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离55岁退休还有1026

长治,可以说是山西旅行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这座小城不仅有看不完的古建,还有美得不像话的自然风光,且消费不高,不上班的话,我觉得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慢慢看,慢慢逛,肯定很惬意。
在长治,有一条精彩纷呈的古建线路,54千米长的河谷中,藏着8座国保,被称为“古代建筑的黄金水道”,它就是浊漳河谷。
我和仇先生花了一天的时间,从最远处的龙门寺开始游览,开着车穿行在河谷中,弯弯曲曲,时上时下的路况,还有路两侧高耸的绝壁,望不见底的悬崖以及一路相随的浊漳河,让人觉得一路都是景,简直心情愉悦极了。
这些国保大多数散落在村落里,几乎都是半开放状态,来的人不多,只有节假日的时候会有些人流,因此好几处去的时候都锁着门,根据大门旁边挂着的文保管理员的牌子上的电话打过去,就会有人来开门。

第一站:原起寺(长治出发约50公里)
主要看点:一塔一殿一亭一院
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起寺位于辛安村东凤凰山巅,坐落于石砌的高台之上,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

原起寺坐北朝南,横向开间,中轴线上依次为享亭、大雄宝殿,东侧有配殿,西侧有青龙宝塔;现存大雄宝殿、青龙宝塔均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建筑。

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建青龙宝塔。为仿木八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高高瘦瘦的,三层之上逐层收分,乍看之下颇为秀美。塔最下三层设有劵门,屋檐斗栱均为仿木砖雕,紧密有序,转角铺作还雕有翼形栱,非常精致。

第二站:天台庵(距上一站6.2公里)
主要看点:大殿及唐碑
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庵,位于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建于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现仅存正殿和一通石碑。

正殿建于1米高的石台基上。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琉璃脊兽,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殿身四周为圆木柱,柱间施阑额,无普拍枋,柱础为覆盆式,柱头卷杀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

殿内无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柱,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无繁杂装饰之感,使殿内空间显得更大,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相近,体现唐代建筑的特点。


第三站:大云院(距上一站8.1公里)
主要看点:弥陀殿、壁画、七宝塔
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院,原名仙岩院,亦称大云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禅院。后逐渐荒废。现存建筑除大佛殿与七宝塔为五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大佛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坐落在由青石垒砌,高1.3米的台基上。

殿之前檐辟门和窗,后檐亦有门道通行。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头卷杀圆和,柱础为覆盆宝装覆莲式,檐柱以上阑额普柏枋叠交成丁字形,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柏枋斜向搭交。

大佛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存有22平方米的五代壁画,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佛寺殿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虽然壁画已残损不堪,仍可以看到面相丰腴、神态生动的人物,线条也极为飘逸,与敦煌石窟中的晚唐、五代壁画相似,艺术水准很高。
寺外南侧耸立七宝塔一座,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塔为石制,双层重檐八角形,高约6米。由双层须弥塔座、双层塔身和三重塔刹组成,塔身造型优美,雕饰丰富生动,尚具唐风。

第四站:佛头寺(距上一站23公里)
主要看点:正殿、二十四诸天壁画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头寺,位于车当村,四周群山环抱,寺院建在村中土丘上,寺院东临浊漳水,背依佛爷垴。

佛头寺创建年代不详, 现仅存正殿一座。 正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 

大殿内的东、西两壁和后檐墙体上,有约36平方米的佛教中护法诸神二十四诸天的壁画。

其周围还有辽代建筑观音堂 、清代建筑药王庙等,共同构成了木结构古建筑群。

【山西古建】神奇的浊漳河谷,短短50公里的河谷两侧,竟然藏着8座国保,堪称古建黄金旅游线|慢行记(147)

第五站:淳化寺(距上一站2.3公里)
主要看点:正殿、宋代石经幢
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淳化寺位于阳高村,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平顺县志》记载,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曾经是龙门寺的下寺,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改名为淳化寺,如今寺院已无存,仅剩下一座金代遗构。 

建筑就在村庄的公共区域,没有围墙,不需等待开门,伴随着烟火气,人人得而观之。

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布筒板瓦屋面。明间前后辟板门,斗拱四铺作单抄,昂呈批竹式。梁架为彻上明造,建制规整,用材规范。
大殿前有两座北宋开宝三年(970 年)的经幢,分别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尊胜陀罗尼经》。

第六站:回龙寺+夏禹神祠(距上一站3.4公里)
回龙寺主要看点:大殿、壁画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佛殿是金代建筑。
回龙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佛殿前檐有“蝉肚”形状的木构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内柱高于椽柱,支顶在平梁之下,厅堂彻上露明造。
佛殿内有清代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内容为《西游记》人物和四大天王等。

夏禹神祠主要看点:正殿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禹神祠,就在回龙寺的上方高坡上,创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两代皆有修葺。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专门建造的祠堂。

现存正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平面近方形,柱头斗棋、补间斗棋均为四铺作,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棂窗,梁架为四椽袱对前乳袱通檐用三柱,柱头卷杀和缓,为元代遗构。

殿前有石构月台。为青石雕造,雕刻精美,比例协调大方,惜月台束腰处精美的团龙、花卉等图案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斫损。

山门为倒座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上为戏楼,下为山门通道。


第七站:龙门寺(距上一站8.2公里)
主要看点:不同朝代的建筑、壁画
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寺,初名法华寺,又名惠日院,位于石城镇源头村北约1.5千米的山坳里,始创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

龙门寺坐北朝南,布局分三条轴线布置。中轴线布置了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设有东西配殿,院落随地形建造,形成渐次叠高的形态。

它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集于一处,是河谷内历史最悠久、现存文物建筑最多、跨度时间最长、石刻史料最丰富的寺院。

山门是金代的,大雄宝殿是北宋的,配殿是五代的,后头还有一座元代的燃灯佛殿,其余为明清木构,活脱脱一座古建筑博物馆。

当我们从浊漳河谷驶出,已是傍晚。看着夕阳下巍峨的太行山,想着这一路看过的风景和那些可爱的文保员们,不由得心生感动。

这些藏在深山里的古建筑,就仿若一场千年前的旧梦,挥不去,忘不掉。

PS:

这8处国保,除大云院、龙门寺门票20元,现场购买外,其他大部分国保不开放,门口简介栏有文保员电话,须打电话开门参观,大部分文保员都很友善。建议随喜,运气好还有讲解,当然运气不好,也可能有事来不了,只能在外面看看。