运动不圆与人体运动不圆的偏性是什么。即病在风、热、暑、湿、燥、寒。
本节在六气圆运动的基础上,介绍十二经气圆运动。
十二正经本是联通人体内在脏腑的经络系统,它们自身也有圆运动,掌握了它们正常的升降之理,后面如果出现异常我们则可以通过中药来纠偏,使之恢复正常,圆运动正常运转,则自身病患即除。
在正式讲解十二正经圆运动之前,还是要先讲一些概念。这一节内容应该是最难理解的一部分,大家做好烧脑的准备。
关于什么是五脏六腑,我在《什么是阴阳五行?》篇“脏腑的阴阳”一节有说过,脏腑也分阴阳,脏即藏,为阴,腑为阳。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六腑共11个器官,再加一个心包,十二个器官。
十二正经即十二条大的经络,像一条条轨道运行着内部的气血,联通脏腑和皮表。脏腑即是十二正经联通的里。外邪都是通过皮表、经络一步步传递到内部脏腑,导致病情加重,所以我们抓住了十二正经的运行规律基本也就抓住了疾病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前面讲的是基础,到这一节才算真正入门。
十二正经总共有十二条,在人体都有各自的运行路径。我先来说下它们的命名规则,然后再单讲十二正经各自的循行路径,其中会穿插十二正经的圆运动。
十二条正经基础版称法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每一条正经名称都由手或者足加上六气所处阶段加上对应脏腑来命名。
完整版的十二正经名称要再加上天干与五行。即手太阴肺经辛金、手阳明大肠经庚金、足太阳膀胱经壬水、足少阴肾经癸水、足少阳胆经甲木、足厥阴肝经乙木、手少阴心经丁火、手太阳小肠经丙火、手厥阴心包经相火、手少阳三焦经相火、足阳明胃经戊土、足太阴脾经己土。
这样一来,整个十二经的名词就有点复杂了。它包括了起止端的部位(手或者是足),六气的阶段、对应的五脏六腑、天干和五行,仅仅一条经络的名称就已经包含了五大块信息量,没有前面讲的脏腑阴阳、五行、六气知识的铺垫,看到这些名词只会云里雾里,不明所以,更不要说理解后面十二经络的升降运动。
下面我就围绕这个名称,化繁为简一一来解释。我先从十二正经的起止端说起。
十二正经,分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基本走向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往下走为阴;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往上走为阳。足三阴、足三阳正好相反。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往下走为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往上走为阴。整体来看,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在人体内侧,阳经位于人体外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上是根据手、足起止端运行路径来做归类。下面我逐条经络来解释。

先说手太阴肺经辛金和手阳明大肠经庚金。脏腑里面,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为脏,大肠为腑,脏为阴,所以肺经为手三阴经之一;腑为阳,大肠经为三条阳经之一。两条经络同秉大气中金气而生,所以大气的变化对人体的脏腑会有影响,可以通过经络直达脏腑。庚辛者,分别为金气的阳性和阴性之别,庚金为阳金,辛金为阴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金气具有收敛的作用,讲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的我说过,大气影响人体经络然后影响脏腑,肺经金气收敛作用是自上而下,它的循行路线为自胸走手,络大肠,也就是体表有一条自胸至手的经络,另外还有一条分支经络通至大肠,此为络的含义。大肠经的金气收敛作用是自下而上,循行路线是自手走头,络肺,即大肠经另外还有一条分支经络通至肺。脏腑上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经络里肺经与大肠经一降一升,合成金气的圆运动。太阴阳明者,是两条经络的六气属性,太阴湿土,阳明燥金,所以大肠经秉阳金之气,这是经络与阴阳五行的关联,肺经秉阴金之气,因为肺在五行上对应金,但同时六气里面对应太阴湿土,所以兼秉阴土之气。
到这里,十二正经其中的肺经、大肠经我就讲完了。两条经络完整的名词包含经络循行起止、脏腑阴阳、五行、六气等等诸多信息,当我们掌握后,比如肺与大肠有问题,我们可以针灸相对应的穴位,也可以用药,药也分五行,如果是升降出了问题,也会结合本经的五行属性来选择相应药物,这是更后面的应用环节,在此不过多说明。
