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起寺位于辛安村东凤凰山巅,坐落于石砌的高台之上,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
原起寺坐北朝南,横向开间,中轴线上依次为享亭、大雄宝殿,东侧有配殿,西侧有青龙宝塔;现存大雄宝殿、青龙宝塔均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建筑。
天台庵,位于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建于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现仅存正殿和一通石碑。
正殿建于1米高的石台基上。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琉璃脊兽,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殿身四周为圆木柱,柱间施阑额,无普拍枋,柱础为覆盆式,柱头卷杀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
殿内无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柱,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无繁杂装饰之感,使殿内空间显得更大,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相近,体现唐代建筑的特点。
大佛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坐落在由青石垒砌,高1.3米的台基上。
殿之前檐辟门和窗,后檐亦有门道通行。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头卷杀圆和,柱础为覆盆宝装覆莲式,檐柱以上阑额普柏枋叠交成丁字形,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柏枋斜向搭交。
佛头寺,位于车当村,四周群山环抱,寺院建在村中土丘上,寺院东临浊漳水,背依佛爷垴。
佛头寺创建年代不详, 现仅存正殿一座。 正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
大殿内的东、西两壁和后檐墙体上,有约36平方米的佛教中护法诸神二十四诸天的壁画。
其周围还有辽代建筑观音堂 、清代建筑药王庙等,共同构成了木结构古建筑群。

淳化寺位于阳高村,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平顺县志》记载,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曾经是龙门寺的下寺,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改名为淳化寺,如今寺院已无存,仅剩下一座金代遗构。
建筑就在村庄的公共区域,没有围墙,不需等待开门,伴随着烟火气,人人得而观之。
夏禹神祠,就在回龙寺的上方高坡上,创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两代皆有修葺。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专门建造的祠堂。
现存正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平面近方形,柱头斗棋、补间斗棋均为四铺作,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棂窗,梁架为四椽袱对前乳袱通檐用三柱,柱头卷杀和缓,为元代遗构。
殿前有石构月台。为青石雕造,雕刻精美,比例协调大方,惜月台束腰处精美的团龙、花卉等图案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斫损。
山门为倒座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上为戏楼,下为山门通道。
龙门寺,初名法华寺,又名惠日院,位于石城镇源头村北约1.5千米的山坳里,始创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
龙门寺坐北朝南,布局分三条轴线布置。中轴线布置了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设有东西配殿,院落随地形建造,形成渐次叠高的形态。
它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集于一处,是河谷内历史最悠久、现存文物建筑最多、跨度时间最长、石刻史料最丰富的寺院。
山门是金代的,大雄宝殿是北宋的,配殿是五代的,后头还有一座元代的燃灯佛殿,其余为明清木构,活脱脱一座古建筑博物馆。
当我们从浊漳河谷驶出,已是傍晚。看着夕阳下巍峨的太行山,想着这一路看过的风景和那些可爱的文保员们,不由得心生感动。
这些藏在深山里的古建筑,就仿若一场千年前的旧梦,挥不去,忘不掉。
PS:
这8处国保,除大云院、龙门寺门票20元,现场购买外,其他大部分国保不开放,门口简介栏有文保员电话,须打电话开门参观,大部分文保员都很友善。建议随喜,运气好还有讲解,当然运气不好,也可能有事来不了,只能在外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