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赵孟頫《诸葛亮》
诸葛亮,著名政治家,蜀汉丞相;军事家,六出祈山,率军北伐;文学家,有出师表和文集;发明家,传说发明了木牛流马和馒头。诸葛亮是东汉琅琊阳都人,琅琊就是今天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就是通的意思,孔明就是通明,通明就是亮,所以他的名和字是相同的。他的爵位是武乡侯,世称诸葛武侯,他去世之后谥号是忠武,又称诸葛忠武,他还有个道号叫卧龙,所以也称诸葛卧龙、卧龙先生。
清朝名将左宗棠为诸葛草庐题过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左宗棠自视甚高,自称今亮,就是当今的诸葛亮也是豪气冲天。他后来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也是真不愧对这个称号。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忠诚的象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历代的政治文化道德楷模。
诸葛亮的家族在东汉末年也是相当厉害的家族,他不是普通的家庭。后来汉朝分裂为魏蜀吴三方势力,诸葛家族在这三方都有押宝,他们家族的人不是单单去一个国家,诸葛诞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诸葛瑾,就是诸葛亮的亲哥哥,他在吴国官至大将军;诸葛亮少年时跟随他的叔父诸葛玄投奔了荆州牧刘表,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平时喜欢吟诵一首叫梁父吟的诗,这首诗的内容说的就是春秋时齐国的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他经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的两个著名人物,就是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名相管仲,还有率领燕国军队连克齐国七十二座城的名将乐毅,就是说他自比管仲乐毅。
虽然当时诸葛亮过着隐居生活,但他的朋友都不是一般人,包括像徐庶、崔州平、著名的隐士水镜先生庞德公,还有他的老丈人也不是一般人,他的姐姐也都是嫁给了当地的名门望族。所以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你看到的所有的水到渠成,它的背后往往都是有着千万次的主动造势。
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发表了著名的《隆中对》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发展策略,他的隆中对其实也就是《论各方势力在大汉衰亡期的发展前景》,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篇尾有首长诗: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山,辅佐刘备争霸天下,后来孙刘联军在赤壁击败了曹操,瓜分了荆州。刘备夺取了同宗兄弟益州牧刘璋的地盘,正式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再后来关羽丢了荆州也丢了性命,刘备起兵给关羽报仇,被吴国的陆逊火烧连营,他兵败之后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交托给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主理军国大事,他不断的出兵北伐中原,这是他毕生的事业。
蜀汉建兴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兵前向后主刘禅上了一篇表文,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出师表》。
出 师 表
先帝,指刘备。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2年他在夷陵被吴国的陆逊击败,公元223年,他死于重庆奉节县白帝城永安宫,就是杜甫在诗里说: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刘备是打着中兴汉室的旗号,他称帝的时候国号就是汉,电视剧里打出的蜀字旗是不正确的,称为蜀汉是历史学的叫法,他没有完成自己的愿望,所以说中道崩殂。殂,死亡。崩,是帝王生命结束专用字;像诸侯王、公主死了都叫薨;士大夫死了叫卒,这个也是有等级区分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主刘备没有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就不幸去世了。
诸葛亮上表的时候是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天下已经三分了,曹魏统一了整个北方,天下九州得其六。吴国夺回了荆州加上他们原来的江东大本营,也有荆、扬二州的地盘,而且这是两个大州,面积非常大。蜀国只剩下了益州,也就是四川这块地盘,实际有效面积只有陕南和四川这一块。不管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严重缺乏的,形势当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了。
不管是皇宫里当班的大臣还是在外面管理事物的大臣,都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大家感念先帝刘备的恩德,现在先帝驾崩了,大家要把受到的这份厚恩回报在陛下您的身上。