再来说足太阳膀胱经壬水和足少阴肾经癸水。脏腑里面膀胱和肾互为表里,它们同秉大气中的水气而生。膀胱为腑,腑为阳,膀胱经自头部走足,络肾,主降,为足三阳经之一。肾为阴脏,肾经自足走胸,络膀胱,主升,为足三阴经之一。壬癸的意思,分别指水气的阳性与阴性,水气有封藏的作用。膀胱经水气的封藏作用是自上而下,肾经是自下而上,两经一降一升,形成水气的圆运动。太阳少阴者,六气里面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前面也说了,壬表阳水,即膀胱经秉阳水之气,癸表阴水,肾经秉阴水之气,但由于六气里面少阴君火,同时秉阴火之气。也就是本经以脏腑五行的属性为主,同时兼秉该经之六气属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再来说足少阳胆经甲木和足厥阴肝经乙木。脏腑中肝胆互为表里,它们同秉大气中的木气而生。胆为腑,腑为阳,胆经自头走足,络肝,主降。肝为阴脏,肝经自足走胸,络胆,主升。甲乙者,为木气阳性、阴性之称,胆经即甲木,为阳木,肝经为乙木,即阴木。胆经木气的疏泄作用,由上而下,肝经木气的疏泄作用,由下而上,一降一升,形成木气的圆运动。少阳厥阴者,六气里面少阳相火,厥阴风木,肝胆本经为木气,肝经的本经之气与六气属性一致,故秉阴木之气,胆经本经之气为阳木之气,受六气少阳相火的影响,兼秉相火之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丙丁为火的阳性、阴性,少阴太阳为所属六气,少阴君火,太阳寒水,心经秉阴火之气,小肠经秉阳火之气,因六气为太阳寒水,同时兼秉阳水之气。它的阳火为太阳寒水所封藏的大火,前面讲升浮降沉圆运动的时候,冬天地表以上很冷,地下很暖,身体升降运动也是同理,人体将阳能收敛在下焦,封藏在水里,所以小肠经称为太阳。
再来说手厥阴心包相火和手少阳三焦经相火。心包即心脏表面的那层膜,为阴脏,三焦为散布全身的油网,可运行水液,为阳腑。它们同秉大气中相火之气而生。前面我有说过,火分君火和相火,君火向上,相火向下,相火还有燔灼的作用。心包经相火燔灼作用,自上而下,经络运行上自胸走手,络三焦,主降。三焦经相火燔灼的作用是自下而上,经络运行方向是自手走头,络心包,主升。一降一升,形成相火之气的圆运动。火分君火和相火,相火无天干对应,但也分阴阳。心包对应阴性相火,三焦为阳性相火。六气方面,厥阴少阳者,厥阴风木,少阳相火,故三焦经本经与六气一致,秉阳性相火之气,心包经本经秉阴性相火之气,受六气厥阴风木影响,兼秉阴木之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最后来说一下足阳明胃经戊土和足太阴脾经己土。脏腑中胃与脾互为表里,脾为阴脏,胃为阳腑,同秉大气中土气而生。戊己为土气的阳性、阴性之称。土气有运化的作用,胃经土气运化作用是自上而下,经络运行自头走足,络脾,主降,脾经的运化作用是由下而上,经络运行自足走胸,络胃,主升。一降一升,形成土气之圆运动。这里与我前面所讲的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论也是一致的:中土之气脾主升,胃主降,通过脾胃之气的升降斡旋,带动肝、心、肺、肾的左升右降,从而形成完整的“一气周流”循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回到胃经、脾经上来。六气方面,阳明太阴者,阳明燥金,太阴湿土,所以脾经本经与五行、六气属性一致,秉阴土之气。胃经本经与五行土相应,秉阳土之气,受六气阳明燥金影响,同时兼秉阳金之气。
好了,到这里,我就把十二正经的名词与它们的升降运动全部做了说明。了解了这些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十二经的升降运动便将整个中医学纲领提起,纲举则目张,仅一个名词就涉及到脏腑阴阳、五行、六气、经络循行、升降运动等等诸多内容。它们两经为一气,一降一升,合成一圆运动。升降异常,本经该升反降,则本经受病,若没有及时施治,连带他经一样受病。严重点往内发展,延至脏腑。
我以肝经举例,来说明十二经的现实应用。如果肝经有病,症状为汗出、尿多,那我们仅仅从经络角度看问题,其实这是片面的,肝经完整的名称为足厥阴肝经乙木之气,木气主疏泄,疏泄功能异常才会导致汗出、尿多。所以不能只考虑肝经、肝脏的问题,问题出在木气疏泄异常上面。
再比如肝经有病,症状表现在阴寒腹痛,也不应只想到肝脏受病,应该从六气厥阴入手,厥阴乃阴极之时。还有一种肝经病,表现为腹泻、足酸,则应该从经络角度思考,肝经自足走胸,如无法升上来,气血上下不通,足部自然会酸,而且肝经也经过腹部。所以仅仅是说肝经有病,可以从五行、六气、经络、脏腑等角度来找到处理问题的方向。
这是我们掌握十二经气圆运动的最大意义。本节就讲到这里。
●五行生克
●五行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