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洞一窟一经书,一龛一佛一世界,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也留人
1.石窟建筑的溯源及发展
第一个时期是西域风格时期(三国至两晋),以新疆龟兹、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甘肃武威(古代的凉州)天梯山为代表
第二个时期为中国化时期(南北朝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砂岩,上部坚硬,下部疏松)为代表
第三个时期为世俗化时期(隋唐至宋),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五台山唐代造像,大足石刻宋代造像为代表
第四个时期为民族化时期(辽金、回鹊、元),以天津独乐寺、大同华严寺、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新疆回鹘、柏孜克里克等游牧民族佛造像为代表
第五个时期为藏传佛教时期(7世纪至今),以西藏布达拉宫壁画和唐卡为代表
2. 年代分布
2.1 早期(公元460-470年)
第16-20窟(昙曜五窟)象征北魏开国的五位皇帝
日本学者的观点:19是拓跋珪,然后按照昭穆制度,18为拓跋嗣,20是拓跋焘,17为拓跋晃,按此理论推测原本16应该在20的西侧,但是由于20的坍塌,所以挪到了东侧现在位置,16为当时的拓跋濬(参考来自《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
央视纪录片《云冈》与云冈石窟的院长、研究员在相关的内容输出上都有提到,昙曜五窟是在“皇帝即当今如来、我非拜天子,乃礼佛也”的主张下建造的。只是代表哪一个皇帝没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是以西为尊,印证了佛从西来。另一种观点认为参照庙堂里的昭穆制度,居中为贵
洞窟呈马蹄形穹庐式特点,源自毡帐,禅观思想,大窗小门。高鼻深目的犍陀罗风格,融合了古希腊,波斯,古印度等文化元素。形制统一,外壁满雕千佛。造像主要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佛,象征佛教渊源悠久,永世不绝
2.2 中期(公元471-494年迁都洛阳前)
东侧的第1-15窟,其中第9-13窟为五华洞,朝拜思想,小窗大门,主题为孝
2.3 晚期(公元494年后)
西侧的第21-45窟四壁三龛式,秀骨清像的源起,风格与龙门石窟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