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请大家看三重戏,放映地点很独特,便是专属于你的“大脑荧幕”: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放映不了的精彩。
1️⃣第一重:让我们先体会感受这样的一种病状:
👇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变:
即有太阳病的身体感:怕风、恶寒,又出现了阳明病的发热状态。
太阳与阳明两大区域都在经历着病邪的肆虐。这便是“二阳并病”。
也是我们这三出戏的大背景,请大家千万不要忘记。
👉因为出了“二阳并病”的范围,是要重新辨证施治的。
“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我们接着来看戏,镜头拉近,是一幅生活画面:
病人最初有太阳病身体感时,我们用汗法为其治疗。
本期待着病愈,却发生了小插曲,汗是发了,但并没有带走全部的病邪。
2️⃣于是,我们切入第二重戏:随之进入人体的微观画面。
🚆“汗法”造就的列车呼啸而去,病邪在其后大喊“等等我……”声嘶力竭
它们也是看战胜无望,迫切想逃吧。
🏹人身正气继续阻击,一部分邪气只好在太阳表层继续顽强抵抗,
而另一部分则趁乱潜入阳明区域作乱。

这种时候如果用治疗阳明病的“下法”,反倒会将表层太阳区域的那部分病邪拉入里层。
不仅不会完全治愈,反而有疾病内陷的风险。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因为身体此时正出着汗,津液一直有损耗,也不适合用猛烈的发汗。
🌿所以平稳如桂枝汤,或之前我们学的几种小发汗法都有了用武之地。
关于小发汗法,请看这篇文章:《伤寒论》中精妙的“小发汗法”
3️⃣我们再次从人身的微观状态穿越回现实的场景。
👉看到病人此时“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脸是红色的,在二阳并病的状态,阳气上冲至表,急于将邪气推出,需要汗法解之。
或用汉时的熏法帮助,总之要通过“发汗”来完完全全推出病邪。
🎦镜头再转,我们顿时深知其原因: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汗要是发不彻底,病邪排不出去,那么在人身之内的正气与邪气只好一直作战。
🏹大有大战三百回合的势头,到处乱窜。
所以病人表现得非常烦躁,身体哪哪都痛,坐着就比躺着舒服些。
(其实人头顶天,脚踏地,坐时脊柱笔直正是人身气血运行畅通的很好姿势。)
这种情况还是迫切需要通过彻底的发汗来治愈。
那么怎么知道这一切是因为发汗发得不彻底呢,“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有脉象为证,“涩脉”正是这正邪大战的剧情体现。
因为涩脉,我们才有在脑海里看三重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