这是教后主应该怎么办,您得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发扬先帝当年创业时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鼓舞臣子和将士们的士气,不要总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份,不把自己当回事,经常说一些不合身份的荒唐话,导致很多合理的意见无法上奏。塞,作为阻碍时读sè。作为充满的意思时读sāi。文天祥的《正气歌》:沛乎塞(sāi)苍冥。
宫中,指皇宫,府中,指相府。陟罚臧否,奖惩善恶,也就是赏罚褒贬。臧否,《世说新语》中经常会看到一句:臧否人物,就是对人物进行品评,或者夸或骂。
这一句的意思是:皇宫里的官员和丞相府里的官员,虽然他们在两个地方上班,但他们属性是一样的,应该采取相同的人事安排措施,赏罚褒贬也应该用相同的标准,不应该有所差异。
发现有做坏事的人和有做好事的人,都应该把他们的情况上报到有关部门,按具体的情况进行赏罚。只有这样做才能显示陛下您治理国家足够公正严明,不能出于个人私心而执法出偏,导致宫中和府中的处理结果不同。宜付有司,有司指具体的职能官署,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有关部门。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提到了三个大臣,郭攸之、费祎、董允,让后主刘禅重用他们,说他们是先帝特别选拔出来留给陛下的忠臣,这三位都担任过侍中的职务。
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宫里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您先不要自己盲目处理,先找郭攸之他们三个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做,这样做是有好处的,集思广益,能弥补你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这是非常具体的人事安排了,总之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还是不放心。
刚才是文官推荐结束,诸葛亮马上又推荐了武将,他推荐的这个人叫向宠,他是蜀汉比较能干的将领。向宠是左将军向朗的侄子,刘备当年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全军败退,只有向宠所部有序后退,没有溃散,所以刘备对他的印象是非常好。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一个他没有办法拒绝的推荐理由: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任命向宠为中部督,就是禁卫军的最高统领。
这是对后主说明向宠可以做军事顾问,跟军队有关的问题请陛下向他商量,以他的能力和见识一定能把事情办得妥当,把军队管理的井井有条,不同战斗力的士兵都能被他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和睦,指有条理。
诸葛亮把文武大臣都安排得很到位,基本也没有给后主刘禅自己发挥的空间,所以就有一种阴谋论,说诸葛亮实际上就是蜀国的曹操。从地位上看的话,确实是的,但是后来的结局证明了诸葛亮毕竟不是曹操,就像白居易有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只有到了最终盖棺定论时才辩忠奸。
先汉,就是指刘邦建立的西汉。刘邦虽然是市井出身,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在具体的事务上不行,所以从善如流。其实就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指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虽然两汉的皇帝都是刘姓的同宗,但是东汉的基因跟西汉不一样,东汉一开国就已经被豪族绑架了,后来到了桓帝的时候就撑不住了,末年时天下大乱。
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会致使天下大乱。先帝活着的时候,每次跟我谈到汉桓帝汉灵帝干的那些破事,都会叹息不已。
这是诸葛亮向后主又推荐了一波人,侍中就是郭攸之,费祎。尚书就是董允。长史是张裔。参军是蒋琬。都是蜀汉的重要大臣,其中蒋琬和费祎在诸葛亮去世后先后担任了丞相。诸葛亮说这些人都是绝对的忠臣,陛下您就放心大胆的任用他们吧,有这些人才的辅佐,中兴汉室江山的大业,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实现了。

这是诸葛亮自述生活经历,布衣指普通老百姓。躬耕于南阳,就是在荆州的南阳郡耕地生活。这两句话很有可能是自谦,综合他当时的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躬耕这种事情估计是不会去做的,布衣确实是真的。这个词后来被明太祖朱元璋学到了,动不动就朕本布衣,朕本淮右布衣,用来说明自己的草根身份。
诸葛亮说我本来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就在荆州的南阳郡耕地生活,我在乱世之中隐居起来,能维持生存就不错了,从来也没有想过在诸侯间扬名。
南阳就是东汉末年荆州下辖的南阳郡,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武陵、桂阳、零陵,这是荆州固有的七个郡,刘表当荆州牧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郡,所以荆州是八郡。荆州是一个大州,它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延及两广,南阳郡是荆州最北边的一个郡,大体上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与湖北襄阳仅仅是一水之隔。因为古代的郡县区划记录并不是十分精确,南阳郡包括今天的南阳市并跨湖北襄阳的一部分。所以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到底是躬耕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还是躬耕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这个长期以来是有争议的。
