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阴阳两虚在中医理论中是个大问题,很多人知道六味地黄丸补肾阴,金匮肾气丸补肾阳,可我却经常用一个15味药的大方子解决问题,它叫’二仙汤合生脉散加减’。
我从医40余年,见过太多阴阳两虚的患者。他们通常面色苍白或发暗,说话声音低弱,动则气短,爬个楼梯就心慌气促,晚上睡觉盗汗,白天没精神。
记得张大爷第一次来找我时,那副模样真是把我吓了一跳。72岁的人,看起来像八十多,脸色灰败,腰膝酸软,站都站不稳,话说到一半就没气了。他说自己吃了两年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却越吃越糊涂。
我给张大爷把脉,又看了舌苔,典型的阴阳两虚啊!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阴虚了,就会口燥咽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肾阳虚了,则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
张大爷两种症状都有,这就是阴阳两虚的表现。他吃地黄丸补肾阴,吃肾气丸补肾阳,可惜这样简单加加减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北方人和南方人的阴阳两虚还不太一样。我在东北行医十年,又在广州行医十五年,深刻体会到气候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影响。北方天气干燥,阳气易亢,阴液易伤;南方湿热重,易伤阳气,侵袭阴液。不同地区的阴阳两虚治疗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张大爷是地道的北方人,一辈子吃面食,喜欢烫热的,不爱喝水,又在东北这种干燥寒冷的地方生活几十年,肾阴早就暗伤。退休后到南方跟儿子同住,湿热环境又伤了他本就不足的阳气。
我没给张大爷开两种成药轮换着吃,而是用了一个15味药的大方子,这就是’二仙汤合生脉散加减’。
二仙汤原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仙茅、仙灵脾组成,有温肾壮阳的功效,被称为’阳痿圣药’。生脉散则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汗的作用。这两个方子合用,再加上一些其他药材,正好适合阴阳两虚的情况。
我的’二仙汤合生脉散加减’方由以下药物组成:仙茅、仙灵脾、人参(或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杜仲、续断、黄精、当归。

这个方子看似复杂,实则精巧。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熟地黄、麦冬滋补肾阴;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既补肾阴又益肾阳;菟丝子、杜仲、续断强筋健骨;人参、黄精、五味子益气养阴;当归活血养血。
为什么不单纯用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因为单纯补阴或单纯补阳,很容易出现’阴盛格阳’或’阳盛耗阴’的情况。我们中医讲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平衡才是关键。
明代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早就提出:’阴非阳不生,阳非阴不化’。意思是说,阴阳是互根互生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我曾经遇到一位王阿姨,50多岁,绝经后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被诊断为肾阴虚,一直服用六味地黄丸。然而半年后,她又出现了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的症状,这是肾阳虚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单纯补阴,导致阴盛格阳了。
其实中医有个重要原则,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平衡了,人才能真正健康。所以我常跟病人说,不要追求’补’,而要追求’平衡’。
张大爷按我的方子服药三个月后,面色红润了,腰不疼了,走路有劲了,夜间起夜次数也从五六次减到一两次。他高兴地告诉我,现在能陪孙子玩一下午都不累了。
我的’二仙汤合生脉散加减’方虽然药味多,但各有所长,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就像一个乐团,每种乐器各司其职,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中药的配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古人云:’单行独药,力专而狭;众药合和,力宏而广’。一味药的功效有限,而多味药合用,不仅能扩大治疗范围,还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减少副作用。
‘二仙汤合生脉散加减’方的使用也要因人而异。对于偏阴虚的患者,我会增加熟地黄、麦冬的用量;对于偏阳虚的患者,则增加仙茅、巴戟天的用量。
气候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夏季湿热,阳气易浮,可减少温阳药,增加滋阴药;冬季寒冷,阳气易衰,可增加温阳药,减少滋阴药。这就是中医’随证施治’的精髓。
我常对徒弟们说:学中医不能只读书,要多看病人,多观察,多积累。书本上写的是一般规律,而每个病人都是特殊的。那些经方、验方固然好用,但不能生搬硬套,要懂得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阴阳两虚的治疗不仅仅依靠药物,生活调养也很重要。我建议早睡早起,顺应自然;适当运动,不要过度;饮食上荤素搭配,粗细结合;心态要平和,不要大喜大悲。
老祖宗留下的养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保持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二仙汤合生脉散加减’方在临床上疗效确实不错,但我并不主张人人都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不同,用药自然也不同。如果您有类似症状,建议找专业中医师诊断后再决定用药。
健康是一辈子的事,不能靠一时的药物就解决问题。养生先养心,调理先调神。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之道,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