晋朝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他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襄阳,还给出了不少资料。但有一个问题,习凿齿是襄阳人,所以他的说服力有折扣。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人和襄阳人是有争议的,南阳建了武侯祠,襄阳也建了古隆中故居。清朝道光年间,湖北人顾嘉蘅再次出任南阳知府,因为他之前也当过好几次南阳知府。他到了之后就发现南阳人民和襄阳人民为了诸葛亮躬耕地的事一直争执不休,他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他本意是挺好的,想要平息一下双方的火气,结果他这个对联一出来,进一步点燃了导火索,那躬耕地只能有一个,什么叫何必辨襄阳南阳。于是这个事情一直争执到现在。
这是回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况,说我当时是个布衣百姓,先帝已经身居高位却没有嫌弃我身份低微,不惜屈尊降贵,三次到草庐之中找我咨询天下大事的走向,先帝的行为使我非常感动,所以答应先帝助他平定天下。
后值倾覆,指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操打得东窜西逃,诸葛亮奉命到吴国请求联合抗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当时如果孙权不答应这件事情的话,吴国怎么样不好说,刘备一定完蛋。所以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自己从公元207年隆中出山,到现在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已经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在白帝城临终向我托孤。大事,就是指刘备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也就是让他主理军国重事。接受顾命以来,我每天都因为忧虑而休息不好,唯恐完不成白帝城的嘱托,损及先帝的英明,所以建兴三年五月我才发兵渡过金沙江,深入边荒的不毛之地平定了叛乱。
五月渡泸,泸,指泸水,就是金沙江。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策,七擒孟获的故事。成都武侯祠里挂着几十副对联,其中清朝四川按察使赵藩写的一副最有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是诸葛亮的崇拜者。
如今南方的叛乱已彻底平定,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兵力和装备已经准备充足,现在是时候挥师北伐平定中原了。我必当竭尽全力,荡平曹氏伪政权,中兴大汉江山,使陛下离开偏安的益州回到长安故都,这是臣为回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忠于陛下的职责所在。
庶竭驽钝,庶,希望。驽钝,指平庸,资质比较差。这个是自谦的话。他告诉后主刘禅我准备要出兵北伐了,消灭曹氏政权,让陛下回到大汉的故都。我会认真履行当初对先帝的承诺。
斟酌,思考衡量的意思。在处理政务上要掌握好分寸,能向君主提出忠诚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所在。
这句是各人所要承担的责任。首先诸葛亮请求后主准许他发兵北伐,接着他又给自己立了个军令状,说北伐如果没有成效自己愿意领罪,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后来就被马谡给连累了,北伐出现了问题,诸葛亮自请降职贬为右将军,但是仍然代理丞相职务。
除了他自己的职责,他还给其他人的职责也列出来了,如果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没有规劝君主走向明君的道路,那么他们也要接受公开的惩罚。
这句是长辈对后辈,以相父的身份对后主说的。现在时局不是很乐观,陛下你也得长点心,这么多大臣辅助着你,你多向他们学习治理国家的良策,多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意见,先帝在遗诏中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只要陛下你能把先帝的话当回事,老臣就感激不尽了。
老臣这就要离开陛下北伐中原,写好这张奏表的时候已是涕泪满面,竟不知自己说了什么。
杜甫就是诸葛亮的崇拜者,他写了太多赞扬诸葛亮的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谈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杜甫又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还写了长诗《古柏行》,日本诗人也写了超长诗《星落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获得的谥号是忠武,此后忠武这个谥号专门用来褒奖对国家有顶级功勋且在皇帝心中评价最高的大臣。
明朝的大才子杨慎曾经记录过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剑水春江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文章版权归 惟真坊 所有!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